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22日
老劉邀記新一頁
慚愧慚愧......
本來寫著兩篇文章, 一篇是光影世界, 一篇是論盡天下事, 很想今天前上戴, 但始終慢工出細貨, 不想為匆匆上戴而寫得馬虎, 這些天唯有與讀者緣慳一面了.
為甚麼要今天前呢? 因為老劉今天又要遠去了, 友人方包難得請了十天大假, 想拾起背包漫遊神州, 老劉當然不能放過這次機會, 請了假(<--政府工的少數好處), 拿起背包, 又出發了~
除了文章不能趕及上戴外, 令老劉慚愧的, 是至今"老劉遊記"除了韶關及黃山一行外, 三月的湖南張家界之行還未動筆寫下, 只是當時遊行每天臨睡時, 在隨身簿子寫下草稿......唉......看來老劉回來後要趕寫兩篇遊記了......= = "
今次的目的地為四川九寨溝, 成都及峨嵋山, 約十天. 本來想去世人還未熟悉的稻城 (亞丁自然保護區), 該地被喻為"藍色星球上的最後一遍淨土", 也就是保持著二十年前剛被人發現香格里拉的樣子, 因交通很不便, 遊客很少, 是故吸引著老劉想一到這個未被遊客"污染"的淨土.
可惜世事往往未能盡如人意, 本來準備好一切, 但出發前一星期才知道原來因為當地藏民視該地為神聖的宗教聖地, 不滿當地政府計劃興建索道 (<--政府已經想發展當地旅遊, 不能不快點去啊!), 群起反抗, 武警已經進駐自然保護區鎮壓. 老劉怕死, 不想年青喪命於該地, 也就無奈取消計劃, 轉到旅遊事業發展"爛熟"的九寨溝.
阿Q一點想, 現在不去, 將來便不只"爛熟", 是真的"爛掉"了. 趁該地把"遊客污染"控制得還好時, 好快快去吧~
筆者今天出發, 繼在黃山上渡平安夜, 今次便在九寨天堂渡中秋了~
在此預祝各位讀者中秋節溫暖甜蜜, 人月兩圓! 兩星期後見~
2007年09月18日
獨居手記 (2.): 易病乎? 早死乎?
沒有伴侶, 一個人生活本身已經是愁雲慘霧, 若要再加上多病早死, 那未免太慘無人道了.
時下活躍於老旺, 尖咀等地的"有為"青少年, 一件COMME des GARCONS T-裇, 一條Levis G-star褲, 一對Adidas Gazelle superstar, 加上一副A-Look眼鏡以及Gel一Gel頭, 即令各性感美貌少女趨之若鶩, 短裙熱褲低胸一湧而上, 當街互擁, 地鐵熱吻, 個中的消魂滋味, 實在是筆者這類"現代孔乙己"的麻甩書生想像也想像不來的.
坦白說早已認命, 只不過心情好時便"眼不見為乾淨", 心情差時便執筆寫下如上段般充滿酸溜溜味道的嘲諷文字好好發洩一下, 最後其實人還是得一個, 生活還是這樣麻甩. 但前幾天筆者看見一篇報導, 令本來想正寫著"光影世界"文章的筆者, 不得不停下筆來轉寫"獨居手記"
其報導如下:
"研究發現單身一族容易早死
對6.7萬多名美國成年人的人口普查和死亡證明數據的研究結果表明, 終生單身的人更有可能早死, 而持久的婚姻則與更長久的壽命緊密相關.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認為, 這些發現表明, 婚姻也是一種社交關係,而缺少婚姻的生活造成了孤獨的環境. 從未結過婚的人早死的風險較大.
在1989年至1997年的被調查者中, 考慮到年齡、健康狀況及其他可能影響這些結果的因素後, 科學家發現, 近40%的鰥夫寡婦更有可能在8年內死亡, 27%的離婚或分居者在這段時期死亡. 然而, 與結了婚且1989年仍和伴侶一起生活的人相比, 從未結過婚的人在這8年內去世的幾率高達58%.
對那些身體狀況很好的人來說, 不結婚的後果更嚴重, 對健康狀況不好的人來說危害最小. 同時科學家也發現, 不結婚對男性的影響比女性更大.
