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2006年06月17日

一個華麗的悲劇: 夜宴

medium_banquet_3.jpg

她是兩朝皇后. 她是太子的青梅竹馬.
她想要守護太子, 守護王朝. 但是深宮裏, 她無依無靠.
絕望中的力量, 能釋放一切的欲望.

"夜宴"國際預告片 (約需等候30秒至1分鐘):



也許"無極"真的開了一個頗壞的先例., 讓人對這些中國"國際大片"失去信心. 其實每部電影均是獨立的個體. 我們是不應在觀賞前妄加判斷的. 就像於數月後上映的"夜宴", 筆者相信, 該片是和"無極"有着極大的分別的.
medium_banquet_15.jpg

先帝駕崩, 太子巡游在外. 皇叔篡位幷自封厲帝執掌朝政. 身爲當朝太子後母却又是與太子自小青梅竹馬的婉后迫於無奈, 委身厲帝, 并希冀以此保太子周全.

medium_banquet_9.jpg但是, 剛剛得知父皇駕崩消息的太子, 却在其竹海的伎館遭遇了一場生死之戰. 厲帝在誅殺太子的同時, 也在先皇的宮廷開始了排除異己確立皇權的屠殺。婉后爲求自保,在這場政治爭奪中成爲了厲帝的幫凶, 同時對權力的企及也在她心底日益萌生. 而被迫臣服於厲帝却持有異心的, 還有太守殷太常.

殷太常之子殷隼乃是當朝虎將, 其女青女更是早已許婚太子. 大勢所趨之下, 識時務的殷太常開始阻止青女與太子的交往, 幷極力想在新的王朝確立自己的地位. 誰料青女痴情于太子, 幷夢見太子回朝.

medium_banquet_6.jpg當太子無鸞出現在婉后面前, 婉后抱住少年時的情人, 仿若生死兩別. 但是無鸞一聲:"母后"將她殘酷的推開. 她不再是無鸞少年時習武的陪伴者, 她不再是無鸞的後母......此時, 她將成爲新的皇后, 成就新的皇權, 幷以她昔日的身份和榮耀, 助篡位者猖.

於是, 這本該滅絕的王朝開始了一場新的混亂......

medium_banquet_13.jpg

以上的短文不是什麼影評, 不過是一篇介紹文章罷了. 連同"夜宴"在內, 中國第四代導演已全數各自交了自己的"國際級大片"的"考卷". 張藝謀的"英雄", 陳凱歌的"無極", 現在連同馮小剛也拍下了"夜宴", 算是為中國影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medium_banquet_17.jpg驟眼看, 張藝謀的表現不太穩定, 其強項始終是寫情的現實生活電影, 就像"一個都不能少", "紅高梁", "我的父親母親"等, 反觀他的國際級商業作品可謂好壞參半, 影像方面依舊華麗獨特, 但往往"功高蓋主", 經常被批評內容犯駁空洞.

至於陳凱歌, 當年的"霸王別姬", "荊軻刺秦王"等等大放異彩, 震驚國際, 但其商業新作"無極"卻令人大跌眼鏡, 與張藝謀一樣, 同樣犯了影像優美卻劇力單薄的大片死穴.

medium_banquet_18.jpg反觀馮小剛一向以現實生活片見稱, 從沒什麼大製作的經驗, 但小格局的電影卻能拍得奇情精彩, 戲味濃郁. "天下無賊", "大腕"等便相當不錯.

也許是希望用生活小片磨練劇本的紮實技巧. 儘管是第四代導演之中最後一位拍如此級數的電影, 但相信是深思熟慮之作, 前車可鑑, 是不會重蹈張大導以及陳大導的覆轍. 除了影像動作保持水準之外, 劇本的深度也需並駕齊驅.
medium_banquet_10.jpg

夜宴最令筆者注意的地方, 便是它是改篇自 (或靈感來自)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 哈姆雷特. 只是背景設定在中國唐朝, 描述一段宮延權力爭鬥, 愛恨交錯的悲劇故事. 能有膽色將哈姆雷特改篇的, 坦白說便是西方電影也不多, 中國電影還真的是第一糟了. 主角有章子怡 (<-- 筆者很喜歡的一位好演員, 始終搞不懂香港人會這麼討厭她.), 周迅, 葛優, 吳彥祖等等, 演員組合新鮮卻又實力穩妥, 加上"臥虎藏龍"的幕後班底 (譚盾配樂, 葉錦添美術, 袁和平動作監製), 是令人期待的作品了.
medium_banquet_12.jpg

只看過預告片以及聽過唯一發放的片尾曲"我用所有報答愛" (片段試聽很不錯! 已放在文章結尾, 全力推薦!!!), 感覺很不錯. 便以導演的解說結束此文吧!

medium_banquet_4.jpg"《夜宴》, 不是講述一個女皇的故事, 而是講述一個女人被欲望所毀滅的悲劇. 這與她成功與否, 與她登基與否也沒有關係, 關鍵是在這一切的過程中, 她經歷了什麽, 毀滅了什麽. 她究竟是欲望的根源, 還是被欲望毀滅.
  
