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8月06日
論"評論": 尾談話劇之困境

為甚麼? 一件作品真的沒有缺點嗎? 當然不會! 坦白說, 若筆者是有心找尋的話, 對以寫過的影評, 劇評, 書評等等, 均可以另外寫出也是數千字的"負面"評論, 問題是: 那有甚麼意義呢?

看上去是多麼合理, 但......是真的嗎?

"有批評才有進步", 其實是一句大廢話來的.

閣下可能會想: 那當年唐太宗的"貞觀之治", 不是因為有魏徵的忠言直諌才發生的嗎? 是嗎? 再想深一點吧......

若說對科學, 對社會現象的批評還可以用理性衡量, 那對藝術創作的批評, 便完全站不住腳了. 好像: "這幅畫畫得很差.", "這首音樂很難聽.", "他的演技沒有進步"......這些批評其實全都是沒有準則衡量, 又或者就算有, 都是一些非常主觀, 非常個人的準則.

"評論"這東西, 對藝術創作的進步真的有貢獻嗎?
筆者不是說別人的意見沒有用處, 始終多一個角度, 多一點資訊也是好的, 筆者只是想強調, 別人的評論, 絕對不會是人類前進的主要動力, 若在藝術的層面上考慮, 那甚至是沒有貢獻的.
張五常教授前些時候曾在其散文中提過一段令筆者難忘的說話, 請容筆者原文輯錄記於下:

"It is a melancholy experience for a professional mathematician to find himself writing about mathematics. The function of a mathematician is to do something, to prove new theorems, to add to mathematics, and not to talk about what he or other mathematicians have done. Statesmen despise publicists, painters despise art-critics, and physiologists, physicists, or mathematicians have usually similar feelings; there is no scorn more profound, or on the whole more justifiable, than that of the men who make for the men who explain. Exposition, criticism, appreciation, is work for second-rate minds."

"一個職業數學家寫關於數學的事是悲哀的. 數學家的本分是做點什麼, 創出一些新的公理, 替數學增加一點, 而不是談論自己或其他數學家做了些什麼. 政治人物鄙視評論政治的人, 畫家鄙視藝術評論者, 生理學家, 物理學家, 或數家家通常都有類似的感受. 沒有任何嘲笑, 能比創作者對解釋者的嘲笑來得深奧, 或在整體上更為合理. 闡釋, 批評, 欣賞, 都是只有二等腦子的人的工作."

這一段文字實在對筆者影響甚深, 令原本只是寫寫評論的筆者實在過不了自己一關, 若只懂評論別人而自己沒有任何創作, 那又有甚麼說服力呢? 提起筆, 寫了自己第一篇的短篇小說: 他和她, 是一個妓女與嫖客的小故事. 接下來的, 是另一篇短篇: 她和他, 是一個女演奏家及男聽眾的故事, 格局會比第一篇宏闊, 當然兩篇同樣的, 是筆者會繼續重點男女主角的心理描寫......

有了這些基礎, 筆者心裡也踏實不少, 可以大聲的告訴別人: 我也有自己的創作的. 我的腦子, 絕不止於二等的.

況且寫得太尖酸刻薄, 別人只需輕輕一句: "那你又有甚麼貢獻呢?", 便足以令你啞口無言.

若沒有, 客氣一句: 請其評論用詞檢點一些; 粗俗一句: 請你閉嘴.

1.) 自由是有限制的. 沒有制約的自由只是一遍混亂.
2.) 法國大革命時寫下的"人權宣言", 內裡所指的言論自由, 是指推動社會進步, 促進人類文明的意見表達自由, 對於污辱, 漫駡, 引發衝突, 製造仇恨的言論, 不但沒有表達自由, 反而應該予以嚴厲限制. 只是由於何謂"促進前進", 何謂"製造仇恨"難以明文寫下, 是故才以”約定俗成”的方式存於社會大眾的道德常識.

