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2006年08月20日

搬家記敍錄 (上)

medium_moving_house_3.4.jpg

今天已經是8月20日, 破紀錄地2星期沒有上戴文章. (還不自量力地說7天內上戴4篇文章...= =")

忙透了, 忙透了, 真的是忙透了......

medium_moving_house_10.2.jpg令筆者驚訝的是, 已經有不少友人問筆者是否停筆不寫. 想不到, 兩星期的事忙令大家以為筆者"退休"了. 不, 絕不, 旅程才剛剛開始, 怎麼能這樣便停下來啊! 從開始寫作至今大半年, 日月如棱, 隨着記錄不同的際遇經歷, 筆者從筆與墨之間學到很多, 不少的想法觀念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放棄文字, 是筆者從來沒有想過的事. 奇斯洛夫斯基說過:"文字的描述往往能準確地觸動人心的最深處, 我的電影相比起來, 實在膚淺多了." 身為電影界一代巨匠的說話, 筆者是謹記在心的.
medium_moving_house_12.2.gif

筆者才廿二歲, 從寫作去了解人生, 深入人性的旅程才剛起步; 要是現在放棄, 那在餘生裡, 筆者是會看不起自己的. 思想, 會繼續轉; 文章, 會繼續寫; 旅程, 會繼續走; 但有些時候, 總是難以避免一些意外......就好像......
medium_moving_house_5.jpg

搬家.

medium_moving_house_7.gif這次的搬家, 不是筆者全家搬走, 搬走的, 只是筆者一個. 可以說是很突然, 筆者在上年底寫"年終感想"時, 展望將來時寫個不亦樂乎, 但當時便是千算萬算也算不到, 在寫下該文六個月後, 筆者竟然連住所也變了. 早陣子荃灣好幾個新樓盤展開驚人的減價戰, 好些單位割價達二至三成, 就像原價廿百廿二萬的單位突然減至一百八十萬, 單單是減去的四十至五十萬這個數目, 以筆者目前的薪金支出計算, 可以說用十年時間也不知可否儲得起. 當然, 一百八十萬對筆者來說是天價, 但對筆者父親來說, 則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機會. 平日筆者總是覺得父親過於節儉, 但真的是不知天高地厚, "養兵千日過在一朝"人人皆知, 但機會真的是稍即逝, 能準確把握那"一朝"的, 原來也是莫大的學問.

medium_moving_house_1.jpg記得那天筆者星期五下班後, 在大會堂圖書館與友人談個不亦樂於乎時, 父親來電:"附近的樓盤有幾個單位突然減價, 我買了一個, 你來看看." 筆者嚇呆了, 平日連午餐與快餐相差那五塊錢也計算的他, 由飲茶時看到報紙新聞, 去到新樓盤付訂金, 在不足四小時內便作了購買一個百多萬單位的決定.
medium_moving_house_6.jpg

什麼是經驗, 什麼是實力, 什麼是老江湖, 與筆者這些黃毛小子一比, 一目了然.

medium_moving_house_4.2.jpg可以用作投資, 也可以用作筆者嘗試獨立的踏台階, 結果筆者便被"安排"搬過去了. 第一步是所謂的"執漏", 要請人來新居檢查是否有問題 (好像有無裂痕, 水管位, 窗玻璃有否氣泡等等), 將問題集結成單, 一次過向承建商要求補漏. 雖然是免費代新業主補漏, 但不同裝修需不同師傳, 每次又需親身在場, 說沒花時間是騙人的. 幸好問題不太多, 兩星期左右便完成"執漏".

medium_moving_house_7.jpg第二步是訂傢俱, 想不到, 這一步真的讓人煩透了......與十多年前筆者一家由青衣搬走的不同, 那時訂好傢俱後便一次過租車將雜物搬進新屋, 快捷方便; 但今次則只有筆者一人搬走, 要買合筆者心水, 又要父母合意的傢俱毫不容易, 又多了很多大型傢俱鋪 如宜家, 各式各樣的室內設計公司......結果走了不少店鋪, 幾經爭取下, 才將傢俬逐件逐件買下. 晚上送貨裝嵌, 下班後吃過晚飯後便趕往新居"監場", 午夜回家趕忙處理網上小生意, 能逐些逐些寫下之前的"四百擊", 是奇蹟了.
medium_moving_house_11.jpg