她愛過的王子, 成爲了她的繼子; 她成爲皇后却變成了寡婦; 她將要成爲新的皇后, 但是她忘不了曾經愛過的人; 直至君王自盡於她的面前, 她才明白誰最愛她. 那麽她的歸屬究竟是什麽? 還是說生在宮廷的女子本來就不屬於愛情? 於是越爭奪, 越失去. 每次感覺近在咫尺了, 轉眼就是生死兩茫茫.

於是, 千年前, 紅葉題詩的歌唱, 流傳到《夜宴》仍舊是悲歌一曲.”

medium_banquet_11.jpg

"夜宴"片尾曲"我用所有報答愛"片段 (約需等候15至30秒):


23:45 發表於 光影世界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2006年06月04日

藝高人膽大的嘗試: 迷失決勝分

medium_match point 1.gif

medium_match point 6.jpg一直很喜歡Woody Allen的電影. 這位美國著名的詼諧大師, 其作品以大城市小人物的生活為主, 其內容往往一針見血地指出城市人不論工作, 或愛情生活上的諷刺. 令人發笑之餘也給予觀眾不少的反思空間. 近作如"荷里活大結局", "貧賤夫妻百事吉"等等均顯示Woody Allen寶刀未老, 鬼才導演的演導技巧依然出神入化.

他最新力作是"迷失決勝分", 一改以往詼諧風格, 變成刻劃心理的劇情片. 不但如此, 他還退下了幕前的演出, 專心導演工作, 對新作內容作出了藝高人膽大的嘗試.
medium_match point 10.4.jpg

medium_match point 12.jpg"迷失決勝分"的內容並不複雜. 內容講述一位主角Chris是網球教練,透過學生Tom認識了上流的Hewett一家. 富家小姐Chloe Hewett愛上Chris, 二人結婚後, Chris名利雙收, 但他不甚滿意這段婚姻關係, 反而, Chris愛上了二線女演員Nola, 也就是chloe兄長的未婚妻. 最後Nola結婚不成變成Chris的情婦. 兩人關係糾纏不清, 最後男主角站在美滿家庭與心愛情婦之間, 他逼不得已殺了情婦以及她肚中的親生骨肉, 連一位無辜的陌生婆婆也遭殺害. 最後他雖然逃出法網, 但面對自己心中的罰惡, 午夜夢迴, 看見Nola以及那被自己殺害的老婆婆, 也只能唸出索克褔勒斯的名句: "To never have been born may be the greatest boon of all."

medium_match point 4.jpg看過不少影評均集中討論此片所探討的"幸運"主題. 但筆者看過此片後, 最先感受到的, 是Woody Allen對"罪惡"的體會. 的而且確, Chirs在戲中的遭遇體驗了人生眾多的Blind Chance(盲目的機遇), 既沒有準備又沒有設計. 來到倫敦, 執教網球, 認識了富家子, 娶了其妹, 步入豪門, 在大公司迅速上爬......無一不顯示天數難料, 命運隨時降臨. 人定勝天? 其實不過是自欺欺人, 是Woody Allen對人生真相的一個重要體會了.

medium_match point 3.jpg但筆者真正想談的, 是他對"罪惡"的看法. 在戲中, 導演已"安排"了最"幸運"的遭遇給Chris. 他憑幸運一帆風順, 中段不但事業有成, 而且温柔妻子性感情婦兼得, 甚至"逼不得己"地殺人時, 過程也出奇地順利, 儘管被嫌疑, 最後還是因兇案證物被人撿走而"平平安安". 命運之神己明顯地偏幫Chris了, 但這樣便"幸福"呢? 儘得"幸運", 卻輸掉了"幸福".

