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5日
韓流佳作: 密陽, 呼吸 (下)
金基德的作品, 一向有其獨特的風格, 與上次介紹的密陽不同, 筆者看完這部電影後, 並沒有太多的思考, 反而那味道 (或者稱之為"金氏感覺"吧~) 則徊在筆者的腦海中久久不散.
劇情是簡單的. 講述一位婦人發現丈夫的婚外情, 大受打擊的她, 因為突如其來的感覺, 沒有來由地前往監獄探望一位不斷自殺的死囚. 震因為殺害了妻子及女兒而被判死刑, 害怕行刑的他數次自殺, 直至一位他不認識的女子突然探他.
她將自己化成春夏秋冬, 不停鼓勵著他不要自尋短見, 後來更將他當成自己昔日的戀人, 並戀上他. 兩個陌路人, 兩人都生活在崩潰的邊緣, 一次沒有理由的相遇, 他們從對方身上找到希望, 是生命間的救贖, 那接近窒息的生命, 終於絕望中重新呼吸, 重新上路.
基本上是不能用常理邏輯去理解金基德的電影的. 他的前作"漂流慾室", "慾海慈航", "慾望的謊容"等等均是如此. 他的電影充滿電影符號, 好像"漂流慾室"中的魚鈎, 這次"呼吸"的白裇衫等, 每次都吸引著很多電影人津津有味地嘗試解讀;
相比起來, 那詭異的情節更是每每透露著多元的象徵意義, "漂流慾室"是歪曲的愛恨, "慾海慈航"是人性的救贖, "慾望的謊容"是真與假的執迷, 而這部"呼吸", 更是嫉妒, 絕望, 情慾, 新生交織而成.
簡單一句說, 每一個人看金氏的電影, 得出來的感覺或理解, 可以是截然不同的 (包括以上對每部電影的理解, 均只是筆者個人的意見)
這也是金基德的電影廣受國際注意的原因, 如同王家衛於香港一樣, 金基德的名聲在國際是遠遠大過本地的. 當香港人見到"春光乍洩"而耍手擰頭時, 一大班老外影迷早已爭相購買那只在少數藝術戲院放映的門票.
是故在國際影壇中, 金基德與朴贊郁 ("復仇", "原罪犯") 齊名, 受各國影展寵愛. 反之在韓國國內, 金基德已被打上"另類導演"的標籤, 不太受歡迎的.
筆者甚麼時候認識金基德呢? 應該是從"漂流慾室"吧~
那一幅半裸女主角的海報依然印象深刻, 那冷酷, 充滿殺氣的眼神告訴觀眾這是一部不簡單的情慾片. 當然, 不能否認, 筆者是被影評中, 那三級, 激烈性愛的描述情節吸引而買VCD的. 誰不知那生吞魚釣, 血淋淋的死亡性愛看得筆者不但不興奮, 更極罕見地在家裡看VCD看到胃酸翻轉, 噁心感覺直衝腦門, 差點要破例把播放機熄了.
就這樣, 姑且連黃膽水也差點嘔了出來, 但總算讓筆者記住了金基德的名字.
這是一位有自己電影語言的導演, 筆者妄言, 他很喜歡, 甚至可以說是只懂得, 在他那極端, 不合常理的世界中去看, 去理解人性. 說不定這樣比我們用俗世眼光去判斷來得更要準確. (可參考筆者的拙作: "在極端上遊走")
"性"與"暴力"從來是金基德電影的主角, 而在筆者的記憶中, 這部"呼吸"算是最"乾淨", 處理得最"温和"的作品, 至少筆者在觀影途中沒有任何不適.
至於那所謂"激烈情慾戲", 不過是宣傳手法, 與"色.戒"那三場牀上戲相比, 是幼稚園BB級的. 是故如有讀者接受不了太有歪倫理的電影而又想認識一下金基德, 此作筆者推薦之.
說回電影本身, 那筆者是怎樣解讀的呢?
