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28日
Rosebud: 大國民

怎麼"大"法? 唔......也許這樣說吧~ 時至今日, "Citizen Kane"依然被觀眾選為美國史上一百部最重要電影的第一名.

一部1940年的大電影, 該如何談起呢? 很多人會由Orson Welles的天才童年, 那星光燦爛的背景談起. 筆者不太想也是這樣開始, 是故決定由他晚年浮沉中的一句話說起.

在1982年英國BBC製作的"The Orson Welles Story"紀錄片, 已經67歲的Orson Welles說了以下的一句話:

是的, 雖然繼"大國民"之後他還有幾部經典之作, 但始終難比"Citizen Kane"的成就. 這座宙斯坐鎮的奧林匹斯山, 連導演自己的餘生都難以超越.
說回電影, 外間關於”"Citizen Kane"的評論大都詳細談及其創新的鏡頭運用及剪接風格. 是一定需要談的. 但也不用這麼快便人云亦云, 反而其故事帶給筆者的震撼更值先寫.

故事講述主人翁Charles Foster Kane成為一代傳媒大王的故事, 是Orson Welles影射當時報業大亨William Hearst之作. 姑且不論這個題材所引起的軒然大波, 單單討論這位主角的獨特性情已經叫人吃驚不已. 男主角無論從那一個角度看也是一個大人物, 是註定要做大事的. 看看以下男主角(Orson Welles自己)的演說吧~
思想上, 言語上, 行為上, 都徹底擺脫了一般俗世的規範, 每每語不驚人誓不休. 不論是個人天才還是環境造就, 這位大人物的影響力在Orson Welles的鏡頭下發揮得淋漓酒致. 在66年後的今天, 其說話行徑依然震撼著戲院中的觀眾, 威力絲亳不減!

各位也請看看以下的片段, 正正描述他與監護人就辦報之間的爭論. 在"欣賞"他最後的一句"豪語"之餘, 也請細心觀賞其僅僅25歲之齡, 已達出神入化的演技:
其第二任當歌劇演員的妻子, 被導師評為亳無天份, 他卻道:"繼續教吧! 評論? 是我決定評論怎麼寫的!" 當表演完畢觀眾並沒有再三拍掌時, 他獨自一個站起來大力拍掌.

他以雷霆萬鈞之勢參選洲長, 但卻被政敵抓著其情色緋聞以作威脅, 但這號人物怎能屈服呢! 在第一任妻子及政敵面前, 大叫一聲: "I am Charles Foster Kane!".

深信第二任妻子擁有演唱天份, 為她建成整個最豪華的劇院, 聘大師指導, 便是最後連妻子自己都覺得自己沒有天份, 他堅持到底, 由始至終, 其實他所想的, 都只是自己. 結果當最後只得他一人拍掌時, 那究竟是眾人皆醉我獨醒? 還是孤身上路的寂寞巨人呢?

沒有了父母, 往後的路也是自己咬著牙走過來的, 他25歲繼承了大筆產業, 隨後憑雙手建功立業, 又怎能不自大? 又怎能不寂寞呢?

找到一段外國網友剪接的"Citizen Kane Walks Like A Man", 很有型卻又與歌詞創意地相呼應, 閃過了Charles Foster Kane豪氣一生的片段, 請看片:


不知是宿命還是巧合, 電影中男主角的命運與導演自己竟有著令人驚訝的相似處: 自人生巔峰一直向下滑......在人生的最後階段, 拖著孤單背影, 走進歷史小巷, 實在叫人心酸不已......

Orson Welles選擇了前者, 不論怎樣說, 相信連他自己也沒想到, 他的第一部電影即成經典, 承先啟後, 大大影響了以後電影的發展. 舉最為人所知的, 便是那縱深焦距的鏡頭.

美國史上最重要的電影並不是最具娛樂性電影. "重要"指的是影響力, 是其所開創的技術, 意念以及手法. 觀賞它猶如回看牛頓的"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一樣: "我看得比別人遠, 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若想看娛樂片, 煩請稍移玉步, 到魯卡斯的"星球大戰"或是史匹堡的"侏羅紀公園"將更合閣下的口味.

是很難在文字上說其技術有什麼突破之處, 請各位看觀看一看以下的片段, 是當Charles Foster Kane的報業如日中天時, 那載歌載舞的宴會的片段, 請特別留意1:37 - 1:40間的3秒鏡頭:
怎麼樣, 那3秒的剪接能令人不大開眼界嗎?

不只於此, Orson Welles還把景深不同的畫面分頭對焦並合於同一畫面, 此種比"高難度"還要高一層的超縱深焦距, 實在叫人有高山仰止的感覺. 這不是天才還是什麼?

不知是否戲劇出身的關係, 在"Citizen Kane"中他算是率先將舞台技巧加進電影中. 尤其著名的, 便是他所創的"Lightning mix" (其實在舞台非常常見):

至於他與第一任妻子在晚飯間不同時間的對話拼接, 並藉此表達出夫妻間感情變得冷淡便讓人忍俊不禁, 其"Lightning Mix"技巧是現代電影也可使用的, 請參看以下片段:

正如同先前所說, Orson Welles第一次拍戲, 真的急不及等地將自己所有貢獻出來, 令人震撼.


Charles Foster Kane在片首逝世時, 說了一句"Rosebud"便斷氣, 結果引發了整個故事, 傳媒人四處尋找, 追蹤著他的一生, 希望知道這位巨人最後一句說話是什麼意思......
各位讀者, 你們願意加入那位傳媒人的行列, 在光影世界中追尋Orson Welles的"Rosebud"嗎?

(隔了這麼久才刊登這篇文章, 除了篇幅較長外, 是因為筆者同時寫著另外五篇文章......= ="......相信可以盡快刊登.)
留言
我後悔沒有看得更多Orson Welles的電影! 之前已十分喜歡The Lady from Shanghai, 今天再看了Double Indemnity, 看來又是時候再投入黑白電影裡了!
因為Orson Welles, 我找了Jane Eyre一片. 那時他還未到30歲, 卻要演個40歲的滄桑男, 舉止和聲線的說服力驚人!
發表人: Agnes | 2007年06月29日
Agnes, 看完"上海小姐"以及"The Stranger"也感覺令我感覺大開眼界, 也後悔沒買"The Trial", 後來才知道這是他除了"大國民"外, 其中拍得最合自己心意的兩部作品之一. 也許又要到電影中心或者HMV碰碰運氣~
不過昨天在電影中心驚見"The Orson Welles Collections: Dracula and War of The World", 係1938年令Orson Welles一舉成名的廣播劇呢! 亳不猶豫便買了下來, 在家中聽著1938年11月的美國電台廣播感覺好得意~~~佢地用新聞報導形或真係好抵死, 廣播得超真實, 以為外星人真係入侵地球, 完全明白點解真係可以引起美國社會咁大恐慌~^_^"
發表人: laurex | 2007年07月01日
我曾經係TST HMV 見到"The Trial"英國2區DVD(無字幕), 唔使100蚊! 睇下仲有冇先! 搶搶搶...
發表人: Agnes | 2007年07月02日
Th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