medium_match point 7.jpg他殺人計劃成功執行後, 坐的士逃走時雙眼驚慌, 手震茫然, 接到妻子電話後還失控痛哭, 代表什麼呢? 代表他不過是一個凡人而已, 儘管"逼不得已", 儘管"出奇幸運", 儘管"逃出法網", 但最後還是逃不出自己的善惡審判. 最大的"罪惡", 原來不是法庭給予, 而是自己給予自己的. 他擔憂自己被嫌疑, 提心吊膽, 甚至午夜夢迴見到被自己殺死的被害者, 是心中罪惡作怪了. 他不停為自己辯解, 認為是如何"逼不得已", 如何"無可奈何", 如何"自己也痛苦", 連索克褔勒斯的名句也抛出來......但沒辦法, "罪惡"從來便是絕對的, 便是有千百萬個苦衷, 罪惡便是罪惡, 創始成終, 解決方法只有一個: 贖罪.
medium_match point 11.2.jpg

我們往往會有一個疑問: 雖然法律存在, 每個人都要承擔一己的行為, 但現實中, 人間不幸不平事依然無數, 是否真的"天無眼"? "正義"是否並不存在? Woody Allen透過一個幸運至極, 但犯下罪行的人告訴你: "天網恢恢, 罪惡始終逃不過心眼, 並帶出正義來自我懲罰". 片子終段, Chris最後逃出法網, 美滿家庭還在, 甚至妻子為已誕下麟兒......

medium_match point 13.jpg但當全家人興高彩烈地慶祝之際, Chris卻獨自站在窗邊, 迷然地望着自己的兒子......一切已在不言中了. 儘管部片子沒有提出"贖罪"的部分, 但那也真的只是兩個小時的電影而已, 再拍下去也未免過於自大.

筆者已接近完成閱讀杜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 看此片時的感受尤其大, 一看見第一幕Chris看着"罪與罰"小說, 再看見他中段執行那殺人計劃, 坐在戲院中的筆者才突然驚覺, Woody Allen原來是向這本名震近代的著作致敬, 透過相仿的情節, 嘗試將小說中對罪惡的刻劃化成影象, 真的是藝高人膽大的嘗試了!
medium_match point 16.jpg

(附註: 筆者近日四處遊獵, 發現一些2個新blog, 1個xanga別具特色, 製作認真, 已加上了旁邊的清單, 推薦推薦給各位讀者開開眼界ar!)

12:10 發表於 光影世界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2006年05月02日

黑社會II --- 以和為貴


繼續談"黑社會".

昨天刊登了黑社會I, 今早到戲院看了"以和為貴", 現在便寫了這篇文章, 是少見的"效率"了. 承繼着第一集的主題, 在第二集, 是兩年後的世界, 樂少 (任達華演) 做了兩年的"話事人", 又輪到了新一屆選舉. 在第一集中的後輩小生, 現在已經紛紛上馬, 準備"逐鹿中原"一番了.

他的五個"契仔"已各自成為一股新勢力. 五個人的角色性格突出, 可謂各自各精彩. 比第一集中焦點在樂少以及大D (梁家輝) 身上, 這第二集的角色更為多樣化.

杜sir的愛將林雪依然扮演着"唐吉訶德"式的笑匠, 為這一部黑色陽剛電影注入一絲輕鬆的笑位, 活潑了整套陰沉的劇情. 但筆者個人認為林雪在第一集的發揮更佳, 那一幕發誓將"龍頭柄"帶回香港, 令人不禁莞爾之餘又強烈感受到他那愚忠於幫會的觀念. 這一集他沒有任何野心爭做幫主, 但將會規背得滾瓜爛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師爺蘇 (張少輝飾) 與林雪一樣出鏡不多, 也是一個給人輕鬆感覺的角色. 他如同其他社團的叔父輩演員一樣, 真的如果不是杜琪峯的電影, 平日也很難在銀幕上見到他們了. 至於鄧伯 (王天林飾) 則依舊戲味濃郁, 但論精彩傳神, 他還是在第一集的表現最好.

飛機 (張家輝飾) 的角色可以算是張家輝繼"大事件"後再一次作新的嘗試, 擺脫笑匠形象, 飾演一些狠快認真的角色, 雖表情略少, 但總算是成功轉型. 昔日的東莞仔 (林家棟演) 現已成為一個心狠手辣的頭目, 林家棟的演技繼"無間道"又一次得到認真發揮, 可惜戲份不多, 但那一幕他在池塘邊與樂少釣魚, 由相互差點因競逐"話事人"而火併, 慢慢轉變至合作對付Jimmy仔的過程中, 兩個演員全憑對話語氣, 眼神表情表達緊張氣氛, 林家棟的演技比"無間道"更進一層樓了.

