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7月10日
正劇圓台: 那時......愛你......快5年
每當看見街上這邊一對熱情擁吻的情侶, 那邊一對爭執吵架的男女......有時不禁腦海中會閃過一個念頭: 不知將他日分手的情景放給對熱吻男女面前, 又或者將昔日甜蜜片段重播在那對爭吵情侶眼前, 是如何的一個光景呢?

始終在劇界中算是新丁, 是自三個月前樹寧. 現在式單位的"留著愛" (<--- 如有興趣可按link觀看該文) 後所觀賞的第二部音樂愛情劇, 印象很好, 也就繼續試著下筆了.

這是因為此劇用了一種全新的手法演譯這段愛戀關係, 令筆者感覺極新鮮. 由兩條主線組成, 男主角的時序是順著時間由兩人相識到分手的過程 (用的當然是男主角角度); 女主角的時序則相反, 是兩人由分開倒回到初相識的過程. 第一, 三, 五, 七......幕是男主角的片段; 二, 四, 六, 八......則是女主角的片段, 雙方關係梅花間竹地出場, 予人一種全新的觀察角度.
找到其中一個本劇外國版本的video clips, 請按下觀看, 請特別注意其時序的交叉 (例如video最後是Jamie執拾離開分手, 但Catherine則是剛拿著Jamie送給她的玫瑰花, 開始戀愛. 兩人最後一句goodbye, 句子一樣意義卻全相反.)

這種強烈的愛情對比是讓人難以忘記的, 同時亦令人不禁想到: Jamie開始時這麼幸福, 這樣滿懷信心地示愛, 為什麼五年後會這樣的呢?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難道愛情真的這樣不可靠嗎?
(以下片段為外百老匯原裝版本的"Still Hurting", 即上述所提Catherine坐在地上唱著的傷痛之歌. 順便一提, 片中女演員演得不太入戲, 但歌唱得不錯, 可一聽之~)

將現代愛情觀用上這種方法演譯, 透過對比的強烈直接引起觀眾的反思: 是男的不成熟? 太好色? 不懂控制自己? 只懂熱戀不懂相處......? 還是女的開始時太天真? 不懂包容? 不懂體諒另一半的難處? 不肯太打開心窗溝通......? 想到的很多, 每一幕的舞台調度, 演員的賣力演出, 以及悅耳動心的配樂均給筆者這些問題提供了極強的引子, 啟示及其記憶性.
所謂記憶性, 是指不同於看了一部普通的愛情片, 讓你想起這些問題幾分鐘, 不久便忘記......而是那女演員站在你面前, 唱著那神傷的離別孤獨之歌, 眼神告訴你她心已碎了: 猶如在你耳邊告訴你這些問題, 並緊緊勾在觀眾記憶中.
是故在這裡便不得不說那簡潔, 極出色, 而又讓人一眼難忘的舞台設計. 舞台監督胡志輝, 執行監督葉智欣, 兩位助理監督分別是李寶琪及陳凱妮, 均是需要點名讚揚的. 絕對是筆者對此劇最為激賞的部份.

Jamie及Catherine兩條相反時序線終於相交於一點. 那便是兩人熱戀, Jamie向Catherine求婚的一幕.

(以下片段是那劇中高潮的歌曲: "The Next Ten Minute"的外國版本:"
選擇上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也是畫龍點晴之舉.

於筆者眼中, 這無疑是實驗劇團或學生劇團嘗試大膽創作的理想場地: 小舞台無需用上昂貴的道具, 人力物力降至最少, 反而在劇本及舞台設計上則需花更多心思......最重要者, 是肯花金錢在這冷門地方看劇的, 絕不是"一般"大眾, 個個均是認真欣賞的戲劇愛好者. 是一個絕佳的訓練場地了.


兩人的演譯方式也各異其趣. 劉穎璇明顯較內歛而陳健迅則非常突出, 皆入戲, 猶如真的情侶一樣. 個人較喜歡劉穎璇, 除了是靚女一名外 (一笑~), 她所負責的幾個場面均令筆者印象較深. 例如在她參與女主角遴選時那多變的演出, 令觀眾對其心中想法可謂一步到位地理解; 分別時的痛苦及被追求時的少女情懷均演譯得非常自然流暢, 是了不起的演出.
以下的片段便是女主角Catherine參與女主角遴選時的Solo表演, 那多變的情緒表現是值得注意的. 香港版的劉穎璇筆者覺得比片段中的演員更要入戲出色:
顧名思義是音樂劇, 全劇劇情由歌曲交代.
想特別讚賞負責現場音樂中, 小提琴部份的林尚謙以及電子琴部份的孔奕佳. 雖他們全場坐在不起眼的舞台角落, 但兩個人負責了全劇的現場音樂演奏, 絕對是演出成功的一大功臣.

從場刊得知其外百老匯歌曲的翻譯及填詞也是全體演員負責. 在這裡, 筆者對這班年青人於藝術工作的熱誠及其貢獻精神, 實在由衷感動! 幾乎所有東西一手包辦!
歌曲的翻譯填詞是全個劇目能否融合本地口味的一個重要元素, 就筆者聽起來, 歌詞很不錯, 帶地道色彩而不突兀. 將這個外地劇變成本地愛情故事, 對筆者而言是成功的.


一直很支持由年青人大著膽子嘗試創作的實驗電影或實驗劇團, 不論好壞筆者能到的都會到. 這樣的年青人才是明日的社會文化希望. 沒有這些膽色及經驗, 終究難成大器, 最多只能成為學院理論派 (吹水是也~) 或者副業興趣派 (不賣力也~).
在這個馳名全球, 全民皆股的"文化沙漠", "那時......愛你......快5年"的水準演出, 是令筆者感到開心及振奮的.
(此文作了一個新嘗試, 所有圖片均是可以放大看的. ^_^~)
留言
很好的介紹,多謝你^^
發表人: ZOE | 2007年07月17日
謝謝你的觀賞. 我下次如有好劇上映時, 購票時會順道send link給你的.
發表人: laurex | 2007年07月17日
Th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