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26日
震撼靈魂的鉅著: "罪與罰"

去年十一月, 筆者辭去了舊時的貿易公司的工作, 之後便全身投入了自己的小生意以及開始寫作文章. 至今八個多月, 一直閱讀不少文學書藉, 尤以西方文學為主. 對筆者這個廿歲出頭的黃毛小子來說, 這大半年來可以說是眼界大開, 對西方先哲總算有了皮毛認識.

"罪與罰"是杜思妥也夫斯基奠定世界聲譽的代表作. 以聲名算, 俄國三大文豪 (還有托爾斯泰以及屠格湼夫), 以他為首. 屠格湼夫以擅長用寫實筆法刻畫俄國社會新的知識份子, 討論人倫關係而著稱於世. 長期旅居歐洲, 最後客死巴黎的屠格湼夫, 儼然成為當時俄國介紹西歐思想的代言人. 筆者半年前看過他的長篇小說"父與子", 便體會到當年時代轉變對家庭倫理所造成的衝擊.

至於杜思妥也夫斯基, 則迴異於上述的文豪, 他將自己怪異, 受難, 貧窮, 病痛, 流放, 負債的生涯投射於自己的小說. 結果他以旺盛的創作生命力, 給後世留下了一系列光芒四射的作品.
"罪與罰"的主人翁是拉斯柯尼科夫. 他是一位貧窮的大學生, 居於彼得堡的窄小房間裡; 罹患憂鬱症. 他的情緒始終處於緊張, 焦躁的狀態中. 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與外界之間, 失去調和, 這樣的結果產生一個計劃: 殺死一個放高利貸的老太婆, 奪取她的財產, 做有益於社會的工作. 他將這個計劃付諸實行, 而且輕易成功, 可是, 也一併殺害了正巧來到現場的老太婆的妹妹麗莎佩達.


主角拉斯柯尼科夫, 他所代表的, 是俗世中, 憑着理性, 認為人可分為兩類: 平凡與不平凡兩種, 前者需要根據普通的法律與道德生存, 後者却可獲得破壞那種道德與法律的權利. 為了完成有益於人類的事業, 犠牲他人是情有可原的, 歷史上的偉人即是一例.


將"罪與罰"的主題作一次概說. 我們若只依靠理性, 則必受到拉斯柯尼科夫超人論的引導, 世上存在不平凡的人, 然後否定神. 但若只依存本能, 則必陷入史比杜里凱洛夫的無道德主義. 如何才能走出這樣的迷宮呢? 作者認為, 接受神的恩寵, 如聖經中相信拉薩路的復活. 這是經由蘇妮雅說出來的. 最初, 拉斯柯尼科夫並未意, 直至在流放西伯利亞, 他才重新憶起.


自從沙特以來, 杜思妥也夫斯基被公認為文學存在主義的先驅者. 但這裡所提出的是: 擁有"本身的存在就是目的"的人之理念, 被無數的拿破崙等人踐踏, 而將來, 像拿破崙等這一類的"超人"亦不會消失. 並不是萬人都肯定拉薩路的復活, 可以拉薩路必須復活的強烈願望, 悄悄潛藏在我們的心中.

只要生活在世上, 每一個人都會對其存在感到不安, 我們真的要不明所以地終其一生嗎? 究竟為了什麼呢? 是的, 作者在"罪與罰"中已清楚表示了人不論何其墜落, 也應該"存在", 沒人可以奪取. 但存在的本質呢? 這實在是人類哲學最高的範疇了. 杜氏以抽絲剝繭的推理小說手法, 透過仔細刻劃角色們的心理, 處理這個嚴肅的主題, 難怪別人說他是把存在主義精髓藝術化的先驅. 他所探討的問題, 明確表示了作者是探索靈魂的勇者, 在百多後的今天, 其作品的光輝永恒不滅.
"在如棺材般窄小, 幾乎要窒息的一個小房間裡發生的思想劇, 流經遼闊的俄羅斯草原, 直到西伯利亞, 伊爾托希河的河邊, 在拉斯尼科夫抱了蘇妮雅的一刻完美結束."

Th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