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5日
韓流佳作: 密陽, 呼吸 (下)
金基德的作品, 一向有其獨特的風格, 與上次介紹的密陽不同, 筆者看完這部電影後, 並沒有太多的思考, 反而那味道 (或者稱之為"金氏感覺"吧~) 則徊在筆者的腦海中久久不散.

她將自己化成春夏秋冬, 不停鼓勵著他不要自尋短見, 後來更將他當成自己昔日的戀人, 並戀上他. 兩個陌路人, 兩人都生活在崩潰的邊緣, 一次沒有理由的相遇, 他們從對方身上找到希望, 是生命間的救贖, 那接近窒息的生命, 終於絕望中重新呼吸, 重新上路.

相比起來, 那詭異的情節更是每每透露著多元的象徵意義, "漂流慾室"是歪曲的愛恨, "慾海慈航"是人性的救贖, "慾望的謊容"是真與假的執迷, 而這部"呼吸", 更是嫉妒, 絕望, 情慾, 新生交織而成.

這也是金基德的電影廣受國際注意的原因, 如同王家衛於香港一樣, 金基德的名聲在國際是遠遠大過本地的. 當香港人見到"春光乍洩"而耍手擰頭時, 一大班老外影迷早已爭相購買那只在少數藝術戲院放映的門票.
是故在國際影壇中, 金基德與朴贊郁 ("復仇", "原罪犯") 齊名, 受各國影展寵愛. 反之在韓國國內, 金基德已被打上"另類導演"的標籤, 不太受歡迎的.
筆者甚麼時候認識金基德呢? 應該是從"漂流慾室"吧~

就這樣, 姑且連黃膽水也差點嘔了出來, 但總算讓筆者記住了金基德的名字.
這是一位有自己電影語言的導演, 筆者妄言, 他很喜歡, 甚至可以說是只懂得, 在他那極端, 不合常理的世界中去看, 去理解人性. 說不定這樣比我們用俗世眼光去判斷來得更要準確. (可參考筆者的拙作: "在極端上遊走")

至於那所謂"激烈情慾戲", 不過是宣傳手法, 與"色.戒"那三場牀上戲相比, 是幼稚園BB級的. 是故如有讀者接受不了太有歪倫理的電影而又想認識一下金基德, 此作筆者推薦之.
說回電影本身, 那筆者是怎樣解讀的呢?

一件剛洗好的白裇衫不小心跌到街上, 弄污了, 怎麼辦? 她想到的, 只有把它扔掉, 狠心放進垃圾堆裡......
心靈窒息了......

死亡在他眼中並不可怕, 令他顫抖的, 只有恐懼本身. 生命來到這裡已經全沒意義, 只餘下恐懼把他的心靈逼著推著, 越近行刑的一天, 便越逼越推越緊......
心靈窒息了......

她救贖他, 同時亦是救贖自己.

已沒有生存感覺的他, 突然知道有一個女子關心他, 為他帶進世界, 為他帶進生活. 每次她離去都會留下一張相, 他珍而重之, 更不惜為了一張自己並不認識的女子相片, 與一直相依為伴的同獄室友反目, 大打出手. 因為終於有一件事他值得保著性命來牽掛, 值得的, 真的值得的......

真的徒然嗎? 不, 當然不. 幾次相知的見面, 兩人已發展出一段不可分割的極親密關係, 是心緊緊連著另一顆心的, 互牽生死的關係. 她呼出生命陽光的空氣, 他吸取並令其生存重現意義; 他呼出被她改變的空氣, 她吸取並也開始改變自己的觀念.

他不懼怕將來, 因為有一女子一直牽掛著他; 她不再徬徨無助, 原諒及釋放才是重使自己的家庭完整的力量.
白裇衫弄污了, 她不忍心再次扔進垃圾桶, 把它撿回來再洗一次不可以嗎?
是筆者自己的解讀, 讀者們如看後有另一番感受絕不出奇, 始終金基德的電影便是這樣的, 每一角度均有不同的解讀, 每一元素均有多元的理解. 是荒誕詭異的劇情, 但折射出的意思卻是發人深省.