研究發現, 未婚男性比未婚女性更脆弱, 而比較年輕的未婚男性, 19歲至44歲之間者, 死亡的可能性比同齡的已婚男性大兩倍.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服務系專家卡普蘭教授和他的合作者說, 該研究說明了無婚姻的生活成為所有年齡段人群死亡率的一個危險因素. 他認為, 不結婚對健康造成的影響超過了離婚或守寡. 其次, 社會孤立的影響並不僅局限於年紀較大的人. 事實上, 它在人生早期表現得相對更強烈."
若筆者真的早死, 沒所謂, 只是等到"最後的審判"的時候, 對著那位創始成終的上帝, 不論衪這個安排是如何的為筆者著想, 是如何的出於"愛"筆者之意, 為了這幾個年頭所吃的苦頭出一口氣, 筆者是會亳不猶疑地用"粗口"好好與衪對話的.
若是衪的兒子耶穌在場, 筆者保證他娘親瑪麗亞絕對不會逃過筆者的口頭"孝敬".
不過"孝敬"還"孝敬", 始終上帝是"話事人", 面對"獨居"的安排, 筆者可以做的, 除了接受它, 餘下的便是好好檢討思考一下自己一個人的生活, 究竟那些地方是會導致自己易病或早死.
印象深刻的, 是兩個月前的事. 那一晚不知何故, 凌晨兩三點突然氣喘得很厲害, 根本不能入睡, 極之辛苦, 因為筆者幼時患有哮喘, 突如其來的呼吸困難令筆者想起往事, 是有點慌張的.
正猶疑需不需要自行趕往醫院急症時, 忽然醒起雪柜裡有一樽"治咳聖手": 京都念慈菴川貝枇杷膏! 便連忙往走往廚房.
半死不活地將那兩茶匙枇杷膏吞進口中, 不愧為秘製單傳配方, 通喉潤肺, 喘咳便緩了下來, 雖然還是不能躺著睡覺, 但坐在梳化上總算半咳半睡地過了一晚. 第二天一早, 病假看醫生去也.
這便筆者容易早死的第一個, 也是最顯著的原因: 遇意外時沒有人在身邊, 若是急病重症, 自救不來, 便只有等死. 心臟病, 哮喘突發, 腸胃劇痛, 頭暈昏迷......
如此種種, 獨居者唯一的希望, 便是趁自己還是清醒, 還有有呼吸氣力時, 迅速決定, 拿起電話召緩, 要不然, 說得難聽一點, 可能"仙去"幾天才被人發現, 來的不是白車是黑廂車了.
第二個原因也是關於健康方面, 獨居者除了工作, 還需要每天做家務 (想懶得就懶? 不要說笑了~ 地板兩天不打掃, 情況是很恐怖的; 整個家一星期不打掃, 基本上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 若要再加上在市場買菜做飯, 為自己做一頓營養豐富的晚飯, 那無疑是匪夷所思的要求, 做得到的人, 要不是精力"勁量充沛", 那便是一天有四十八小時, 真的有這樣的人也沒話可說了.
始終"一頓晚飯"四個字所包含的, 是準備, 烹調, 享用以及清潔四個階段, 橫跨一至兩個小時, 精力消耗與做家務不逞多讓, 是故筆者猜估, 相信一般獨居者廚房最大的"存貨", 是公仔麵, 罐頭, 生菜, 芽菜等容易處理, 快熟方便的食品, 儘量以最小的精力及時間完成"一頓晚飯". 可惜長期依靠如此單一而稀少的營養飽肚, 短命是必然的.
至於那些輪班工作或經常加班的獨居者, "做飯"更是如"女媧補天"一樣的神話, 出外晚饍 (也就是垃圾食物) 是唯一的選擇, 不早死反而奇怪.
僥倖地在政府工作, 儘管已經是朝九晚五的工作, 但扣去交通的一小時, 處理家務的個半小時, 想在十一點前睡覺加少少休息時間, 那筆者所能造的晚飯, 最多只能從公仔麵升級至肉絲雜菜抄麵 (或烏冬), 簡單的番茄薯仔湯 (<-- 還要只可在百佳惠康購買) 已經是極限.
要是不幸那天工作忙了一點, 精力耗盡, 那不用多說, 連忙"阿媽靚湯"去也.
