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05日
中國新電影: 盲山, 蘋果
忙透了......不知怎的, 招聘會多得不得了, 兩星期內連弄三次, 每次八間公司, 勞工處怎麼了? 發了神經不成?!......
早陣子康文署舉辦了中國電影展, 筆者看了其中三部, 分別是"五顆子彈", "愛情傳呼"及"圓明園", 本來也買了"香格理拉信使", 但因有要事在身而看不到.
三部電影各有優劣, 平心而論, 中國電影還需改進的地方還很多, 主要的問題還是劇情落俗以及特技水平較低, 就像"五顆子彈"及"愛情轉移傳呼", 這兩方面的問題尤其明顯. 儘管如此, 令人感到鼓舞的是, 其電影類型已越來越多元化, 硬件上的技術雖未能追上......
但軟件上, 劇本的創意明顯已大大進步, 商業片製作及發行也漸見成熟, 普通導演也能拍特技片, 不再只限於那幾位第五代的大導......
明顯地, 在十多二十年經濟改革下, 市民生活水平快速提昇, 在"吃得飽, 穿得暖"之後, 人們開始對其生活質素漸見重視, 電影等文化娛樂事業也終於開跑了.
不過目前中國最強的, 始終都是寫實, 記錄式, 描述羣眾, 反映社會現像的低成本電影. 就像筆者將要說的兩部: 盲山及蘋果. 前者可觀, 後者雖有點失望, 但仍不錯.
盲山是盲井的姊妹作, 均是李楊導演, 他的作品主力揭開人性的黑暗面, 將一些震撼人心的悲慘故事帶到觀眾面前.
盲井的主題是中國礦井民工的黯然故事, 描述兩個在礦場工作的人, 將文盲民工騙到礦場工作. 在那裡多數礦工都沒命回來, 因為那些非法礦場的老闆大都將意外隱暪, 賠錢了事, 是故他們兩個人也就依此為生, 是的, 是依靠"謀財害命"為生.
盲井當年石破天驚, 觸及中國社會的"家醜事", 當然慘遭禁映下場, 但社會形勢幾年間已大大改變, 盲山已通過了國家電影局審查, 正式可以在內地上映.
電影講述一位中國城市女大學生, 被人口販子拐賣到秦嶺北部的周治縣內, 一個與世隔絕的山村, 去當一個農家的妻妾. 她多次想逃離山村, 但均不成功, 在村中她過著黑暗的日子. 直至兒子都生下來, 多年後她父親才收到消息, 聯同公安到來救人, 但始終敵不過當地村民的團結......一切看似絕望下, 她拿起菜刀, 一刀揮下......
是一部反映人心黑暗的電影, 同時折射出文化落後, 野蠻, 重男輕女的中國農村情況.
首先筆者想說一點, 影片說明的是九十年代初期的社會, 那時改革開放剛十年多點.
現在踏進2008年, 今時不同往日矣~ 1990年全國農民佔人口比例74%, 現在是56%, 減了近兩成, 是驚人的成就. 高速城市化以及農產品價錢持續上漲 (佔中國物價指數三分之一), 令農村收入自2000年已提昇了不少, 一般估計, 再過十年, 中國農民可達小康水平並不是痴人說夢.
那減去的18% (即2億3千4百萬人口) 農村人口去了那裡呢? 是到了城市打工是也, 每十人便走了七人, 餘下的也有不少半農半工. 是故很多農村 (尤其是地方隔絕, 環境惡劣的) 其實已遭淘汰. 也就是像"盲山"中所描述的農村.
在那裡沒道理可講, 基本上, "道理"是沒有概念的, 是被文明遺忘的角落. 在那裡的人, 只懂舊時代的觀念, 只認錢, 只認拳頭, 你錢多嗎? 拳頭夠大嗎? 恭喜你, 你可以在那裡做土皇帝了.
也是沒辦法的事嘛~ 改革開放, 經濟發展是不會理會你的文化水平是否趕得上的. 農轉工, 工轉商, 追求個人財富, 甚麼也需要錢. 是中國的大不幸, 一次文化大革命, 摧毀了整整一至兩代人的知識水平, 明顯地, "盲山"中的村民, 思想觀念上仍停留在那個火紅的五六十年代. 時代變得太快了, 經濟壓力快速出現這些本來純樸的村民, 再加上國家風行雷厲的一孩政策, 像”盲山”中描述的悲劇, 幾乎是無可避免的.
文化水平落後, 沒錢, 這些村民已經與世界嚴重脫節, 像片中主角的農家, 他們的兒子, 四十多歲人, 不論怎樣看也沒可能娶妻, 怎麼辦呢? 唯有買妻妾, 也就是最後一條路了. 明明很窮, 也左借右借湊錢買妻. 活生生毁了一個少女的一生, 像這樣令人齒冷的事, 固之然人神共憤. 但筆者同時意識到, 這些農民已經面臨淘汰的邊緣了.
冷血地說一句, 他們是沒可能再延續下去的.
是的, 筆者甚至認為他們離斷子絕孫不遠矣. 生在那個中國最悲慘的年代是他們的不幸, 但筆者也只能對他們表示同情, 這些落後村民基本上已無藥可救, 你有甚麼方法呢? 這代人已經五六十歲, 其下一代也已經四十歲, 筆者是真心的期望時代的巨浪快點將這些人沖洗掉~ 他們多活一天, 便多一天的悲劇.
以上一段筆者覺得自己實在麻木不仁, 但沒辦法, 真的沒辨法. 筆者生於八十年代的香港, 坐在大桌大椅上打這篇文章固然可以說盡風涼話, 但左思右想, 對這班不幸的人, 筆者覺得淘汰已經是最"人道"的方法了.