女主角朴智娥名不經傳, 不漂亮, 演出時卻能不愠不火, 由絕望憤怒到重獲新生活均演得自然流暢, 特別是那堅毅硬頸的眼神, 是這個角色所需要的. 不知道舞台劇出身的她還有那些作品呢? (好像與金基德好過幾次合作)

全片只有十多天的拍攝日子, 雖然人物, 場景, 對白皆少, 但憑著導演獨特的技巧, 倒是拍出一部風格強烈, 詭異而精彩的電影. 與上篇介紹的"密陽"所帶出, 那沉重理性反思不同, "呼吸"所帶出, 是一片希望新生的空氣, 不用太多的思考, 好好感受便行.
(值得一提的是, 金基德於此片中粉墨登場飾演監獄長, 也是女主角及死囚能見面的關鍵人物, 雖還是看不清面貌, 但卻真的操縱著兩人的命運呢~)
2007年11月12日
韓流佳作: 密陽, 呼吸 (上)
電影中心地方雖小, 但五臟俱全, 有書店, 影碟店, 餓了可在旁邊的麥記或7-11解決, 想吃得飽一點可走一個街口外的廟街, 熱呼呼的煲仔飯及蠔餅絕對可以滿足閣下的口腹之慾, 再走一個街口, 日本菜茶餐廳應有盡有. 想買東西走十五分鐘便可到旺角鬧市.
實在有點神奇, 那裡去旺角尖沙咀均很方便, 是九龍市中心, 離彌敦道只有兩個街口, 但平日電影中心卻非常寧靜. 這樣旺中帶靜的地方, 香港難尋了. 下班後坐在那裡的露天茶座, 喝一口咖啡, 賞心樂事也.
那裡的Insight會員制度更是妙不可言, 年頭付1000大元便可整年在電影中心任看, 同一部電影更可看兩次. 截至目前為止, 筆者已看了53部電影, 那1000元早在四月時便”達標”了.
就這樣, 電影中心便成了筆者的第二個家.
作為關於"性"的那篇長文的姊妹篇, "色戒"的影評將緊接其後刊上, 眉精眼企的讀者相信已猜到筆者將會利用"色戒"的機會, 盡可能詳細地探討性與愛的本質, 徹底展述兩者的關係. 相信也只有這篇影評, 會有一篇類學術性論文作為輔佐. 李安, 筆者沒有看輕你的電影吧~
在這之前, 筆者想清一清近期看過的電影, 首先是兩部韓片, 均佳作也.
一部是"密陽", 一部是"呼吸". 先說"密陽", 是導演李滄東的作品, 這是筆者第一次看他的作品, 之前他那享負盛名, 2002年的"愛的綠州", 筆者一直想觀摩一下, 看過"密陽", 筆者已有點急不及待, 還是快點買好了.

在她抵達密陽的第一天, 她遇上了一個汽車維修店老闆金宗燦, 他為人忠直憨厚. 雖然申愛對他總是成天圍著自己團團轉感到厭煩, 但在他的幫助下, 琴室的生意總算弄起來, 而她與兒子也開始適應當地生活.

在聖經"神愛世人"的祝福下, 她看上去是撫平了傷痕, 並積極地參與教會活動, 她心中也好像充滿愛, 並決意如聖經教導般, 準備去寬恕她的殺子仇人......
監獄中, 當那位仇人在她面前表示自己也皈信了基督教, 並因獲得上帝寬恕而感到心中平安時, 她崩潰了......

電影前半部的舖排是平靜而不動聲息的, 但來到下半段的劇情張力便非常厲害, 也是重點之處. 當觀眾看著申愛開始融合小鎮的生活, 並遭遇兒子被綁架撕票, 從而找上宗教的心靈避難所時, 一切看上去均是自然合理的.

女主角一直都承受著痛苦, 也一直都將心靈寄託在別的事身上. 早在丈夫生前的婚外情, 痛苦已悄然降臨在她的身上, 她不承認事實, 將心靈寄託在家庭; 丈夫過世後, 喪夫之痛令她將自己寄托在兒子身上; 而當兒子也被綁架撕票後, 她唯一可依靠的便只有宗教......

