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02日
“我們”, 馬家輝
很少書是會令筆者在地鐵看時會忍不住笑出聲來, 但馬家輝這個"混蛋"做到了, 而且做得非常成功. 筆者因為書寫這篇文章, 需要將書大慨看多一次時, 還是忍不住再笑出聲來. 希望先前坐地鐵時坐在旁邊的吊帶可愛少女不要被筆者突如其來的笑聲嚇到了.
對馬家輝的認識, 是於本年三月在明報看到的一篇文章: "天可憐見, 她們是"性奴隸", 不是"慰安婦"", 覺得寫得不錯, 便將之轉戴至本blog (其文章請: 按此). 早陣子於書展漫遊, 看見此書綠色封面上寫著大大兩隻字: "我們", 好奇下拿起一看, 一揭開便是關於"粗口"的文章, 看了幾段, 爆笑出來, 過癮之至, 便買了.
囫圇吞棗地看, 正如書尾所寫: "這是一本議論之書, 卻亦是一本抒情之書. 這本書談國家大事, 卻也細述兒女私情." 而筆者最想從此書中得知的意見, 是作者對香港社會的觀察及分析.
相信如有在看開筆者blog的讀者也會知道, 筆者對香港的人或事是頗反感的. 在"論盡天下事"一欄中關於香港事的文章不多, 反而寫關於中國或經濟的文章更合筆者口味. 不能不承認, 筆者的目光始終於在內地, 對內地的通賬, 失業率, 農轉工的情況知悉得比所謂的香港"時事"還多.
不過始終是個人感情問題, 身在此地, 終不能對其事一無所知.
馬家輝的"我們", 無疑是一本濃縮了的香港時事精華, 其關於香港的文章重點而幽默地勺劃出香港現今的社會大慨面貌.

其實書中"關於我的文字四大天王"一文中已寫出陶傑是其"天王"之一: "他的文章, 談正時愛嬉笑, 開玩笑時又總能說一番大道理......都是香港奶水滋潤出來的大好文章" 看來馬先生是十分喜愛這種寫作手法了.

"......報道框架和結論總帶著"世風日下, 人心不古"或"幸好年輕人尚未全部變壞"之類教晦意味......再在報道旁邊附加"預防情人節失身十八招"之類的所謂資訊, 隱把年輕人的合法性愛假設為危險的事情, 應避則避的事情......總之幾乎每逢到了值得年輕人出神玩樂的喜慶日子, 主流媒體的新聞版例必現一篇"肅殺"之氣, 彷彿危機四伏......至於平常時份, 媒體迂腐的顯著例子在於深深執迷於"處子情結"......隨處可見甚麼"陳議員處男獻聲唱卡拉OK", "黃大狀處女下海街頭宣傳", "李醫生把第一次義工獻給宣明會"等等等等, 文字看似溫情洋溢, 文字背後卻是父權在磨刀霍霍, 一切事情皆以"破處"為榮, 無"處"不歡, 千"處"並舉, 紙墨之間, 隱隱"落紅"遍地."

"兩鐵罪則被炒作成頭條新聞, 一位阿嬸受訪, 表示贊成講粗口判監, 但認為"必須把不同程度的粗口分清界線"云云.
儘管語焉不詳, 這位好市民倒也提供了一個量刑的好主意: 粗口其實應該"分級", 對於"粗爆", "粗粗地", "粗中帶細"等不同類型的粗口予以不一樣的懲罰, 切忌一視同仁, 以免罰錯好人.

替粗口刑罰分類, 除了字數多寡, 大可兼顧其他標準. 譬如說, 密度高低, 若在一分鐘內講超過十句粗口, 即須坐牢; 若講三至五句, 僅須罰錢; 如果只是一或兩句, 則可視作語誤, 無罪釋放, 反而告發者應被判刑, 罪名是"濫用法律"和"浪費警力".