第三個原因是自己一個人生活始終需要較強的自制能力, 將生活保持規律, 時刻留意提醒自己, 保持警覺, 要不然疲勞, 意外, 疾病等等接踵而來, 想長命一點也難. 但問題是, 有較強自制力的人又有幾多呢?
筆者並不算是其中之一, 是傳統人馬座的性格, 興趣多也就是誘惑多, 連下戴日本四仔的種類也特別多, 一時煲戲一時迷書一時煲劇一時寫文一時狂看四仔, 求的也只是過一下癮, 可惜規律便這樣斷送, 代價是易病早死了.
最後一個原因, 相信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心理的問題. 獨居者, 孤獨苦悶也. 朋友不多, 有的也幾乎全是拍拖狀態中, 出雙入對, 坦白說也不好意思打擾人家的二人世界. 唯有發展多些可以一個人進行的興趣.
筆者因為自身的經歷, 屋中有書本電影電腦已經可以"閉關"一段長時間, 但不能避免的, 也就是心情上突如其來的苦悶寂寞感. 昔日追女仔雖然是永遠追不到, 但每天總算有一個心靈寄託, 總有一個電話可打, 總有一個甜夢可做, 但如今真的只有自己生活, 是可做盡自己喜歡做的事, 但快樂始終沒人分享, 痛苦沒人分擔, 心理上的困憂也就永遠揮之不去.
心理健康關係身體內微妙的平衡, 荷爾蒙的內分秘便是其中之一. 長期孤獨, 心理上的喜怒哀樂均需獨力承擔, 這樣的體質也會受影響, 好像生病會久一點才康復, 人也較易勞累等等.
心理的問題幾乎影響到獨居者生活的每一個部份, 也無從根治, 是故也是四個易病早死的原因中, 最具影響力的一個.
這也間接解釋了為甚麼和尚終生單身但也長壽的原因, 因為他們一生於佛門修心修業, 針對的正正是人心理上的弱點, 若這個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原因得到解脫, 那自然不會受影響了.
一個人生活是自由, 而已自由的代價很多時是你所想像不到的, 筆者在"搬家記敍錄 (下)"一文中其實已有所提及, 可是易病早死的後果, 筆者倒真的是想也未想過.
很多事業型單身者, 或者型男美女遲婚者 (<-- 太多追求者, 根本不愁寂寞, 坦白說不能歸入為單身者"), 大都抱有甚麼"婚姻只是一紙婚約, 根本不可靠", "自己生活也可以過得很好"等等的單身理想主義的想法.
前者說穿了其實是自己沒人追求, 或者追不到伴侶, 唯有寄情工作, 並以優皮生活來自我安慰. 後者說穿了也只是太多追求者, 大可"單身"玩樂享受至三四十歲, 人老株黃時 (<-- 包括男性), 才找一個"最忠實"的長期粉絲嫁 (或娶) 去.
至於那些真的是害怕婚姻, 最多只能同居的人, 其實大多是受自己年幼時的經歷影響, 可能是父母離異, 可能是破碎家庭, 可能是被人侵犯......是對異性缺乏信任, 不能敞開自己心懷的心病, 是一種懦弱而已. (<-- 這樣說其實是對那些經歷不幸的人很殘忍的, 只是事實歸事實, 總不能文過飾非)
只不過看過這一篇報導後, 若然真的要易病早死, 不知各位單身主義者, 可會多一點東西要考慮呢?
至於筆者嘛, 本身從不覺得單身有甚麼好, 只是殺到埋身, 不得已, 唯有利用"孤獨"多出來的時間, 在學問文化的領域上發展, 其實說穿了也是情場上失敗者, 自得其樂而已......
還是提早準備一下身後事, 想好一些"精彩台詞"待面見上帝時好好與衪"對話"吧~
2007年09月12日
Elizabeth: The Golden Age (含電影預告片)
(下文所有劇照均屬於1998年電影"傳奇女王伊利莎白")
筆者長期單身, 有一點是自己都不得不承認, 那就是每當有臉蛋漂亮或身材惹火的女生走過時, 眼球實在無可避免地轉了過去. 算了~ 不會辯稱是甚麼"藝術角度, 欣賞美麗的東西", 色迷迷便是色迷迷, "咸濕"便是"咸濕", 做得出唔怕認, 筆者坦承之.