"依靠自己"本是出路, 但現在她只餘下靠著自己, 滿腹仇恨地向上帝宣戰, 精神也就崩潰了......
這樣喪夫喪子, 女人該何去何從的情節不禁令筆者想起一部電影, 那就是奇斯洛夫斯基, "紅白藍"三部曲中的"藍".

究竟是甚麼導至這樣的差異呢? 只是宗教干預之別嗎? 不, 筆者認為這是東西文化對情感處理上的分別使然, 西方的態度是開放, 自然流露的, 喜歡笑便笑, 喜歡哭便哭, 不用掩飾; 東方的態度是收歛的, 為了身邊的人或整個社交圈子, 習慣了將自己的情感壓抑.


心靈的創傷就像繩結一樣, 越是心急解決它, 它便纏得越緊, 變成死結, 反而你慢慢把它這裡拉一點, 那裡扯一點, 心結便能慢慢打開.
"衪為甚麼在我原諒那人之前, 就把他寬恕了!" 申愛大聲質問, 那排山倒海的痛苦掩沒了理智, 掩沒了痊癒的可能. 失去至愛的痛苦, 現在已轉化成對上帝的敵視, 而要命的是, 上帝的永恒虛無性, 幾乎肯定了她這條苦難不歸路的無限延續.
筆者不會認為這部電影是反基督教, 始終申愛入教的目的不是相信, 只是寄望宗教能解脫她的痛苦, 從一開始便已經錯了.

影片中, 我們可以清楚看見韓國人對基督教實在可以說得上是狂熱的.
這不禁讓筆者想起近期一班韓國基督徒竟然走到奉行回教原教旨的阿富汗傳教, 結果一起慘遭綁架, 這不是狂熱是甚麼? 這種傳教與推銷界的"Hard-sell"根本沒分別, 這樣子的基督徒便是滿腹聖經金句也稱不上有甚麼信念的, 根本便是盲目相信.


衪們存在與否, 根本不是你信不信的重點, 你所信的, 是衪所安排的世界.
當人經過一些經歷, 便會開始明白世事的無常, 將來的不測, 也開始理解人的渺小......他自然會慢慢感覺到一些世上看不見的力量在運行, 也就教會中人最常說的因"感動"而入教.

這種自發性的參與才是最堅定的信念. 除此之外, 因應各式其式的理由而所謂入教, 均稱不上相信的.
筆者其實最感動的, 是電影中一直在女主角身邊, 那位汽車維修店老闆宗燦, 相比起那班所謂的基督徒, 這個人才是真正的活耶穌!

申愛那班教友在她崩潰時可謂不但幫不上忙, 反而那迷信式的慰勉更令申愛走上極端. 在這個最黑暗的時候, 女主角與精神崩潰只有一線之差, 她更作賤自己的身體去讓上帝看看衪的信徒是如何的軟弱. 只有那位為了追求接近她, 傻傻的跟著申愛入教的宗燦, 不但沒有接受她的誘惑, 反而痛心看到她這個樣子, 大聲斥責她: "你要堅強起來!"

李滄東事隔5年重拾導演筒, 將一個本來可以很煽情的故事, 用平實的手法地拍出來, 細緻舖排, 全片劇力慢慢堆積, 最後申愛崩潰時, 沒有一個觀眾是面不動容, 心不震撼的. 比很多"語不驚人誓不休"的"風格"導演來說, 這是真正深厚的功力了.
信教的或不信教的, 同樣均需面對人生間的苦難, 同樣有著將來各式各樣的不公義, 考驗及難關.