就筆者而言, 此作明顯是表達在窒息中找到呼吸, 在絕境中找到希望的訊息. 丈夫發生婚外情, 妻子陷入深淵, 喜愛雕刻藝術的她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 有一心疼女兒, 她怎能容忍丈夫破壞這個"美麗"的家庭呢? 但婚姻不像雕像, 不能只靠她一個人便能隨意改變雕琢, 她不出聲, 不知要做甚麼, 也不知要說甚麼......
一件剛洗好的白裇衫不小心跌到街上, 弄污了, 怎麼辦? 她想到的, 只有把它扔掉, 狠心放進垃圾堆裡......
心靈窒息了......
一個殺了自己妻子女兒的死囚, 背後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沒有人知道, 只知道他死期將至, 寧願不惜一切自殺也不願面對極刑, 一次一次的自毁, 一次一次的被救回來, 一次一次的再面對死刑......
死亡在他眼中並不可怕, 令他顫抖的, 只有恐懼本身. 生命來到這裡已經全沒意義, 只餘下恐懼把他的心靈逼著推著, 越近行刑的一天, 便越逼越推越緊......
心靈窒息了......
沒有人知道為甚麼她會找上陌生的他. 是從電視新聞中, 看見這個死囚不停摧毀自己, 隱隱中感到兩人命運的相連, 隱隱中感到對方沒有呼吸的心靈嗎? 她拋下家庭, 拋下女兒不顧, 整個心只連著那個她不認識的死囚, 為甚麼? 因為她一定要救他, 一定要他珍惜自己, 一定要給他希望, 要是他真的沒有理由活下去, 那她將一樣, 只餘下自毁一途.
她救贖他, 同時亦是救贖自己.
她了解沒有呼吸的心靈是甚樣的. 她化身成春夏秋冬, 將他久忘的, 甚至己沒有慨念, 外面世界的繽紛變幻帶進一間小小的探監房, 把他當成至愛的人, 當成戀人, 當成自己......
已沒有生存感覺的他, 突然知道有一個女子關心他, 為他帶進世界, 為他帶進生活. 每次她離去都會留下一張相, 他珍而重之, 更不惜為了一張自己並不認識的女子相片, 與一直相依為伴的同獄室友反目, 大打出手. 因為終於有一件事他值得保著性命來牽掛, 值得的, 真的值得的......
每次鈴聲響起, 探監時間結束, 看見他被獄卒強行拉走時, 她總覺就像自己失敗一樣, 看著至愛返回絕望邊緣, 看著自己無可挽救的命運, 她所做的一切好像是徒然的, 唯有把四季裝飾的一切, 如同那件白裇衫一樣, 撕毀掉......
真的徒然嗎? 不, 當然不. 幾次相知的見面, 兩人已發展出一段不可分割的極親密關係, 是心緊緊連著另一顆心的, 互牽生死的關係. 她呼出生命陽光的空氣, 他吸取並令其生存重現意義; 他呼出被她改變的空氣, 她吸取並也開始改變自己的觀念.
在一次, 也就是最後一次, 情慾的交合中, 兩人在接近窒息的高潮中獲得最後的解脫, 心靈從此不再黑暗, 有所救贖, 有所希望.
他不懼怕將來, 因為有一女子一直牽掛著他; 她不再徬徨無助, 原諒及釋放才是重使自己的家庭完整的力量.
白裇衫弄污了, 她不忍心再次扔進垃圾桶, 把它撿回來再洗一次不可以嗎?
是筆者自己的解讀, 讀者們如看後有另一番感受絕不出奇, 始終金基德的電影便是這樣的, 每一角度均有不同的解讀, 每一元素均有多元的理解. 是荒誕詭異的劇情, 但折射出的意思卻是發人深省.
全片只有三個場景, 一是女主角的家, 一是車子裡, 一是監獄, 三地建構了八十五分鐘的劇情, 沒有冷場, 並包含了很多電影符號: 女主角雕塑時的細節 (一下子把其摔掉), 丈夫慢慢的放棄婚外情 (獨自奏琴作曲抒發), 監獄裡的同性戀崩塌等等, 保持了金氏電影少對白的特色, 令人看得津津有味, 感覺濃郁.