但有一點筆者絕不同意, 若是有人認為如此, 筆者是會非常生氣的. 那便是說筆者不尊重女性. 筆者一直對父權傳統極討厭, 討厭程度更甚於獨裁政制或小農社會. 絲毫不覺得這個傳統能帶來甚麼好處, 若筆者因此有所得益, 那麼其利益連帶的, 便是讓人無地自容的恥辱感.
男性"打隻"一點, 肌肉結實一點, 搬搬抬抬, 打打殺殺是沒問題的, 但若因此利用女性的母性, 施以欺壓換取權力, 不但不光彩, 更只會顯出男性自身的自卑及無能. 若自此形成傳統觀念, 更是人類社會的悲劇, 很不幸, 直至今天, 這現象仍是中外皆然.
筆者可能因為"出身好"而吃盡苦頭, 對此一直深深不忿; 是故也對"身為男性"而無形中從父權社會有所得益而深感恥辱. 要得到別人的尊重, 尤其來自女性的尊重, 從來只可靠自身的實力與氣度爭取, 這才是正道.
依靠甚麼"父權"等等簡直不知所謂, 難以明白為甚麼有人會覺得這是天公地道. (右上圖為伊利莎白一世雕像)
沒有對女性的尊重, 也就沒可能得到她們真真正正, 發自內心的尊重.
建基於此, 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兩位女性, 是讓筆者佩服得五體投地的: 一位是中國清初孝莊皇太后, 一位是大英帝國伊利莎白女皇. (上圖為伊利莎白年青時的登基畫像)
前者為了保護兒子皇位不惜犧牲尊嚴, 飽受屈辱地改嫁. 含辛茹苦地讓順治皇帝登基, 怎料他不愛江山愛美人, 不顧母親感受毅然放棄皇位. 雖然孝莊大受打擊, 但仍全力扶助幼主, 親孫兒玄燁登位. 憑著高明的政治智慧, 寬宏的治國氣度, 協助幼主步過了一個接著一個, 大清建國初期的內憂外患. 直至康熙獨當一面後才功成身退. 沒有孝莊皇太后, 便沒有清初近百年的"康乾盛世", 讓中國國力推上頂峰.
而筆者今次較想談的是後者: 伊莉莎白女皇.
她是英國晉身大英帝國的奠基人, 執政近四十五年. 少女年代因為與同父異母的瑪麗皇后發生天主教及新教的宗教衝突, 而遭軟禁四年, 及後幾經波折, 才登上帝位. 儘管如此, 她所接管的, 卻只是積弱的英國. 與中國清朝初期一樣, 同樣是內憂外患不斷. (上圖為電影中瑪麗皇后質問伊利莎白公主的情境)
外患方面, 當時十五十六世紀是西班牙海上稱霸的年代, 其"無敵艦隊"橫行大洋; 陸上則有法國強大的陸軍隔岸螫伏著. 兩個都等著在這個孤島謀取利益. 知道伊利莎白二十五歲登基, 風華正茂而又經驗幼嫩, 便不停遺使並施加壓力地向她求婚, 目的只有一個: 利用政治婚姻控制英國皇權, 間接令她淪為己國的"殖民地".
雖然生於帝王家便需準備作此犧牲, 但依然沒法掩飾醜陋的政治, 連一個少女的愛情也不會放過的罪惡本質. 只有老弱殘兵的伊利莎白, 能對抗被強鄰魚肉的命運嗎?
內憂方面不逞多讓. 天主教及新教問題令英國人民四分五裂, 羅馬教廷的干預更令政局動盪不安. 身邊大臣各懷鬼胎, 個個看似忠實, 有的缺乏遠見, 有的野心太大, 有的只顧私利, 夾雜上皇位穩定性成疑, 暗殺事件更令伊利沙白身陷險境. 單單是身在蘇格蘭的Mary of Guise便不但擁有自己的軍隊, 更聯合法國挑戰伊利莎白的管治.
幸好伊利莎白並非孤身一人, 在親信Sir William Cecil (左上圖) 及Sir Francis Walsingham (右下圖) 的全力扶助下:
內政上, 伊利莎白總算利用"至尊法"及"統一法", 採取寬容路線把國家從宗教分裂的局面中穩定下來; 外交上, 她提供資助及武器予法王Huguenots登位, 並歸還領地Calais與法國換來兩國的和解, 讓她空出手來應付西班牙.