上帝奪走她的丈夫, 是的. 上帝奪走她無辜的孩子, 是的; 殘忍? 是的. 不公義? 是的. 最後申愛從精神病院康復出院, 是對世界仍有怨恨的, 是仍不能原諒自己的殺子仇人的......但那位溫暖地笑著, 替她拿著鏡子讓她剪頭髮, 從一開始便出現在她身邊, 一直守候她到現在的眼前人......唔......又會是誰安排讓她遇上的呢?
(寫了很多......明天再續"呼吸"......)
2007年11月02日
從川北回來, 重拾筆耕
從四川回來近一個月, 休息真的夠了.
為甚麼停筆這麼久呢? 不是筆者什麼也沒做, 相反這一個月其實做了很多的事, 只是筆者覺得還未是動筆的時候, 也就一直靜休著. 今天秋風漸起, 乍暖還寒, 心頭一動, 便下筆了.
該先說甚麼呢? 應該是從九月底的旅行談起吧.
是此旅程與先前很不同. 首先日子長不少, 共十天, 與友人兩個背包客在川北漫遊, 其人文風景讓筆者眼界大開.
論極美, 九寨天堂的人間仙景讓人醉忘俗世; 論氣勢, 一望無際的若爾蓋草原讓人目瞪口呆; 論壯觀, 那在三千八百米高原俯瞰黃河九曲第一彎的景象, 不可能不讓人刻骨銘心......
然而真正令筆者大受震撼的, 是那裡的少數民族. 藏族人的熱情純真令筆者對這個世界有了另一種, 完全不同於先前的慨念, 的認識. 也因為這一點, 筆者在回港後雖然需立即上班, 但心景還是繾綣著那一片大草原, 坐在辦公桌前, 看著電腦螢幕工作, 腦海浮現的, 卻是那一輪高掛在草原上, 圓得明亮得讓人忘不了的月亮.
很多很多相片, 已選了三百多張自己喜歡的, 會於近日上戴. 遊記嘛, 應該要寫四篇左右, 不太難, 太多東西要記下了.
二十三歲, 被紫外線曬得黑黑地回來, 才駭然發覺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膚淺得可怕. 以為到過黃山張家界已是"眼界大開", 但原來高原的花海, 黃河的九曲氣勢才真正叫筆者明白"震撼"兩字的意思. 始終很多知識只是從書本得來, 太過紙上談兵, 太過誇誇其談, 太過大言不慚了.
出門少, 才真正體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意思. 將來七年很大機會只會往內地遊歷, 誰知道還有甚麼等待著筆者呢?
一直受著這種心情影響, 回來後, 筆, 始終還是動不了.
出於自己認知自身所認識的世界太過狹隘. 人剛到青年時期, 決定藉著一次遊程帶來的震撼及機遇, 對自己作出一次"啓蒙運動", 全情投入去另一種文化當中, 繼續神遊他方: 那就是我們的東洋島國, 日本文化.
返港個多星期, 十月中, 便一口氣看了三本關於日本人文社會的書籍, 購買下戴了不少日劇電影, 便這樣全天候地進入東洋國土.

與先前看日本漫畫, 看日劇所抱的娛樂心態不同, 這次是想真正走入這個東瀛社會的深處, 穿梭於他們的大街小巷, 竊聽他們的私私細語, 鑽進他們的大腦思想, 細觀一個文化的風景.
那為甚麼有這麼多國家民族不選, 偏偏選上東洋文化呢?


既然選定方向, 那便要決心走下去. 十二月筆者將開始學習日語, 最快也需要四年時間才略有小成, 但沒有辦法, 為了把握中國崛起的機遇, 我們這一代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中國沿海地區, 來來去去只是北京, 上海, 深圳, 天津, 廣州......要看便看中國的整體, 也需看中國的周邊.

直正值得注意的, 反而是中國的中西部, 以及中國崛起中, 或是崛起後, 與周邊的關係變化.
張五常教授說得對, "語言是世界上回報最高的一種投資".

中國的中西部, 西安, 武漢, 成都, 重慶......筆者是會親身去的.
徹底放棄無線電視, 由鳯凰衞視取代. 普通話, 在幾乎每星期返一次深圳的生活中, 成為不可或缺的練習. 至於中國的周邊, 決定重操英語, 開始學習日文, 三文四語, 算是走了第一步了.
最後要提的, 除了十月返港後的思想變化, 筆者也決定開始寫一些長篇, 類學術的文章.

其實在開始東洋文化之旅之時, 筆者已經開始下筆寫一篇想寫己久的文章: "性的本質: 尷尬, 規範, 禁忌的由來, 影響及發展". 用上十大張A4紙, 密密麻麻, 數萬字的墨水, 已接近完工.

先前文章筆者說過, 放棄寫作, 是筆者從沒想過之事, 消失一段時間, 總是有點事發生的. 色戒, 律政英雄, 盲山, 日本文化書籍, 遊記, 長篇文章等等等等陸續有來, 謝謝各位有心人, 足足個多月的空白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