女主角朴智娥名不經傳, 不漂亮, 演出時卻能不愠不火, 由絕望憤怒到重獲新生活均演得自然流暢, 特別是那堅毅硬頸的眼神, 是這個角色所需要的. 不知道舞台劇出身的她還有那些作品呢? (好像與金基德好過幾次合作)
男主角張震是最突出的. 全片不說話的他完全是表情交戲, 其表現比"吳清源" (請參考前作: "大師: 吳清源") 時更進一步! 是一位很上進的演員.
全片只有十多天的拍攝日子, 雖然人物, 場景, 對白皆少, 但憑著導演獨特的技巧, 倒是拍出一部風格強烈, 詭異而精彩的電影. 與上篇介紹的"密陽"所帶出, 那沉重理性反思不同, "呼吸"所帶出, 是一片希望新生的空氣, 不用太多的思考, 好好感受便行.
(值得一提的是, 金基德於此片中粉墨登場飾演監獄長, 也是女主角及死囚能見面的關鍵人物, 雖還是看不清面貌, 但卻真的操縱著兩人的命運呢~)
2007年11月12日
韓流佳作: 密陽, 呼吸 (上)
電影中心地方雖小, 但五臟俱全, 有書店, 影碟店, 餓了可在旁邊的麥記或7-11解決, 想吃得飽一點可走一個街口外的廟街, 熱呼呼的煲仔飯及蠔餅絕對可以滿足閣下的口腹之慾, 再走一個街口, 日本菜茶餐廳應有盡有. 想買東西走十五分鐘便可到旺角鬧市.
實在有點神奇, 那裡去旺角尖沙咀均很方便, 是九龍市中心, 離彌敦道只有兩個街口, 但平日電影中心卻非常寧靜. 這樣旺中帶靜的地方, 香港難尋了. 下班後坐在那裡的露天茶座, 喝一口咖啡, 賞心樂事也.
那裡的Insight會員制度更是妙不可言, 年頭付1000大元便可整年在電影中心任看, 同一部電影更可看兩次. 截至目前為止, 筆者已看了53部電影, 那1000元早在四月時便”達標”了.
就這樣, 電影中心便成了筆者的第二個家.
作為關於"性"的那篇長文的姊妹篇, "色戒"的影評將緊接其後刊上, 眉精眼企的讀者相信已猜到筆者將會利用"色戒"的機會, 盡可能詳細地探討性與愛的本質, 徹底展述兩者的關係. 相信也只有這篇影評, 會有一篇類學術性論文作為輔佐. 李安, 筆者沒有看輕你的電影吧~
在這之前, 筆者想清一清近期看過的電影, 首先是兩部韓片, 均佳作也.
一部是"密陽", 一部是"呼吸". 先說"密陽", 是導演李滄東的作品, 這是筆者第一次看他的作品, 之前他那享負盛名, 2002年的"愛的綠州", 筆者一直想觀摩一下, 看過"密陽", 筆者已有點急不及待, 還是快點買好了.
故事講述女主角申愛在丈夫因車禍喪生, 想離開傷心地的她, 便帶同兒子離開首爾, 搬遷到丈夫的故鄉: 密陽, 希望在當地能重新開始生活. 她抵達當地後努力融合當地社會, 開辦了一間鋼琴教室, 並在人前留下一個儘管喪夫, 但仍與兒子幸福生活的小婦人形象.
在她抵達密陽的第一天, 她遇上了一個汽車維修店老闆金宗燦, 他為人忠直憨厚. 雖然申愛對他總是成天圍著自己團團轉感到厭煩, 但在他的幫助下, 琴室的生意總算弄起來, 而她與兒子也開始適應當地生活.
天意弄人, 在一切看似將會順利地發展下去時, 她兒子遭綁架並撕票. 在巨大的傷痛中, 她與很多人的做法一樣, 尋求了宗教上的慰藉.
在聖經"神愛世人"的祝福下, 她看上去是撫平了傷痕, 並積極地參與教會活動, 她心中也好像充滿愛, 並決意如聖經教導般, 準備去寬恕她的殺子仇人......
