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8月20日
搬家記敍錄 (上)

今天已經是8月20日, 破紀錄地2星期沒有上戴文章. (還不自量力地說7天內上戴4篇文章...= =")
忙透了, 忙透了, 真的是忙透了......


筆者才廿二歲, 從寫作去了解人生, 深入人性的旅程才剛起步; 要是現在放棄, 那在餘生裡, 筆者是會看不起自己的. 思想, 會繼續轉; 文章, 會繼續寫; 旅程, 會繼續走; 但有些時候, 總是難以避免一些意外......就好像......

搬家.



什麼是經驗, 什麼是實力, 什麼是老江湖, 與筆者這些黃毛小子一比, 一目了然.



傢俱逐件逐件訂, 然後逐件逐件裝, 雜物也逐些逐些搬過去, 而這些"雜物"的主角, 當然是筆者的寶貝書以及心愛影碟......(待續)
2006年08月08日
杜魯福: “四百擊”

沒有看過杜魯福的電影, 便不能說認識法國六十年代的電影新浪潮.
"四百擊"是杜魯福第一部長篇電影, 大師便是大師, 這部100分鐘的處女作一鳴驚人, 技驚四座, 開始了西方影史上的新浪潮電影. 早兩星期有幸與Partner到電影中心觀賞, 感覺始終與在家看影碟大大不同, 那舊時代的畫面, 別樹一格的鐘頭, 大膽創新的意念活現眼前, 在那充滿光與影的黑色空間裡, 筆者很快便投身進杜魯福的世界中.

"四百擊"可以說是法國五十年代後期的少年叛逆片. 故事環繞着少年安坦.但奴 (Antoine Doniel)的生活經歷, 觀眾們可看着他如何失去父母寵愛, 不為社會學校接納, 最後因犯罪而被送往男童院. 他一直逃避社會現實的壓逼, 但絕不是自我墜落, 放逐自己. 而在找到"電影", "文化"的心靈避難所, 便是逃往那裡也對此死抱不放. 是少年對自由, 理想的執着? 還是每一個人成長的必經階段?

雖然只是跟踪少年安坦作第一人稱的敍述, 但故事進展自然而又屢屢奇峰突出, 出人意表, 那細膩的細節描述雖不顯眼, 但尾段融合起來便顯出雄渾深度, 演奏出一章少年成長的叛逆詩歌. 看看安坦乘着囚車前往男童院的一幕吧! 他隔着囚車鐵窗, 看着漸漸遠去, 他曾有過快樂時光的戲院, 流下了片中唯一的一滴眼淚. 想起他之前和父母開心進該戲院的場景, 實在令人不禁撫然.

"四百擊"的故事性其實不是很強, 原因之一, 是因為它的情節, 很多都來自杜魯福本人的少年遭遇, 所以十分零碎, 但也極具真實感以及生活感. 有些情節, 如主角安坦.但奴是一名私生子, 母親本不想把他生下來, 後來被外婆說服了才打消了墮胎的念頭, 又如他後來的父親只是他的養父而已, 以及安坦偷東西、逃學、 被抓進少年教導所等等......全都是杜魯福的親身經歷!

但難得的是杜魯福拍來, 一點 也不煽情, 也沒有半點自憐. 影片起用了年僅十四歲的小演員尚-比埃. 里奧飾演安坦. 但奴. 他的天才表現, 加上杜魯福的細緻刻劃, 使安坦.但奴成為電影 史上最教人難忘的一個反叛少年: 在反叛的外表下, 是一顆既脆弱、且孤獨的小心靈.

該男孩於1959年在數百候選者中脫穎而出, 主演了"四百擊"後一舉成名. 從此更成為杜魯福的愛將, 由"四百擊"的童星, 至成年後的"隔牆花"共五部電影, 儼然是杜魯福電影中的"安坦連奴"系列. 身為從數百人中的突圈者, 他的面孔完美地散發出杜魯福電影所需要的氣質.

他將心裡純真, 但在四周環境所逼下叛逆社會的少年安坦演得入木三分, 在一張稚氣純真的面孔下, 眼神隱隱訴說着苦衷與無奈, 這真的是要天賦的樣貌了. 令筆者印象難忘的是, 安坦在"四百擊"的尾聲中, 被一位心理醫生詣問其背景, 他雖然只有十一歲, 但與醫生之間妙問妙答實在精彩, 安坦剖白時趣怪的表情無疑肯定了杜魯福的眼光.


所以說, "新浪潮"是一個製片方式, 也是一種電影槪念的革命.
法蘭索瓦.杜魯福, 1932年2月6日生於巴黎, 在納粹統治下渡過了他的童年, 十 四歲失學, 到工廠裡做工, 但除了書本和電影, 他對其他事物似乎都不感興趣. 十五歲時, 他成立了自己的電影會, 可惜理財不善, 結果債台高築而被關進感化 院. 在感化院裡, 他終於忍不住寫信給他最敬仰的影評人安德烈. 巴贊 (André Bazin).

1955年, 杜魯福以16釐米拍成第一部短片作品"探 訪"(Une Visite) , 次年擔 任義大利導演羅西里尼 (Roberto Rosellini) 的助導, 兩年後再以"頑 童 們"(Les Mistons) 奪得德國曼咸影展大獎. 1959年, 年僅27歲的杜魯福以首部長 篇劇情片”四 百 擊”(The 400 Blows) 輕取康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以後的, 便都是歷史了.

1984年, 52歲的杜魯福因腦癌病逝, 終其27年的電影生涯中, 共完成了21部長片和4部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