反而在第二集中, Jimmy仔 (古天樂飾) 的角色則取代了第一集中的大D, 成為主角. 作為一個"讀過書"的知識份子, 他一直想擺脫社團轉從正當生意, 也想過正常人普通生兒育女的生活. 本亦無意當"話事人", 但當得知需當選後才能到內地發展, 也唯有一爭到底. 這個角色可以算是兩集中杜sir最想刻畫的角色, 由每一集的鋪排到每二集的發揮, Jimmy仔的際遇轉變, 由低層向上爬, 到充滿理想大志到接受現實, 就算親手殺人達到目的, 但最後還是逃不過命運的譏諷, 在最後一幕無奈地接受連累下一代的事實. 這也許暗示了杜琪峰已經人到五十, 是"知天命"的階段了吧~

任達華是連續兩集的男主角, 角色陰險深沉, 不突出但型格鮮明, 其眼神言語完全告訴你他便是當今幫會的"話事人", 是令人懾服的.

內容劇情方面也真的不便透露太多, 如各位讀者有興趣, 可慢慢觀賞啊! 其實在上一篇文章也已提過, 那節奏緩慢, 但營造氣氛, 劇力緊湊的特色與第一集統一配合, 讓人看得透不過氣來, 筆者認為, 杜琪峯這部"黑社會", 是可以作為警匪類片中"戲劇張力"的最佳示範. 當然, 除了劇本的完整組織外, 那凌厲的剪接也是不可或缺的. 這次二部曲均是由譚國明剪接, 是杜sir的老將了, 也是筆者覺得港產片中除了徐克班底的麥子善外, 香港中數一數二的剪接師了. 單單看那一幕張家輝單人對抗數敵, 以及在劇情鋪排後達到高潮的少數幾場打鬥戲等等, 那乾脆利落的鏡頭賦予了整部電影一種型格的感覺.

羅大佑的音樂也不可不提, 在各個最緊張的場面顯得尤其重要, 因為那些場面各個主角也是沉默應戰, 那背景音樂相對便支撐整個緊張氣氛了. 值得一提的是前後兩集中對黑社會歷史的旁述音樂, 在一部陽剛黑色電影配上女聲配樂, 相信是神來之筆了.

黑社會二部曲充滿了導演的宿命論, 並藉着選舉幫主的過程, 影射世界上任何一個所謂的"民主政治", 不過是一個看似公平公道的權力轉移遊戲罷了. 筆者想其實導演最想說的, 是凡是由人組成的社會, 政府或組織, 任憑其制度如何完美, 但人性還是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有人會忠心, 服從, 犠牲, 理想; 也有人會貪婪, 殘暴, 陰謀, 惡毒. 而各種不同的人性交織一起, 表現出來的平衡便是"秩序"了. 就像那公安副科長對古天樂說的一番話: “只有一個要求, 以後的話事人, 也要由你做. 因為你不像樂少那樣不擇手段, 你在, 香港的地下秩序便可以安定下去.”

不是二十多三十歲年青人的理想熱情了, 什麼什麼建立廉潔, 無罪惡的社會云云, "黑社會"二部曲所表達的, 是不論黑道白道, 都只是平衡秩序的一部分, 失衡了, 便引發混亂, 流血, 衝突......直至另一個秩序的建立, 周而覆始, 生生不息. 是導演"五十而知天命"的思想了.

(後記: 關於"平衡"一詞, 筆者將於日後的"地海傳說"的書評中作更詳細的描述解釋. 一物兩面; 一體至衡, 自古皆然也.)

03:30 發表於 光影世界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2006年05月01日

黑社會I --- 一部真正"香港特色"的港產片

赫然發覺, 鐘愛電影的筆者近來很少寫影評. 細心想一想, 那是因為筆者本身近來也少了到戲院, 沒什麼好電影引發筆者大書特書. 況且書生脾氣, 不太喜歡跟愛頂白, 本來看完"斷背山"後可以一寫, 但那時香港人"熱烈"討論, 路過的A君B君也大寫影評, 斷背前斷背後, 也真讓筆者感到索然無味. 相信怎樣的影評各位也看過了, 那用看筆者寫的?

但以下筆者要寫的, 是一部港產片. 討論的人不太多, 這是一部讓人覺得是"港產大片, 沒其他西片看時便看吧"的電影. 當然絕不是"伊沙貝拉" (另一跟紅頂白, 本是一部好電影, 但亂來談論的人太多, 不用筆者寫的了), 而是杜琪峯的"黑社會".