監獄中, 當那位仇人在她面前表示自己也皈信了基督教, 並因獲得上帝寬恕而感到心中平安時, 她崩潰了......
是一部極為傑出的電影. 在筆者的界定中, 一部出色的電影是能令人看後深思良久, 或是其帶出的感覺情緒能留在腦海中, 久久不散. 其他如導演技巧, 演員演技, 燈光攝影, 音樂美術等等不是不重要, 但均屬技術層次, 好電影不一定是其技術強, 技術強的也不一定拍得出好電影. 而密陽這部戲, 技術上演員演技及導演技巧是一流的, 也令筆者思考了很長的時間.
電影前半部的舖排是平靜而不動聲息的, 但來到下半段的劇情張力便非常厲害, 也是重點之處. 當觀眾看著申愛開始融合小鎮的生活, 並遭遇兒子被綁架撕票, 從而找上宗教的心靈避難所時, 一切看上去均是自然合理的.
但經過探監一幕, 劇情張力便爆發開來, 這時觀眾才知道, 原來這是一套反思宗教的電影. 而女主角的演技, 更是在這裡才發揮得淋漓盡致.
女主角一直都承受著痛苦, 也一直都將心靈寄託在別的事身上. 早在丈夫生前的婚外情, 痛苦已悄然降臨在她的身上, 她不承認事實, 將心靈寄託在家庭; 丈夫過世後, 喪夫之痛令她將自己寄托在兒子身上; 而當兒子也被綁架撕票後, 她唯一可依靠的便只有宗教......
但當她知道上帝並不公義, 以至她還處於水深火熱的痛苦中時, 她的仇人竟然已經獲得上帝的寬恕, 並且比她更快達到心境平安, 那她還有甚麼可以依靠呢? 她終於懂得依靠自己, 但這個認知已來得太遲, 整個人已經在歪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依靠自己"本是出路, 但現在她只餘下靠著自己, 滿腹仇恨地向上帝宣戰, 精神也就崩潰了......
這樣喪夫喪子, 女人該何去何從的情節不禁令筆者想起一部電影, 那就是奇斯洛夫斯基, "紅白藍"三部曲中的"藍".
女主角 (Juliette Binoche)同樣是喪夫喪女, 但與韓國這部電影不同的是, 她並沒有像申愛那樣要收藏自己的痛苦, 甚至是申愛竭力開展新生活相反: 她拒絕其他人, 孤立了自己, 竭力逃避對亡夫亡女的回憶......直至她知悉丈夫生前的婚外情時, 她才解脫了苦難的束縛, 心靈重拾自由 ("藍"之主題). 其結局恰恰也是密陽的相反.
究竟是甚麼導至這樣的差異呢? 只是宗教干預之別嗎? 不, 筆者認為這是東西文化對情感處理上的分別使然, 西方的態度是開放, 自然流露的, 喜歡笑便笑, 喜歡哭便哭, 不用掩飾; 東方的態度是收歛的, 為了身邊的人或整個社交圈子, 習慣了將自己的情感壓抑.
是故"藍"的女主角所表現出來的, 是強烈的孤獨感, 這是她渲泄悲痛的方式, 她喜歡逃避回憶 (其實使自己更深陷回憶), 她不喜歡見到其他人, 更不喜歡接受各式各樣的安慰, 是痛苦便痛苦吧~ 然而隨著時間的逝去, 傷痛的感覺總會淡下來. 只要人生於世, 總是要向前走的. 知道丈夫生前的婚外情只是契機, 她在淚流乾, 心苦盡的時候, 慢慢走出自己建立的困室, 開始接受一直在她身邊, 暗戀著她的男主角時, 她便能夠從痛苦回憶中自由了.
密陽中的申愛將自己的傷痛收藏, 用別的寄託來掩飾抑壓, 只會在夜欄人靜的時候才偷偷垂淚. 這樣不但不能撫平傷痛, 反而使被抑壓的痛苦更深入骨髓, 一旦使去寄託, 一切便一發不可收拾.
