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2006年05月25日

從傳染病談蘇東坡


說完一個西洋疾病, 現在不妨把地球儀轉一轉, 我們來看看一些東方中國的有趣疾病資料.

蘇軾是南未著名的文學家, 詩詞歌賦書法等無一不精. 一首"赤壁賦", 震古爍今; 一首"江城子", 流芳百世. 但各位讀者可曾想到, 這位享譽盛名的文壇大師, 其實除了文學貢獻, 吟詩作對, 對月當歌一番之外; 其實對中國還有另一項更重要, 人命關天的貢獻: 那便是他一手設立了中國史上第一間傳染病醫院.

南宋期間, 蘇軾由於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杭州. 任職杭州通判期間, 南方蘇杭一帶爆發了一場巨大的疫症, 其中杭州是重災區, 死亡人數達五十萬人左右. 大疫高峰期過後, 商賈不行, 市場蕭條, 情況令人慘不忍睹. 蘇東坡愛民如己, 儘管自己仕途不順, 但他深明整個縣城百姓生命己危在旦夕.

結果他沒有因為自己不受朝廷歡迎而推卸責任, 反而上書急報朝廷暫緩兩浙供米的時間, 同時請求錢米賑濟災民. 他甚至上神宗上奏揭露一些救災不力的官員. 最後兩淅米價止跌, 社會秩序漸回穩定, 生產開始恢復.

但好景不常, 十多年後, 蘇軾又以龍圖學士出任杭州. 元祐四年 (西元1089年) 夏天, 杭州先是大旱, 接着"饑疫大作". 這次的情況便嚴重得多了. 他再次向中央請求救濟, 免去杭州米稅三分之一, 並且派專人每天燒粥施捨給窮人, 煎藥讓無錢請醫的人服用. 當疫症高峯期時, 他還派人帶醫生在城內挨家挨戶地治病.

可是災情實在巨大, 人命損失在有關措施實行後還持續上升, 傳染病人傳人的速度驚人, 情況已充分顯示單靠政府的力量己不足夠. 結果蘇軾開創了一種革命性的新措施, 發動民間的財力物力 (東坡自己獻出黃金五十兩, 四處籌措紋銀二千兩), 創辦起一所病坊, 名為"安樂坊", 收納貧苦病人, 對傳統病進行集中統一的治療. 期後他以"畜錢糧"作為病坊的運作費用, 公私並用地維持病坊的運作.

結果, 病坊設立前後三年, 治癒的病人數以千計, 但更重要的是, 由於革命性的主動收集病源 (專門收集疫症病人, 其他疾病病人免問), 令傳染病的傳播速度大大減低, 疫情最終得到控制減輕. 而"安樂坊"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公私集資合辦的傳染病醫院.

至於當年所爆發的是何種疫症己無所稽考了, 一般相信是在旱災饑荒後, 因餓死者屍體眾多, 加上夏天杭州潮濕炎熱而縣城衞生設施落後, 結果便造成大瘟疫. 但很幸運有蘇東坡這種"愛民官"在, 他臨危不亂, 審時度勢, 不拘泥於傳統, 實施革命性的抗災措施. 結果在一千年後的今天, 他的事蹟依然為當地人所紀念.

我們去歷史人物的評價, 往往只有很片面的了解. 希特拉嗎? 我們只知道他殺了很多猶太人, 是個大壞蛋. 但各位又可否知道他少年時是個畫家, 又有誰知道1923年, 他在獄中口述寫成"我的奮鬥"一書呢? 只讀過幾頁西史書便隨便給予歷史人物評價嗎? 絕不! 人是很複雜的生物, 歷史人物在豐功偉績的背後, 往往也矛盾地製造了很多的禍害. 便如這篇文章的主角蘇東坡, 我們從來只有文學書上認識他, 把他單純地定性為一位傑出文人. 其實, 他可是一位愛民如己的大好官呢!

06:15 發表於 生活隨想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2006年05月21日

幸福的絕症: 丘比特之病

萬物相生相尅, 凡事必有正反兩面. 好人必有缺點, 壞人必有優點; 生存可以痛苦, 死亡也有積極的一面. 疾病也不例外, 有令人痛不欲生的小病, 也有令人感覺幸福的絕症.

"丘比特之病"便是一例.

沒聽過這個病嗎? 那各位讀者不妨估一估這是一個怎樣的疾病呢? 若從字面上出發也真的是頗難猜的. 丘比特不是希臘神話中帶來愛情的天神嗎? 幹嗎會和疾病有關係呢?

筆者剛從台灣訂購了一本關於流行病與歷史的書, 內有簡述各式各樣東西方的疾病如何影響歷史, 突然看見"丘比特之病", 大感興趣, 讀畢後便執筆為文.

丘比特之病其實是一個絕症, 無藥可醫, 陪隨一生; 而病徵則只有一個: 病者一生都會處於戀愛之中. 更令人驚訝的是, 此病的病源: 引致此"浪漫之病"的病毒, 竟然是令人聞風喪膽的梅毒病毒.