對付這個海上霸權, 她暗中資助海盜, 除了增強自身的海軍實力, 也可不用擔心挑起戰爭地騷擾西班牙船隊. (西班牙若然投訴: 是海盜嗎? 我不知道啊~ 我國一向主張打擊他們的......聰明吧~)
Francis Drake便是那群海盜中的表表者, 他同時是全球第一位親身完成環繞地球的人.
1588年, 風暴終於來臨. 西班牙正式派遺由130艘戰船, 超過3萬人組成的"無敵艦隊"進攻英國.
大戰前夕, 這位一代女王沒有重裝侍衛保護, 只在裙上套上盔甲, 帶著一兩個隨從, 向在Tilbury待命出發的英軍發表了名留後世的著名演說:
"......in the midst and heat of the battle, to live and die amongst you all; to lay down for my God, and for my kingdom, and my people, my honour and my blood, even in the dust......I know I have the body but of a weak and feeble woman; but I have the heart and stomach of a King, and of a King of England too! And I think it foul scorn that Spain or Parma or any prince of Europe should dare invade the borders of my realm......"
"......not doubting but by your obedience to my general, by your concord in the camp, and your valour in the field, we shall shortly have a famous victory over those enemies of my God, of my kingdom, and of my people!"
在這場傳奇性的戰役中, 英國首次以弱國的身份正式對抗西班牙這個強權. 在Francis Drake(右圖) 參與的帶領下, 英國艦隊大獲全勝. 從此之後, 英國一舉躍上了世界性的舞台.
除了軍事實力的迅速提昇, 文化水平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單單一個同時期的莎士比亞已是萬世經典, 這與女皇寬容的治國氣度是緊密相連的. 是故英國綜合國力開始邁向高峰, 史稱伊利莎白的"黃金時代". (十月北美將上映98年電影"Elizabeth"的續集: "Elizabeth: The Golden Age", 先來一段較短的預告片:)
她任重道遠, 為了國家不斷作出個人犧牲. 這位號稱"童貞女皇"的君主, 一生未嫁, 她明智地認識到假如她指定一個繼承人的話, 不但地位會被削弱, 而且這也極容易給她的敵人機會利用這個繼承人來對抗她 (就好像康熙立儲所引發的"九王奪嫡").
伊莉莎白曾考慮過結婚生子. 可是一個天主教丈夫明顯不可能, 而一個新教丈夫則會立刻加劇宮廷內的宗派鬥爭.
要自己犧牲自我的感情. 無可置疑這是比死還要痛苦的.
伊利莎白的愛情一直眾說紛云, 最盛傳的, 也就是電影"Elizabeth"中所採用的, 便是與她青梅竹馬的Robert Dudley (右圖) 的關係: 兩人情投意合, 但為了國家, 她還是選擇放棄, 並親眼看著他成婚. 從此她明白坐於王位, 是不可能擁有自己的至愛, 愛的只可是自己及國家. 因為至愛便是弱點, 而女王, 是不可以有弱點的.
(特別強調真實歷史中, Robert Dudley是沒有如電影中為愛而背叛了女王, 一生直至逝世均忠於伊利莎白. 所以各位影迷有時要分清電影所改篇的情節啊!)
不要說大戰在即, 親自披掛上陣的膽色; 不要說解決國內宗教分裂的政治智慧及高明技巧; 不要說粉碎了Thomas Howard (上圖) 的內閣叛變陰謀的智慧等等等等......單單是一幅她所留下最著名的圖像 (下左圖), 也已經足以令筆者由心折服:
從畫中我們只會感到她是一位莊嚴的君主, 一點也不像同時期其他皇后, 女皇的畫像般帶有女性的媚態. 這幅畫像的背後, 其實一個女皇打碎自己的心, 割捨愛情, 剪掉一把褐色長髮, 一生從此作中性打扮的故事.
筆者找到一張較少見的伊利莎白十三歲時的少女畫像 (下右圖) :
畫上的少女亭亭玉立, 與伊利莎白給予後人的威嚴印象是有很大出入的, 真實的她原來是一位蠻漂亮的女子來的.