心靈的創傷就像繩結一樣, 越是心急解決它, 它便纏得越緊, 變成死結, 反而你慢慢把它這裡拉一點, 那裡扯一點, 心結便能慢慢打開.
"衪為甚麼在我原諒那人之前, 就把他寬恕了!" 申愛大聲質問, 那排山倒海的痛苦掩沒了理智, 掩沒了痊癒的可能. 失去至愛的痛苦, 現在已轉化成對上帝的敵視, 而要命的是, 上帝的永恒虛無性, 幾乎肯定了她這條苦難不歸路的無限延續.
筆者不會認為這部電影是反基督教, 始終申愛入教的目的不是相信, 只是寄望宗教能解脫她的痛苦, 從一開始便已經錯了.
這部電影其實令我們深刻反思的, 是究竟那些信教的人們是真的相信? 還是只是迷信?
影片中, 我們可以清楚看見韓國人對基督教實在可以說得上是狂熱的.
這不禁讓筆者想起近期一班韓國基督徒竟然走到奉行回教原教旨的阿富汗傳教, 結果一起慘遭綁架, 這不是狂熱是甚麼? 這種傳教與推銷界的"Hard-sell"根本沒分別, 這樣子的基督徒便是滿腹聖經金句也稱不上有甚麼信念的, 根本便是盲目相信.
當看見女主角喪夫喪子, 那藥房女老闆便急不及侍乘機游說她入教; 那些祈禱會中, 信眾們的表現更是可以用誇張投入去形容; 至於問他們一些深入少少的問題 (好像女主角問: 為甚麼上帝要讓我那個無辜的兒子慘死?), 他們便會答一些似是擬非的答案, 很多甚至是將聖經的金句照搬出來......簡而言之, 他們根本不理解基督教的真義, 如同阿婆信觀音菩薩一樣, 是迷信.
任何一個宗教, 不論是上帝, 是阿拉, 還是佛祖, 只要你信, 衪們便存在. 衪們不會回答你任何問題, 不會給你任何指示, 也不會給你任何安慰.
衪們存在與否, 根本不是你信不信的重點, 你所信的, 是衪所安排的世界.
當人經過一些經歷, 便會開始明白世事的無常, 將來的不測, 也開始理解人的渺小......他自然會慢慢感覺到一些世上看不見的力量在運行, 也就教會中人最常說的因"感動"而入教.
舉例說, 基督教中一句"每個人皆有罪, 愛才是最後的救贖", 當這句說話與你自身的經歷有所共鳴時, 你便會想了解這個宗教究竟怎樣去看這個世界, 了解過, 如你會覺得這才是世界真正的面貌, 那你便會相信, 並身體力行地遵行其教晦.
這種自發性的參與才是最堅定的信念. 除此之外, 因應各式其式的理由而所謂入教, 均稱不上相信的.
筆者其實最感動的, 是電影中一直在女主角身邊, 那位汽車維修店老闆宗燦, 相比起那班所謂的基督徒, 這個人才是真正的活耶穌!
不論女主角發生甚麼事, 他總會出現在她身邊, 不計較別人的笑話, 不計較收獲, 只是愛著她, 保護著她, 為她爭取最好. 的確只是出於男女間的愛意, 但那無私犠牲的表現, 卻反而是最符合基督教中所宣揚的"愛".
申愛那班教友在她崩潰時可謂不但幫不上忙, 反而那迷信式的慰勉更令申愛走上極端. 在這個最黑暗的時候, 女主角與精神崩潰只有一線之差, 她更作賤自己的身體去讓上帝看看衪的信徒是如何的軟弱. 只有那位為了追求接近她, 傻傻的跟著申愛入教的宗燦, 不但沒有接受她的誘惑, 反而痛心看到她這個樣子, 大聲斥責她: "你要堅強起來!"