傢俱逐件逐件訂, 然後逐件逐件裝, 雜物也逐些逐些搬過去, 而這些"雜物"的主角, 當然是筆者的寶貝書以及心愛影碟......(待續)

15:15 發表於 生活隨想 | 永久網址 | 留言 (10)

2006年08月08日

杜魯福: “四百擊”

medium_400_9.jpg

沒有看過杜魯福的電影, 便不能說認識法國六十年代的電影新浪潮.

"四百擊"是杜魯福第一部長篇電影, 大師便是大師, 這部100分鐘的處女作一鳴驚人, 技驚四座, 開始了西方影史上的新浪潮電影. 早兩星期有幸與Partner到電影中心觀賞, 感覺始終與在家看影碟大大不同, 那舊時代的畫面, 別樹一格的鐘頭, 大膽創新的意念活現眼前, 在那充滿光與影的黑色空間裡, 筆者很快便投身進杜魯福的世界中.
medium_400_2.jpg

"四百擊"可以說是法國五十年代後期的少年叛逆片. 故事環繞着少年安坦.但奴 (Antoine Doniel)的生活經歷, 觀眾們可看着他如何失去父母寵愛, 不為社會學校接納, 最後因犯罪而被送往男童院. 他一直逃避社會現實的壓逼, 但絕不是自我墜落, 放逐自己. 而在找到"電影", "文化"的心靈避難所, 便是逃往那裡也對此死抱不放. 是少年對自由, 理想的執着? 還是每一個人成長的必經階段?

medium_400_5.jpg看見少年安坦因仰慕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的小說, 偷偷將他照片收到自己的抽櫃, 點上洋燭紀念, 結果引起小火而被打, 筆者雖因此忍俊不禁, 但也實在是感動的.

雖然只是跟踪少年安坦作第一人稱的敍述, 但故事進展自然而又屢屢奇峰突出, 出人意表, 那細膩的細節描述雖不顯眼, 但尾段融合起來便顯出雄渾深度, 演奏出一章少年成長的叛逆詩歌. 看看安坦乘着囚車前往男童院的一幕吧! 他隔着囚車鐵窗, 看着漸漸遠去, 他曾有過快樂時光的戲院, 流下了片中唯一的一滴眼淚. 想起他之前和父母開心進該戲院的場景, 實在令人不禁撫然.
medium_400_8.jpg

"四百擊"的故事性其實不是很強, 原因之一, 是因為它的情節, 很多都來自杜魯福本人的少年遭遇, 所以十分零碎, 但也極具真實感以及生活感. 有些情節, 如主角安坦.但奴是一名私生子, 母親本不想把他生下來, 後來被外婆說服了才打消了墮胎的念頭, 又如他後來的父親只是他的養父而已, 以及安坦偷東西、逃學、 被抓進少年教導所等等......全都是杜魯福的親身經歷!
medium_400_3.2.jpg

但難得的是杜魯福拍來, 一點 也不煽情, 也沒有半點自憐. 影片起用了年僅十四歲的小演員尚-比埃. 里奧飾演安坦. 但奴. 他的天才表現, 加上杜魯福的細緻刻劃, 使安坦.但奴成為電影 史上最教人難忘的一個反叛少年: 在反叛的外表下, 是一顆既脆弱、且孤獨的小心靈.
medium_400_6.jpg

該男孩於1959年在數百候選者中脫穎而出, 主演了"四百擊"後一舉成名. 從此更成為杜魯福的愛將, 由"四百擊"的童星, 至成年後的"隔牆花"共五部電影, 儼然是杜魯福電影中的"安坦連奴"系列. 身為從數百人中的突圈者, 他的面孔完美地散發出杜魯福電影所需要的氣質.

medium_400_15.jpg演技方面更不用說了, 不要說他後期的作品, 單單看他這部"四百擊"便可略知一二了.