(其實各方文獻皆顯示伊利莎白遺傳了母親的臉蛋, 父親的褐紅頭髮, 確實是一位很不錯的美人兒! 只是伊莉莎白為保女皇嚴肅形象, 特意著畫家把她故意畫得男性化~)
是故電影"Elizabeth"最後一幕, 也就是當年筆者最喜歡的一幕, 其實也未必全是虛構的: 那一幕是一段回憶景象, 映著一位褐色長髮的美麗少女, 與心上人相依起舞, 眼晴半閉, 心心相印, 臉上泛著幸福的笑容......
伊利莎白女皇, 是一個偉大而苦澀的女性故事, 也是上天賜給英國的無價恩典.
自1998年電影"Elizabeth"後, 印度裔導演Shekhar Kapur九年後再次獻上電影續集: "Elizabeth: The Golden Age", 同樣由金像女主角Cate Blanchett主演, 部份原班演員如Geoffrey Rush繼續留下, 新演員則包括演Francis Drake的Clive Owen, 高潮內容無疑是上述1588年的英西大海戰了!
近日"色.戒"熱爆全城, 其他電影好像被忽略了. 除了"律政英雄"電影版外, 這部"Elizabeth: The Golden Age"也是筆者滿懷期待之作啊! 希望香港能在十月十一月上映吧~完整2:30的預告片如下:
2007年09月10日
二手二手~ 我愛你!
曾幾何時, 如上一篇文章所說, 筆者衣食無憂, 新書, 新鞋, 新衣無一不缺. 今時不同往日, 出身再怎樣好也會有折墜的一日. 筆者預科時已自覺這一天遲早來臨, 只是有點想不到, 畢業後出來工作不夠兩年, 這一天已經來臨.
該怎樣說呢? 自己一個居住, 表面是風光的, 看上去是享受自由的天堂, 而然背後的代價, 實在不足為外人道. 其中最主要的, 便是支出的猛然上升. "自由的天堂"這個名詞, 其實有點相對, 應該是相對二人世界來說才算是, 家務支出兩人分擔. 但若是獨居者, 情況便有點不一樣.
隨便舉例, 管理費, 水電煤, 差餉等等等等......每個月 (或每季) 打開信箱時不能否認感覺是厭惡的, 尤其今年那發了癲的濕熱夏天, 冷氣機繁忙的季節, 一個人住, 電費單上那嚇人的八百大元簡直令筆者有衝動摹仿古人大熱天時的降温方法: 放一大盤冰在床邊提供"冷氣".
加上管理費七百大元, 單單兩項已經千五, 七除八扣, 餘下的是一個自己不敢面對的數字. 開源節流, 沒本事"開源", 唯一可做的, 便是"節流", 也就是向自己的閒時消費開刀.
(咦? 等等...從你的blog中所寫, 你不是看很多電影甚至話劇的嗎? 怎會窮呀? 如各位眼利的話便會發現, 那些影評除了電影節之外, 其實全部均在電影中心上映...hehe...是的, 因為筆者在年頭付了一千大元買了insight pass, 全年於電影中心任睇, 話劇嗎? 是那戲院中省下來購買的. 抵得很啊!)
不幸中的大幸, 是筆者不但沒有拍拖 (兩個普普通通食飯睇戲, 一日埋單數百大元, 筆者想起已是毛骨悚然, 為甚麼學生時代還不知死的追女仔追了八年呢? 真是抓破頭也不明白, 不得不嘆服男性荷爾蒙的威力~), 而且還開始了"閉關修行"生涯, 總算將一般社交開支一舉消滅.
而然筆者賴以為生的電影書本, 卻是沒法不買. 左想右想, 電影DVD可以在電影中心租借, 一星期兩隻, 足夠的了. 網上下戴? 曾經是最理想的方法, 但經歷過一次電腦大中毒 除非買多一部"閒用"desktop, 短期內是不會接觸的了. 書本卻不容易, 圖書館只可借兩星期, 又容易忘記續借, 不好彩更是根本沒有入貨或"排長龍"不知道等至何年何月, 這方面比較棘手.
誰不知有些時候真的是"遠在天邊, 近在眼前", 自己的小生意於網上拍賣場起家, 卻不自覺那也是購買各類"平, 覯, 正"電影書籍的好地方. 直至"折墜"日子驟然降臨, 才發現拍賣場, 網上購物或是二手店舖實在是山後看不見的桃花源.