幸好現實也如筆者所說, 越來越多農民的下一代轉到城中打工, 勤力肯學習, 吃得苦, 是充滿希望的. 像"盲山"中的農村, 相信也只餘下一兩戶老人家還住著, 是靜靜等著命運最後的安排吧.
筆者九月底的旅行, 由成都坐近11小時大巴往川北, 途中經過不少農村, 停了不少中途站, 以筆者所見, 其農村的老年人與年青人的比例約5:1, 路旁坐著的, 小店中賣小吃的, 在田裡工作的, 絕大部份都上了年紀, 年青人出城打工的現象是極明顯的. 是好現象! 要不然農村生活水平是搞不上去的.
所以實話一句, "盲山"中所描述的, 其實是過去的現象, 是過去夾在時代巨變之中, 一羣不幸的人的事情.
類似的悲劇, 相信到那受害少女一代為止, 不會再延續下去, 但筆者對那少女的遭遇, 也實在感到極難過極難受. 是國家負了她們, 希望類似的受害人千萬不要放棄自己, 要好好的活下去. 國家大變, 前途的希望是看得見觸得到的. 她們的下一代, 只要肯讀書, 是一定不會遭遇類似的悲劇的.
李楊導演的寫實拍攝手法是這片最吸引人的地方, 就像看紀錄片一樣, 真實感很高. 可是相比"盲井"一片, 則"盲山"猶如其孖生兄弟, 除了故事內容外, 其感覺味道如出一徹, 沒甚麼改變.
不過這其實不是本片的重心, 導演技巧, 演員演技等始終都是輔助工具, 能令觀眾感受到戲中人心黑暗的一面, 相信才是導演”有話想說”的本意吧~
導演的話:
"「騙本身就是人性,撒謊造成的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危機、不信任。村裡的人不讓雪梅走,他們不認為她是被拐賣的,反倒以為她是騙子——內地有所謂『放鴿子』,就是以騙婚來詐騙金錢......這並不是簡簡單單的拐賣婦女問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沒有拐賣婦女情況,但不是說今天不如過去,而是過去有過去的一個社會模式,當這個社會模式被打破,隨著改革開放,一定會伴隨著一些社會現象的出現,正如生小孩一定會有髒水(羊水)......是有很多的解釋,但『盲』其實跟『瞎』還是有分別的。這裡講的,更多是人性的冷漠,還有人性的自私層面的東西.」"
<錄自"文匯報"訪問>
另外一部戲是"蘋果", 英文是"Lost in Beijing", 明顯是有點摹仿"Lost in Translation"的影子, 的確主題同是迷失, 但後者講的是心靈的迷失, 前者是情慾的迷失, 是兩碼子的事.
劇情講述范冰冰飾演一位叫蘋果的按摩女郎, 與丈夫居在北京
該怎樣說呢? 范冰冰是將女主角傳得到位的, 但筆者覺得並不如宣傳中所說是范冰冰演得最好之作, 是入戲, 但她這位夾在兩個男人中間的主角, 本應有最多的情感衝突, 最多的內心戲要交待的. 可是在劇本中, 她的刻劃卻明顯很表面, 她便是入戲, 但觀眾卻反而覺得她好像沒甚麼爭扎, 好像一切在她眼中均是隨遇而安, 最重要的, 也只有她的兒子.
是故真正好看的, 其實是梁家輝. 梁家輝是精彩的, 將這個本應令人反感的角色不但掌握準確, 甚至憑著本身的演技, 將這個角色演得更靈活多變. 人們在影片開始總會覺得梁是一個好色的壞老闆, 但在後段他竟然將一個愛子如命的父親演得極出色. 有一段筆者甚至相信他令全場觀眾也感受到他的悲傷呢~
其實除卻演員及劇本, 筆者在此片中注意的, 是那一幅在北京的城市布景上, 畫上那裡人心的拼圖. 北京已經大變了, 從電影中, 那些街道, 那些建築, 那走著的人們, 均給了筆者一個全新的北京印象. 真的是快速的都市化中, 如將這個背景與劇情對照, 相信便是導演想說的事吧:
究竟在這個快速變異的都市中, 人的道德價值觀究竟會面對怎樣的衝擊呢?
也許真的是貧賤夫妻百事哀, 一對小夫妻, 本來在都市中相依為命, 但一次太太遇上意外, 被人強暴, 丈夫在得知後, 憤怒過後竟然因為知道對方是老闆, 便藉太太懷孕而乘機勒索; 老闆太太為了報復丈夫爛滾, 不惜勾引回那男人. 至於范冰冰的角色, 則明顯沒有自己的堅持, 為了生活, 也就放下了對錯判斷, 木然地面對現實.
看到最後, 令人驚訝地, 那好色的老闆反而是四位主角最真性情的.
究竟中國的城市人生活是否真的演變至這個地步呢? 筆者不敢說, 但無可否認這已經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社會問題: 錢的追求已經嚴重衝擊了人倫道德的力量. 由此而生的, 是各式各樣的社會眾生的情慾迷失. 對社會執善執惡, 實在很難說. 可以是因為經歷過迷失, 令自身看清了到出路; 但也可以是在迷失在一片迷濛中, 越走越遠, 不能回頭.
導演的電影筆者只看過這一部, 整體上是可觀的, 但始終因為演員們未能淋漓盡致地發揮, 劇本的刻劃也明顯火喉未足, 只能算是剛剛合格, 但以歲的年青女導演, 能令筆者在看後想這麼多, 寫下一大堆的文字, 坦白說, 也真的很不錯了!
Th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