飾演申愛的全度妍憑這部電影奪得康城影后, 筆者沒甚麼話說, 只能說一句: 完全實至名歸! 由喪夫到喪子, 到失去信念, 到完全崩潰, 不同層次的哀傷憤怒演譯得完美無暇, 是演到骨子裡去了. 由”求偶一枝公”時, 筆者已很喜歡這位韓國女星, 相信她將來還是有很大的空間突破的. 宋康昊演技亳不遜色, 自然, 收放自如, 一直傻氣率直的宗燦, 突然憤怒地直斥申愛的軟弱, 這種又愛又痛心的表演, 令筆者印象深刻.
李滄東事隔5年重拾導演筒, 將一個本來可以很煽情的故事, 用平實的手法地拍出來, 細緻舖排, 全片劇力慢慢堆積, 最後申愛崩潰時, 沒有一個觀眾是面不動容, 心不震撼的. 比很多"語不驚人誓不休"的"風格"導演來說, 這是真正深厚的功力了.
信教的或不信教的, 同樣均需面對人生間的苦難, 同樣有著將來各式各樣的不公義, 考驗及難關.
宗教不是萬能藥, 一入教便能替你解除百苦, 一句相信便能帶你直奔天堂得到永生. 相反, 入了教便應該相信教中描述的世界, 負起應該的責任, 憑著教中的指引教導, 自己依靠自己的信念, 堅強地去面對人生難關.
上帝奪走她的丈夫, 是的. 上帝奪走她無辜的孩子, 是的; 殘忍? 是的. 不公義? 是的. 最後申愛從精神病院康復出院, 是對世界仍有怨恨的, 是仍不能原諒自己的殺子仇人的......但那位溫暖地笑著, 替她拿著鏡子讓她剪頭髮, 從一開始便出現在她身邊, 一直守候她到現在的眼前人......唔......又會是誰安排讓她遇上的呢?
(寫了很多......明天再續"呼吸"......)
2007年11月02日
從川北回來, 重拾筆耕
從四川回來近一個月, 休息真的夠了.
為甚麼停筆這麼久呢? 不是筆者什麼也沒做, 相反這一個月其實做了很多的事, 只是筆者覺得還未是動筆的時候, 也就一直靜休著. 今天秋風漸起, 乍暖還寒, 心頭一動, 便下筆了.
該先說甚麼呢? 應該是從九月底的旅行談起吧.
是此旅程與先前很不同. 首先日子長不少, 共十天, 與友人兩個背包客在川北漫遊, 其人文風景讓筆者眼界大開.
論極美, 九寨天堂的人間仙景讓人醉忘俗世; 論氣勢, 一望無際的若爾蓋草原讓人目瞪口呆; 論壯觀, 那在三千八百米高原俯瞰黃河九曲第一彎的景象, 不可能不讓人刻骨銘心......
然而真正令筆者大受震撼的, 是那裡的少數民族. 藏族人的熱情純真令筆者對這個世界有了另一種, 完全不同於先前的慨念, 的認識. 也因為這一點, 筆者在回港後雖然需立即上班, 但心景還是繾綣著那一片大草原, 坐在辦公桌前, 看著電腦螢幕工作, 腦海浮現的, 卻是那一輪高掛在草原上, 圓得明亮得讓人忘不了的月亮.
很多很多相片, 已選了三百多張自己喜歡的, 會於近日上戴. 遊記嘛, 應該要寫四篇左右, 不太難, 太多東西要記下了.
二十三歲, 被紫外線曬得黑黑地回來, 才駭然發覺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膚淺得可怕. 以為到過黃山張家界已是"眼界大開", 但原來高原的花海, 黃河的九曲氣勢才真正叫筆者明白"震撼"兩字的意思. 始終很多知識只是從書本得來, 太過紙上談兵, 太過誇誇其談, 太過大言不慚了.
出門少, 才真正體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意思. 將來七年很大機會只會往內地遊歷, 誰知道還有甚麼等待著筆者呢?
一直受著這種心情影響, 回來後, 筆, 始終還是動不了.
出於自己認知自身所認識的世界太過狹隘. 人剛到青年時期, 決定藉著一次遊程帶來的震撼及機遇, 對自己作出一次"啓蒙運動", 全情投入去另一種文化當中, 繼續神遊他方: 那就是我們的東洋島國, 日本文化.