杜琪峯系列的電影一直充滿他的個人風格, 其製作班底沿用多年, 其特色統一鮮明, 是繼徐克後筆者最喜歡的香港導演. 他當年的"暗戰", "鎗火", "PTU", "暗花", "柔道龍虎榜", "全職殺手"等等均是筆者的最愛. 其代表品一直維持着三大特色: 俠義精神, 黑色幽默, 節奏緩慢但劇力緊湊. 這一部"黑社會"是他構想已久的電影, 終於成事, 分為兩集上映, 筆者當然兩部都不會放過.

"黑社會"前後兩集均是描述一個香港的大幫派選舉新領袖所引發的內鬥. 杜琪峯導演一直鐘愛拍攝黑社會題材, 其代表作幾乎清一色是地下秩序的影片. 說他是香港黑社會的研究學者, 是絕不為過的. 這部電影更是開宗明義名為"黑社會", 是爐火純青之作了.

香港彈丸之地, 卻住了七百多萬人, 其人口密度全球最高. 這個中國人的國際都會, 其黑社會的組織以及結構也是舉世無雙的, 是筆者覺得除了"老婆餅", "維港夜景"之外真正具有"香港特色"的東西, 是深入我們身邊的社會, 植根於我們的文化的. 以此為題拍電影, 反映的是香港社會的地下世界, 沒有什麼比這更"港產"的電影了.

比多數香港黑社會電影那種賣弄英雄主義, 暴力色情; 杜琪峯所拍攝的, 具很濃厚的真實感, 幾乎是如實描寫, 猶如每天均在你我身邊發生似的. 儘管是一部三級電影, 但片中不要說幾乎暴力色情欠奉, 甚至連粗口也只有寥寥數句 (梁家輝的口頭禪"挑!" 不大算是吧~). 如同"PTU", "鎗火"一樣, 此片也是以"黑色"為主. 便是白天發生的鏡頭, 也多是在昏暗的背景下拍攝的. 令人更集中在角式的表情動作, 有效地展現主角的心理感受, 視覺上給予了觀眾更大的思考空間. "黑色"一直是杜琪峯電影的一大特色, 此技法於"PTU"中更為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全片昏暗的舞台下, 故事內容的深度更為突出, 就如片中警長(姜大衛)所說: "黑社會選話事人, 比香港選特首早一百年", 明顯地, 是諷刺整個香港社會風氣了. 為了維護組織內各勢力的平衡, 其選舉過程公平嚴謹的. 而這種權力結構改變的過程, 往往也是各勢力蓄勢待發, 風起雲湧的時候, 是故認為這是一部深度政治電影, 筆者是覺得絕不為過的.

相比起外國人那種革命熱情, 明刀明鎗式的鬥爭, 中國人五千年來累積下來的, 是一種不動聲色, 謀略攻心的政治文化. 不只是現代中國, 其實古代中國也一直是地大人多的帝國 (清初全盛時期人口約一億多, 是當時歐洲的五倍), 流血式的政權轉變 (革命也~)會釀成很龐大的傷亡, 是故如非改朝換代, 否則一朝之內的政治鬥爭一般只是"文攻", 而非"武鬥". 當然, 這種鬥智謀略是比那些打生打死好看得多了. “黑社會”這部電影中描述的, 也是同一情況. 以任達華以及梁家輝為首的兩大勢力頭目, 為了爭奪幫主一位, 用盡手段文攻武鬥. 全片文戲為主, 憑對白支撐整部電影, 戲劇張力營造得十分出色. 單單那一幕在警署拘留所中, 各大"話事人"雖身在小小一個禁室, 卻能冷靜指揮外面世界的行動, 是高手之作了.

而眾多男角的角色性格均顯明搶眼, 演員方面任達華, 梁家輝, 王天林等是老戲骨了, 演技是無需懷疑的. 其中外國傳媒更焦點放在王天林以及梁家輝身上, 兩人的演出實在是戲味濃郁的. 誇張一點, 便是劇情不濟, 單看演技便值回票價了. 黑色背景, 劇力緊湊, 深沉演技, 構成一部型格而極真實的香港電影.

正如"黑社會"第一集所展示的世界, 真實的黑社會並不是大家想像中動不動便開槍殺人, "哂馬"踩場; 相反, 在現實中, 殺一個人其實是一件逼不得已, 極複雜, 極困難的事......(下集續寫"黑社會II之以和為貴")

03:30 發表於 光影世界 | 永久網址 |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