全新貨品始終只是少數, 但二手貨筆者一點也不討厭, 反而有點人棄我取的感覺, 像救回被人遺棄的小動物一樣. 一本印著"色戒"兩字的罕見絕版張愛玲短篇集竟然只是二十六元, 一盒香港沒有出售, 捷克新浪潮的先鋒"金髮女郎之戀"影帶, 從英國ebay連郵資也只是百多塊錢, 灣仔188二手店內的絕版雷霆救兵, 不可能超過一百五十......
不禁大叫一聲"人間天堂"!
而令筆者印象更深刻的, 是拍賣場或二手店上的二手書籍不但種類多, 價錢相宜, 而且其保存況狀也令人驚喜, 看得出原來物主也是愛書之人. 那些絕版書籍不但沒有污漬, 而且那淡黃的頁紙更是書香味濃, 若配上夜欄人靜之時, 挑燈夜讀, 那便真的是"古風陣陣", 令人神往. 二十多塊錢, 便可有"古人閱書"之境, 夫覆何言吧~
那一隻英國訂來的"金髮女郎之戀", 大半個地球外寄來, 一打開, 筆者更是熱淚盈眶. 原來不只影帶保存極好, 而且內裡更夾附了一張小紙張, 是原來擁有者自己手寫下了影片的簡單介紹及看後感, 愛片如此, 能叫人不感動嗎? 猶如相遇了另一個世界的電影知音人, 難能可貴啊!
這些年筆者可謂真的愛上二手了. 那一整套金田一漫畫, 橫溝正史的金田一耕助經典小說系列, 罕見的蘇愷戰機模型, 數十隻絕版DVD及日劇, 全球限量的魔戒郵票套裝, 甚至連床頭的小型Hi-Fi等等等等, 也全是二手貨來的.
新書不是不會買, 但只會待每年一遇的書展大減價才一次過購買. 影碟? 沒有購買大半年了, 而且短期內很可能買一部desktop"專責"下戴事務, 是故除非自己真的十分喜愛, 否則在可見的將來筆者也不會破戒的.
最後不能不提的, 是購買二手貨除了物件本身外, 與其原有者的接觸也是令人眼界大開的經驗. 猶記得筆者一次在拍賣場上購買一個美國1842年的硬幣 (為甚麼是1842年? 忘記了嗎? 那一年是香港割讓給英國那一年啊!), 與那位原有者相約交收. 見面才知那是一位老伯伯, 貨品是他兒子幫他放上去的, 他見筆者這個"後生仔"竟然有興趣買二手舊硬幣, 便與筆者攀談起來. 由硬幣到收藏, 由收藏到歷史, 由歷史到人生小智慧, 差不多四十五分鐘, 是可遇不可求的經歷了.
是故也建議讀者如果在拍場場購買一些收藏品, 相約交收時, 不妨選擇一些可以坐下來的地方, 如Starbucks, Pacific coffee, Delifrance等等, 不要害羞了, 人世間臥虎藏龍, 大家難得是同道中人, 對方往往可以給你很大的驚喜的.
就像那些"細細間唔多起眼"的二手店店主, 不要看其"其貎不揚", 實則是"武林高手", 付錢時與你談幾句, 便知你功力如何, 以為自己是老手嗎? 錯矣錯矣~ 誰不知還未入流呢~ 若能有幸與他們熟絡起來, 乖乖不得了, "武林秘笈"盡得, 不能受用無窮乎?
相比起來, 那些在三聯, 中華的收銀, 店務主任, 很多根本不知書本為何物, 最醒目者, 也只是問他一聲, 然後迅速替你找尋書本, 想與他們談多一兩句有閞該書的事, 十問九啞, 那收銀的更惡劣, 但求你匆匆付錢, 與你多談一句也覺多餘, 看上去真的只是為了那數千元薪酬, 他們為甚麼不好好發掘這些工作的深度及樂趣呢?
二手者, 別人用過是也. 凡事經過人的洗禮, 與人有接觸, 均無可避免有人的經歷情感. 拋開"新""舊"歧見, "貧""富"分野, 其實每一件二手貨品也有自己背後的故事, 是很值得我們認識, 每每說不定讓我們眼界大開的.
當然, 現實一點, 在筆者這段"折墬"的日子中, 便是不談甚麼"眼界大開"的"崇高理想", 單單看那那省下的金錢, 也足夠令筆者眉開眼笑的了~ 二手二手~ 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