筆者很少會即時對熱門事件作文章回應, 因為各大電視報紙作出的評論成千上萬, 雞嘴鴨舌一番. 搜集資料需時, 筆者寧可慢工出細貨, 也不願順着熱潮濫竽充數一番. 各位讀者自己也應有獨立的思考, 千萬不可對着那些千多二千多字, 看似"合情合理"的評論盡信. (包括筆者寫的東西.)

這次有點不同, 筆者要說的, 正是幾天前九鐵的管理風波. 雖然至今結果未知, 但為什麼急着寫? 因為這是香港相當罕見的政治"兵變逼宮"事件. 筆者喜好中外歷史, 尤對中國五千多年累積的宮廷政治智慧深有興趣, 對相類事件爛熟於胸, 也不用什麼資料收集了, 只對相關人物作簡單"起底", 便可執筆為文了.
簡單一點來描述, 這是一次計劃周詳, 看準時機, 拿揑準確的大膽行動. 本以為香港人只懂弄些雞毛蒜皮的小權小術, 但這樣甚有歷史格局的大型政治風波, 筆者是另眼相看的.

無疑這是一場計算準確的"叛變". 首先, 廖秀東局長週四飛往日本公幹, 黎文熹便週五發信, 在沒有相關負責局長留港, 特首一無所知下, “叛黨”有充足時間應變; 其次, 兩日間收集四千個簽名, 你說是純粹員工自發而沒有組織, 筆者是打死都不相信的. 第三, 看準員工怨氣達頂, 政府對田主席有點不滿的時候出手, 水到渠成. 第四, 規模這麼大, 事前卻一點風聲也沒有, 顯示是經過周密安排的.

在前管理層主席兼任行政總裁的楊啓彥主政下, 港府全資擁有的九鐵可謂一個獨立王國. 有自己的處事作風, 外人一律不得過問, 儼如是一個政府部門, 充滿腐臭的官僚. 後來特區政府四年前因有構思兩鐵合併, 而九鐵管理層權力過大將是一大阻礙, 為方便制衡, 決定將主席以及行政總裁分柝. 由屬商界出身, 強硬改革作風的田北辰當主席, 配合由工務出身, 在"官僚"制度下慢慢向上爬的黎文熹當署理行政總監. (有關文人治軍, 筆者將在下篇解釋.)
自古以來, “兵變”, “逼宮”者, 十之八九均是出現在國家危難, 或中衰覆亡之時. 而現在九鐵正值"多事之秋, 危機之時", 果然便引起軒然大波. 最終的原因, 便是兩鐵合併將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面對兩鐵合併, 地鐵與九鐵的反應是完全不同的. 同樣是公營大眾運輸, 在楊官主理時, 九鐵的官僚作風變本加勵, 種種制度弊病根深柢固; 反觀地鐵自99年近半公司股權私有化(政府51%)後, 漸趨有私人公司的作風, 效率快速, 致力資源增值; 反觀九鐵仍然墨守成規, 傾向制度保障飯碗. 簡單一例: 各位試想想, 那九鐵的月台站長除了站之外, 這個職位究竟還有什麼需要繼續設有的呢? 02年政府開始考慮兩鐵合併後, 地鐵上下努力經營, 加強實力; 而九鐵上下則日憂夜憂, 不思進取, 只懂要求管理層保障他們的未來. 以筆者所知, 從來都只聽見九鐵員工激烈爭嚷, 從未聽過地鐵員工有何不滿反抗.
最後的成績是: 在地鐵九鐵同樣的營運正常收入虧蝕下, (地鐵被東涌, 機鐵線拖累; 九鐵則是西鐵, 馬鐵虧損), 地鐵仍能憑地產收益賺逾80億, 而九鐵則因早年管理層的錯誤決定 (放棄地產項目) 而至今仍然財政緊拙. 很明顯, 趁着兩鐵合併的機遇, 九鐵需要徹徹底底的改革.

在回歸後因經濟不景而積累的民怨下, 問責, 提高透明度之風橫掃整個政府. 在官僚作風盤根錯結的九鐵, 自然不能自身事外. 結果和其他政府部門一樣, 成為傳媒監測焦點. 西鐵通車不久的訊號事故, 今年1月的“裂紋”事件等等負面新聞接踵而來. 而執意改革的田主席主張向公眾交代, 主動承擔責任, 帶頭對屬下機構批評嚴責, 與機構傳統官僚包庇, 卸責, 不了了之的作風正面衝突. 筆者欣賞田主席的理念, 也佩服這種一夫當關, 與整個腐敗制度為敵的氣慨. 但能這樣被敵人一招殺下馬, 明知改革令下層地震也不安插幾個"自己人"密切監測, 穩住大局, 也着實有點"志大才疏".

如同歷史上的宿命一樣, 不論好壞, 改革從來便是一條荊棘路, 是會不斷得罪人, 是會阻力重重的. 田主席的做法明顯造成員工普遍的不滿, 導致行政管理層壓力大增, 再加上田主席的硬朗作風, 公仇私怨, 日積月累, 攘成"兵變逼宮", 在歷史上也是屢見不鮮的. (最精彩的, 莫過於清朝雍正的新政'士紳一體當差, 一體納糧", 在八爺黨背後策劃下, 所有官員讀書人羣起反對, 京城兵變逼宮, 幾乎逼了雍正退位.)

結果如何? 筆者不敢妄自猜測. 但這種公然, 大規模地"叛變", 無可置疑雙方都已水火不容, 不是你死, 便是我亡. 黎文熹, 田北辰等均五十多歲, 大不了辭職不幹. 黎文熹以為這次行動可以一箭三鵰地逼田主席下台 (私怨), 拖延兩鐵合併 (次要), 拖慢改革 (重要). 但以詳細策劃這種陰謀的手法, 一心本着拖慢改革的無恥目的, 不論成功與否, 筆者都是看不起並認為其人格低下的. 公然對抗社會改革大勢, 大幅損害政府管治威信, 均暗示着這次"逼宮"將失敗告終. 反而對於特首則是個難得的機會, 實行"強政勵治". 是時候借此機會徹底更換整個管理層, 他們以死相脅, 便真的讓他們去死(<--當然是風頭過後慢慢徹換). 是時候聯絡地鐵方面準備人手接管了.
令次事件的發起人署理行政總裁黎文熹73年美國理科畢業, 77年拿了MBA, 加拿大註冊會計師, 83年加入九鐵, 服務廿多年, 算是楊官門下的老臣子了.
在本年一月時他說過: “要改變根深蒂固的公司文化, 不能單靠"由上而下"的改革, 而是要得員工認同"由下而上"地進行”

能說出這樣大廢話的人, 充分顯示出其根本不熟中外歷史. 是故看完他的各項資料後, 筆者看來看去他也不像那種英明至可以策劃如此大膽, 準確而周詳的"叛變". 但若說是讀歷史系出身, 在港英政府官場打滾了四十年的楊官(對田主席素有私怨, 大家已清楚知道) 這隻老狐狸在背後推波助瀾, 那筆者便覺順理成章了. (事成了他高興田少下台, 事敗他不關事地繼續退休, 絕對是人中之渣滓.)
可憐的黎文熹自以為做了"烈士", 公然開罪委任田少的特首. 雖說他連同那六位高層已本着"被抄家"的決心, 但在特首"強政勵治"的方針, 錯估公眾反應下, 這次行動必然失敗告終, 黎生的政治火喉還是遠遠不夠......唉~多讀幾本歷史書吧.
Th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