返港個多星期, 十月中, 便一口氣看了三本關於日本人文社會的書籍, 購買下戴了不少日劇電影, 便這樣全天候地進入東洋國土.
在字與字之間, 影像與影像之間游走於日本人中間, 窺視這個我們又愛又恨, 看這邊有點相似, 看那邊則完全不同的民族的不同面貌. 方向選得對, 因為一接觸便沉迷了.
與先前看日本漫畫, 看日劇所抱的娛樂心態不同, 這次是想真正走入這個東瀛社會的深處, 穿梭於他們的大街小巷, 竊聽他們的私私細語, 鑽進他們的大腦思想, 細觀一個文化的風景.
那為甚麼有這麼多國家民族不選, 偏偏選上東洋文化呢?
中國文化不用說, 筆者已經身體力行去領受體會, 而在將來對中國有所影響, 距離最近的文化體系, 便要數島國日本了. 韓國則有點像中日混血兒, 兩邊文化各有一點, 雖然日韓均源自中國文化, 但論脫離後發展出來的獨特性及完整性, 韓國不及日本. 至於東南亞及中國西邊的中亞細亞, 更是明顯不成氣候. 印度很值得認識, 那相比起來, 筆者對日本興趣大多了, 除了日本潮流, 相信是因為大家均是黃皮膚一族吧~
身處第一世界, 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 經歷過經濟極度繁榮及泡沫爆破的災難. 我們這個鄰居, 對"大國崛起"中的中國來說, 是極具參考價值的.
既然選定方向, 那便要決心走下去. 十二月筆者將開始學習日語, 最快也需要四年時間才略有小成, 但沒有辦法, 為了把握中國崛起的機遇, 我們這一代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中國沿海地區, 來來去去只是北京, 上海, 深圳, 天津, 廣州......要看便看中國的整體, 也需看中國的周邊.
沿海地區的改革開放, 經濟發展是給我們上一代, 父親一代, 的機遇, 年青人還想在上海廣州"撈油抽水"是慢了一代的步伐.
直正值得注意的, 反而是中國的中西部, 以及中國崛起中, 或是崛起後, 與周邊的關係變化.
張五常教授說得對, "語言是世界上回報最高的一種投資".
沒有語言的障礙, 不論文化學術, 工商金融, 皆可比別人走快很多, 走遠很多, 更重要的, 是有"資格"去把握機會.
中國的中西部, 西安, 武漢, 成都, 重慶......筆者是會親身去的.
徹底放棄無線電視, 由鳯凰衞視取代. 普通話, 在幾乎每星期返一次深圳的生活中, 成為不可或缺的練習. 至於中國的周邊, 決定重操英語, 開始學習日文, 三文四語, 算是走了第一步了.
最後要提的, 除了十月返港後的思想變化, 筆者也決定開始寫一些長篇, 類學術的文章.
影評書評生活瑣事還是會寫, 但終不能原地踏步, 要繼續深化發展自己的思考系統才是正道. 明白長篇文章是會趕走一大堆讀者, 但請讓筆者抱一聲道歉, 這是筆者自己選擇的.
其實在開始東洋文化之旅之時, 筆者已經開始下筆寫一篇想寫己久的文章: "性的本質: 尷尬, 規範, 禁忌的由來, 影響及發展". 用上十大張A4紙, 密密麻麻, 數萬字的墨水, 已接近完工.
本想一次過刊登作為重開之作, 但看見Agnes及阿詩的留言, 想到總不能無緣無故的突然刊登長達數萬字的文章, 是故寫下本文, 講一下這近一個月筆者所想過, 所做過的事, 交代一下.
先前文章筆者說過, 放棄寫作, 是筆者從沒想過之事, 消失一段時間, 總是有點事發生的. 色戒, 律政英雄, 盲山, 日本文化書籍, 遊記, 長篇文章等等等等陸續有來, 謝謝各位有心人, 足足個多月的空白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