4.) 閣下可能老羞成怒, 道: "我鐘意呀~ 法律俾我講乜都得, 我係要鬧個導演呀~你吹咩~", 那閣下的學問, 收養水平已得到全面的反映. 把自己的尊嚴狠狠地扯下來怒擲筆者, 那筆者不敢不接, 唯有乖乖閉嘴, 連"請自重"都懶得說了.
在情在理, 筆者也已經將一般人擁有”可以任意批評”的言論自由反駁了. 是的, 沒有親身做過經歷過, 是沒有資格批評的.
這篇文章隔了一個月才登出來, 因為原本的題材不是寫這些的.
上一篇"離留記"的劇評, 得到了該劇女主角"慕雪姐姐"的注意, 將其引之於她的博客中, 筆者寂寂無名, 得其重視, 實在感激, 知道糊塗戲班面對香港話戲客路狹窄, 難成氣候的困難, 承諾會寫一篇如何解決此困境的文章. 上網搜集資料, 發現一般評論文章沒意思的批評多, 有貢獻的意見少, 才驚覺這個困境原來正是因為香港人自身的人文質素所促成的.

這只會趕客走, 怎麼可能吸引別人留意話劇呢? 不論你把宣傳廣告, 刊物做得多吸引, 那也是徒然的. 既然這個評論風氣是主因, 那筆者便把題目一轉, 以之為題大寫特寫了.


在資訊爆炸的今天, 推陳出新, 過了話題性的資訊很快沒落, 可是若劇團是不斷有創作, 持久地更新資訊, 增加友網連結, 那該宣傳平台的公信力是會慢慢形成, 而且最後是會急遽長大成為劇界指標的. 千萬千萬不要被開始時的無力感所騙去! 資訊科技是一個一仗功成萬骨枯的戰場, 既然成本不高, 便千萬要挨下去, 過了開頭便行的.

在香港要走話劇的路, 若不想違背自己的良心作出太商業化的宣傳, 不是不可以, 但在這個人文風氣底下, 糊塗劇班未來的路, 是長而又難行. 不過無論怎樣, 只要筆者雙手還能打字, 支持的聲音, 在這裡還是可以聽到的.
留言
還沒看到一半,已被這篇「評論」啟動了我的思考,於是便帶著腦袋出發看下去。
「評論」意即批評和議論。
若問問不同年齡的人,「批評」的詞性屬正面還是負面?相信,絕大部分人的答案會是後者。但我仍然堅持,「批評」的詞性應是中性的!
「批評」的本義是評論是非好壞。對人、事、物加以分析﹑比較及評價。
即進行「批評」的人是可以從正反兩面去論述某一對象。而事實上,如你所說,人們通常是針對對象的缺點﹑錯誤提出意見,甚或加以攻擊。
踐踏別人,藉以抬高自己,也許更多的是為了讓自己不那麼自卑,因為根本沒能力做到或沒機會嘗試。多可悲啊!
發表人: 詩 | 2008年08月11日
詩~謝謝妳的留言.
如文中所說, 原本只想說香港話劇發展的難處, 在搜集資料時, 看見很多所謂的劇評, 滿篇文章均是令人看得不明所以的專有名詞, "專業"得令人看完一整篇都不知其所云.
又或者諸多挑剔, 冷嘲熱諷之餘卻沒有任何貢獻......這些所謂"評論"實在讓人看得洩氣.
不是一定要非讚不可, 但最少應抱著相互切磋的心去下筆. 漫駡之言, 實在令人看不過眼......
情況是如此的普通, 香港人已視為是生活的一部份, 對此現象有所反思的, 均被扣上"扮哂野"之類的帽子. 對此, 實在令人痛心疾首......
話劇藝術, 怎麼可能搞得起? 人文素質, 怎麼可能搞得起? 香港的明天, 又有怎麼可能搞得起?
發表人: Laurex | 2008年08月12日
Judgment in Nuremberg9月會搬上香港舞台, 好吸引啊!
發表人: Agnes | 2008年08月19日
Agnes, 係呀~個日係地鐵站見到佢張海報, 一返到office就網上訂票去也~ 好彩$180還算是可負責的水平呢~
發表人: laurex | 2008年08月19日
你睇邊日啊?睇下我有冇機會撞你?
發表人: Agnes | 2008年08月19日
筆者的看法,其實與三國時期的龐統如一。
只是,恕在下不敢苟同"人類歷史上是未有出現過的"一句。
這個論證,是簡單的邏輯謬誤。
小弟因為高考的關係,剛在網上搜尋有關歷史的資料,恰巧意外讓我發現筆者的網誌。
看了一兩篇覺得不錯,還望多在學術可以與閣下交流。
發表人: 赤木辛 | 2010年04月15日
Th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