他將心裡純真, 但在四周環境所逼下叛逆社會的少年安坦演得入木三分, 在一張稚氣純真的面孔下, 眼神隱隱訴說着苦衷與無奈, 這真的是要天賦的樣貌了. 令筆者印象難忘的是, 安坦在"四百擊"的尾聲中, 被一位心理醫生詣問其背景, 他雖然只有十一歲, 但與醫生之間妙問妙答實在精彩, 安坦剖白時趣怪的表情無疑肯定了杜魯福的眼光.

medium_400_7.jpg"四百擊"完成後代表法國參加同年的康城電影節, 奪得了最佳導演大獎, 正式奠定了杜魯福和新浪潮導演們,如查布洛(Claude Chabrol)、尚盧 .高達 (Jean-Luc Godard) 、 伊力 .盧馬 (Eric Rohmer) 等的地位和影響力. 在這之前, 這些新浪潮作者都是影評人, 並都在甚受年輕知識分子歡迎的電影雜誌"電影筆記"上寫過文章. 他們猛烈抨擊當時法國影壇十分流行的片廠式電影. 這些電影大多以古代宮闈做背景, 製作周期耗時, 並只靠巨額投資、 有把握的明星、 和堆砌經營的故事情節來吸引觀眾. 他們強調電影應具備導演的個人風格.

medium_400_13.jpg所以他們自己做了導演後, 便都用他們的攝影機, 以一種"自然"的方式來記錄劇情或是人物 , 因為多是外景, 所以拍攝時也多使用自然光和手提攝影機, 跟著主角移動的鏡 頭時常出現, 有些類似記錄片或是新聞片. 新浪潮導演的另一種風格則是使用長 鏡頭, 即連續性地進行拍攝, 中間不用剪接, 結果是使電影往往帶有一份強烈的 記錄性和傳記的色彩. 杜魯福便曾這樣說:”應當以另一種精神來拍攝另一種事物, 應當拋開昂貴的攝影棚, 應當到街頭甚至真正的住宅中去拍攝......”

所以說, "新浪潮"是一個製片方式, 也是一種電影槪念的革命.
medium_400_10.JPG

法蘭索瓦.杜魯福, 1932年2月6日生於巴黎, 在納粹統治下渡過了他的童年, 十 四歲失學, 到工廠裡做工, 但除了書本和電影, 他對其他事物似乎都不感興趣. 十五歲時, 他成立了自己的電影會, 可惜理財不善, 結果債台高築而被關進感化 院. 在感化院裡, 他終於忍不住寫信給他最敬仰的影評人安德烈. 巴贊 (André Bazin).

medium_400_11.jpg巴贊很欣賞他的才華, 把他從感化院中救了出來, 介紹他到文化機構裡工作. 十九歲, 杜魯福失戀, 帶著悵惘的心情去服兵役, 後來又因逃跑而再度入獄. 巴贊第二次把他救出來, 時維1953年. 巴贊鼓勵他在自己創辦的"電影筆記"中撰寫影評. 憑著激烈的言辭, 杜魯福很快成為全巴黎要求最苛刻、筆鋒最凌厲的影評人。

1955年, 杜魯福以16釐米拍成第一部短片作品"探 訪"(Une Visite) , 次年擔 任義大利導演羅西里尼 (Roberto Rosellini) 的助導, 兩年後再以"頑 童 們"(Les Mistons) 奪得德國曼咸影展大獎. 1959年, 年僅27歲的杜魯福以首部長 篇劇情片”四 百 擊”(The 400 Blows) 輕取康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以後的, 便都是歷史了.
medium_400_12.jpg

1984年, 52歲的杜魯福因腦癌病逝, 終其27年的電影生涯中, 共完成了21部長片和4部短片.

22:20 發表於 光影世界 | 永久網址 |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