噢, 差點忘了: 萬一粗口內稍稍提及動物或同性戀或亂倫, 應該額外加刑, 因為, 嘖嘖嘖, 太二級了, 太不雅了, 不應被見容於香港特區. 中文大學的小朋友們, 你們說是不是呀?"
又怎能不爆笑呢? 輕輕調笑數段, 便諷刺了這個反智的香港社會. 便是這樣的文字吸引了筆者的眼光, 罕有地閱讀一本有三分一內容關於香港時事的書本.
馬先生顯然對香港本地的人與事有完整自己一套的看法, 其文筆者輕挑之中句句點中事件的要害, 不用明說, 讀者稍用腦筋便不得不自己也笑起來.

反觀作者這樣嬉笑怒罵一番, 也許才是"正確"對待香港時事的態度. 不過筆者不能不提的是, 此書除了港聞外, 還有兩岸三地的社會討論, 民主理念及一些個人感受的文章. 在這些方面, 筆者有很多觀點是與作者不同, 甚至完全相反.

就像關中國的問題, 日本戰後責任, 台灣陳水扁問題的文章均沒有了香港時事的調笑感, 其意見思路一字一句地寫下, 其思維明確來自一套對民主理想的堅定思維.

"俞可平在書內雖然口口聲聲"民主是個好東西", 但亦口口聲聲替民主這個”好東西”加上實踐上的框限......俞可平的"民主好東西論", 豈不太像我們向來聽見的對在香港推行普選的擔心嗎? 豈不亦常被用作拖慢香港普選, 剝奪港人普選權利的理由嗎?"
明顯是一位民主鬥士了. 而筆者對"民主", 一向是抱懷疑態度的.

長大了, 書看多了, 想法便不同. 開始懷疑"民主"這個東西, 看上去是一個文明公平的制度, 但有一點民主制度的基礎是沒有說服力的: "為甚麼少數要服從多數?" 這是一個很久之前筆者問過朋友的問題.

筆者需要的, 是理念上的合理性及完整性! 而不是向現實妥協的無奈答案!

而"民主制度"所建基於"少數服從多數"的理念則絕不是甚麼"良知的聲音", 相反, 那是以"社會順利運作, 或運作得更公平更好"為名, 實則對少數意見人士權利的一種剝削侵犯. 這種"以大欺小"的"文明版", 儘管少數種群的聲音多數在"民主社會"可以自由表達爭取 (其實不然, 很多還是不行的), 但爭取不到, "羊群"不理他們, 這班可憐人最後還是會被投票機器強暴剝削, 不論該機器是美式, 英式, 台式還是甚麼式, 均是如此. 其中的悲劇例子, 比比皆是, 筆者也不逐一搬出來詳談了.
"民主制度"在筆者眼中是當人們有了基本人權, 衣食豐足後, 進一步想擁有政治 (即有權力改變社會令自己有更多利益) 權力所想出來, 看似較公平的制度.

筆者重覆強調, 若閣下說"民主制度"是人類社會目前為止想到較好的運作方法, 筆者贊同. 但若說這是另一個"基本人權", 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真理, 則筆者絕不苟同!

哈~ 好像又是說著說著又扯至另一話題自言自語~ 抱歉抱歉, 筆者將來另外撰文再談~
(唉......”爆谷殺人狂”劇評也說另行撰文說"法律的公平性, 與道德價值關係"的文章......如無記錯, 好像遠古時期"看自由貿易與"自由"的約束 (3)"還末寫, 而那篇湖南張家界遊記更是......天呀......)

馬家輝的"我們", 筆者覺得是一本對香港近年重要事件有獨特見解, 極有參考價值的一本書, 其風趣的筆觸令讀者看得哈哈大笑之餘, 不忘對身邊時事的反思思考. 九月開學了, 不是有一科"常識科"嗎? 叫學生看一看這本書吧~
留言
http://david3boat.blogspot.com/
新blog入伙,歡迎光臨
發表人: DAVID | 2007年09月03日
Th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