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3月16日
靈魂之驅歌 --- 悲慘世界

前夜, 筆者真的忍不住, 有點"眼濕濕". 是的, 一個廿二歲的大男人哭起來實在難為情, 但筆者深信, 便是任何人看到"悲慘世界"的最後一章, 如果他還有一點人性, 還有一點良知, 是不會吝惜淚水的. 如果眼淚能分擔內心的悲痛, 能彰顯人類的善良, 能歌頌仁愛的偉大, 那便讓它流出來吧.


上回完成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的旅途, 接着便開始了雨果登峰造極之作: "悲慘世界"的歷程. 善用地鐵坐着納悶的時間, 花了兩個月, 總算走畢全程, 可以下筆寫一寫感想, 推薦一下給各位讀者.


要說的東西實在太多, 筆者也唯有忍痛擇其精要者述之. 坊間一般的評論是集中在主角, 那三四人的角色探討, 並研究其表達的人生哲學, 生活意義. 筆者不便重覆, 便將焦點放在雨果創作此鉅著的目的, 以及其故事情節的背景分析.

雨果曾明言: "我要揭露的是, 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 如何在文明鼎盛期把人間變成地獄, 使理當幸福的人生, 橫遭慘禍. 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與悲慘, 那麼, 像本書這樣的作品, 也許不會是沒有用的吧!"
(1868年1月1日於奧特維別墅)



在各種的苦難, 困境, 絕望之中; 作者肯定了良心的價值, 正義的真義, 真誠的可貴. 在這本被稱為"苦難時代中高貴靈魂之謳歌"之中, 人性良善的靈魂在黑暗苦難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跨時越代; 時至廿一世紀的今天, 光輝不滅. 經過數十幕感人心肺的演出, 在書中最後一章的高潮, 她也用盡她的力量, 舞出了最動人的舞姿!

"上帝永遠存在於人的心裡, 這是真正的良心, 它禁止火星熄滅, 它命令光記住太陽. 人性必勝, 人心不滅, 這一光輝現象, 可能是我們內心最壯麗的奇蹟."
(Victor Hugo)
是一本不朽的鉅著!
2005年12月23日
人間鉅著 --- 戰爭與和平

第一次寫書評, 不同於普通時事評論或電影評論, 用心看一本書是要用相當多時間的, 慢慢細味, 心領神會, 方能寫得較像樣的評論. 但與其說是評論, 倒不如說是推薦文, 因為相比這些著作作者的想像力, 其文學深度相比, 筆者的書寫功力不過是其皮毛中的小毛, 是沒有資格寫什麼"評論"去審核先輩的傑作, 但推薦一下給各位讀者, 倒是可以的.
書評產量少而難寫, 但文學作為人類文化中的骨幹, 筆者喜歡電影, 喜歡文化, 是沒有理由不喜歡文學的. 故筆者將盡力看多點書, 寫多點文章. 同樣是表達人類的感情, 有人說過: “如影像表達的是震撼, 那文字表達的, 便是深度.” 一些文學鉅著便是如此, 往往會花好十多頁帶領讀者去思考, 反思人性的本質. 看完一本書, 猶如給了腦子一個文化哲學的洗禮, 開展了一個你所沒有想像過的世界. 所以首先不要怕, 只看前言後記, 直覺找對了, 便不要理會其厚度, 只管打開第一頁, 作者自會帶領你走過整個旅程的.



但更重要的是, 作者絕對不是單一的對人性作思考, 他還對由人性所引發的各歷史事件作了另一角度的解釋, 對現代通俗的歷史描述作了狠狠的批評. 很多時在每一個將要描述的歷史事件的章節開頭, 作者便會將自己的想法仔細無遺地寫下, 將一些普通歷史的謬誤批評得體無完膚, 看後又實在不能不承認作者對資料收集的詳細, 佩服其獨特的見解深度, 很多時候, 筆者都不禁覺得作者的講法是比筆者過往看過的歷史描述更為接近真相. 文學鉅著便是有這樣的功力, 是可令人深深折服的.

這千多字實在只是對這本小說極其膚淺的簡述, 不過是一家之說, 其真正的內涵精蘊, 還是要交由讀者自己在夜深人靜時, 開着枱燈, 拿起書, 慢慢一字一行地領會的. 筆者已經完成了俄國<<戰爭與和平>>的旅程, 實在衷心感激托爾斯泰帶給筆者一個思想的新天地, 給予筆者人生一個全新的深度. (下圖為托爾斯泰筆耕時的肖像)

現在筆者已開始了另一段旅程, 今次地方要轉一轉, 由俄國南下, 來到了人類的感性文化搖籃---法國. 看的是另一個同期的大文豪: 雨果的<<悲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