先說一說背景吧! 梅毒是由蒼白螺旋體(Treponemapallidum)引起的一種慢性疾病, 便如感冒一般令你發燒喉嚨痛流鼻水一樣, 梅毒則一般引致性器官發炎潰爛. 但間中也會有例外的. 例如感冒菌入腦, 便容易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梅毒也一樣, 要是病毒不幸入腦, 便會引致不同的病變, 那一種病變則要視乎被入侵的是腦那一部份, 而其中一種便是"丘比特之病".

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負責分秘人體的各種激素, 其中兩種是多巴胺(Dopamine)以及苯乙胺(Mescaline), 他們兩種協同內啡呔(Endorphin)產生催情, 愛情的感覺. 不論男女, 只要身處熱戀中 (或處於愛的感覺之中), 腦中均會大量分秘此等激素(合一統稱為"催情激素"); 先催情, 後繁殖, 這是人類繁殖的天然本能, 極其重要. 是故生理學上, "催情激素"可以說是令人類產生"愛"的感覺的物質. 在人類青少年時期, 此等激素的分秘尤其厲害. 少年戀事多, 其實是有科學解釋的.

如不幸患了梅毒的病人, 在患病或治療期間梅毒螺旋體入腦, 儘管期後治療成功, 治癒了第一期梅毒, 但在病人或醫生矇然不知的情況下, 那潛伏腦部的病毒便一直隱藏在腦部, 演變成晚期梅毒, 直至多年後突然病發. 如病毒潛伏的位置剛巧在腦下垂體中控制"催情激素"的部份時, 那病發時便相當有趣了.

病毒會破壞了該部份的組織, 令"催情激素"失去控制不停分秘. 也就是說, "丘比特之病"病發時, 該病人會處於強烈"愛"的感覺之中. 更有趣的是, 在該組織細胞被病毒破壞後, 並不能重生"復修". 換言之, 這是一個絕症, 病人在餘生均會處於戀愛之中.

不知各位讀者有何感想呢? 大家不妨試試想像一下該病人的世界是怎樣的. 也許是一個充滿感性激情的世界吧~ 不論男女, 不論任何年紀, 不論結婚獨身, 每一天起牀時均有甜蜜幸福的感覺. 在路上看見自己心儀的異性, 立刻便戀上了對方, 幾乎每一天都有一段 (甚至數段) 新的暗戀發生; 儘管只是碰巧匆匆一眼, 也足夠自己樂上數小時! 甚至沒有失戀的出現, 因為數小時或數天後, 便會戀上另一人了. 整天也沉醉在感性之中, 便是一位八十歲的老婆婆, 也會含情脈脈地暗戀鄰居的帥哥呢~ 筆者一想到這裡, 不禁覺得這個"絕症"倒也真的幸福得很~ 稱為"丘比特之病", 實在是最貼切的名字了.

平常人的一生, 少年戀事最為刻骨銘心, 但隨着年紀的增長, 入世愈深, 天真與浪漫的想法便隨之消失, 換來的是現實與比較. 科技越先進, 娛樂越多姿多彩, 人類便越容易忘記很多根本的意義: 自己生存的意義 (很多城市人的慨念中, 生存即努力讀書努力賺錢然後退休老死), 愛情的本質 (很多青少年的慨念中, 愛情即感覺, 有feel便愛, 無feel便分, 直到人老珠黃便隨便選一個.) 等等......

這個"丘比特之病", 能將一個早就接受現實, 生活充滿無奈的成年人, 帶返少年時的青春初戀世界, 比一個家財萬貫的商賈, 隻手遮天的官吏等等都要幸福得多. 在筆者眼中, 這的確是一個令人羨慕的絕症啊~

(順帶一提, 現在的同事或早年的同學往往誤會了筆者是文科或商科畢業, 但其實筆者是應用生物系出身的...^_^"...在之後筆者將會寫幾篇有趣疾病的小文章讓大家輕鬆一下的.)

02:05 發表於 生活隨想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2006年04月09日

在極端上遊走

首先要同各位讀道一聲歉, 因為已近一星期沒有上戴文章了. 不是偷懶去了. 是有了新工作, 需要時間適應一下新的作息時間.


在過去筆者的文章中, 均隱隱然顯示出筆者的人生觀較傾向老子的"物極必反, 陰陽相生相尅"的道家觀念, 主張在複雜的世界間找尋平衡, 奉行"中庸之道". 但必須強調的是, 這只是為人處世的大慨準則; 在筆者的思想方面, 筆者是喜歡從極端的角度推展思考的.

一般的意見認為, 極端是一件不好的東西. 其含意幾乎等同罪惡一樣: “極端恐怖組織”, “極端異見份子”, “極端原教旨團體”, “極端民族主義”......是令人聯想到暴力, 流血, 野蠻, 恐怖的詞語; 一見"極端"兩字一出現, 幾乎不用再聽下去便界定為"是壞的事", "是不好的事".

的確, 陰陽相生相尅, 形影不離. 有好便有壞, 有多好便有多壞. 大正義的事背後必有大犠牲; 大罪惡背後必有大道理. 凡是在物化的世界裡, 不論有生命的 (人, 動物, 植物...), 沒生命的 (高山, 深谷, 四季...), 冥冥中均是依循"一體平衡"的制度運作. 除了一種東西例外, 那便是思想.

因為思想依附靈魂, 而靈魂, 並不是可以物化的.

是故在思想的國度, 我們是可以自由遊走的, 也可以說這是人世中唯一真正"自由"的地方. 但很可悲, 因為各個文化, 宗教等等人文因素的影響, 產生了"觀念"這個東西. 而"觀念", 則可有效地約束"自由"的思想. (哈哈, 真的是相生相尅, 連絕對的自由也有其絕對的約束.) 但各位讀者不妨想想, 如果連本質是真正自由的思想也給塵世間的觀念約束了, 不是有點可惜, 有點浪費嗎? 只要想到了這點, 正反相附相生, 我們或許可以容易一點明白, 在人間社會被認為是極壞的東西, 在思想國度裡, 是可以有極大的用途的.

“極端”便是一例. 各位讀者, 請暫時放下你所有的觀念約束, (例如那些仁義道德等等……) 讓"思想"自由一下吧.

待人接物時, 因為世界的複雜性, 我們傾向採取中庸之道, 但求明哲保身. 這是正確的. 但正正也是因為世界的複雜性, 要是我們在思考時也採取中庸之道, 那便是"兩頭不到岸", 甚至"三頭", "四頭", "五頭"也不到岸, 沒有了自己的信念, 只是不停考慮各種因素, 不停遷就, 不停平衡, 那真的可以說是圍着圓圈不停轉圈, 最後思想不能擴展深入, 什麼結論也得不到, 原地踏步.

但如我們能從極端中立論出發, 在思想的旅途中, 往往會有驚人的發現.

簡單一例. 我們在思考有效的教育方法時, 我們不妨放棄"有教無類"的金科玉律, “極端”地認為只教那些有心向學, 有潛質的學生; 其餘的問題學生, 一律放棄. 從這個極端出發, 我們便很容易想到這種類教學方法具有一個極大的優點: 將有限的資源作最大效率的使用; 同時有一個極大的缺點: 精英拔尖, 從小製造階級, 社會將迅速分裂, 陷入混亂. 再想深一點, 這個缺點能補救嗎? 說不定那悉心栽培的少數"精英"能聰明至有效管治那大量未受教育的人呢?......唔......還是不行, 始終那"大量"的人實在是太大量了, 便是再精英也管治不了. 既然這樣, 那我們便再極端一點, 不理任何風險繼續施行. 那我們便立即面對一個難題: 什麼是"有心向學"? 什麼是"有潛質"? 各位讀者, 不錯, 這便是教育的重心了. 教育其中最大的目的, 絕不是什麼貢獻社會, 什麼能有美滿前途等等"說了等如沒說的話". 從極端出發, 我們便不難找到重心的目的是: 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啓發, 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 "從心向學"; 協助學生自我發掘一己"潛能", 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一些複雜的問題, 如能大着膽子, 由極端的想法開始思考, 其實是能幫助我們繞過很多"觀念"的沙石, 走一條思考的"捷徑", 幫助我們有效率地理解問題的重心, 以及全面地知道問題的真相. 讓我們更快掌握影響問題的不同重要因素, 從而更能準確平衡各方, 作出較為客觀中庸的決定.

思想是自由的, 是可以絕對正義 (如革命熱情); 也可以絕對邪惡 (如法西斯, 納粹主義). 只要我們能將思想與行為稍微分開一點. 那麼, 極端的思考其實可以幫助中庸的行為; 而中庸的行為則能引發極端的思考. 各位讀者不妨在夜欄人靜時, 放縱自己一下, 在極端的世界上遊走, 說不定會有驚喜的發現呢~

一個美妙的平衡世界!

23:35 發表於 生活隨想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2006年03月29日

Whiskey Lullaby


自從寫作文章以來, 絕大部分皆是原創, 絕無謹有是看了別人的xanga得到啓發的. 今次實在特別, 筆者是看了預科時一位同學: 湯丸的日記, 深受感觸後寫的.

湯丸的xanga是筆者看過眾多xanga後覺得寫得最好的. 日記便是日記, 將自己一天重要之事, 並將引之的感想記下. 那板面設計以及音樂背景均精心挑選, 令人看得極之舒服. 是筆者唯一每天必看的xanga. 筆者孤身寡人, 一個單身漢的生活乏善可陳, 故不寫xanga, 專心寫作專題文章(blog)才是上策.

日記的寫作的確隨緣簡單得多, 但絕不代表只是個人記錄而沒有內涵. 例如湯丸今日的xanga雖只是簡單copy了一首歌, 已足以令筆者寫下此文了.

那首歌是Brad Paisley的Whiskey Lullaby. 筆者不喜歡外面多數的中文翻譯, 一句一句地翻譯沒有意思, 失去神髓, 是故筆者自己翻譯. 原著歌詞請參考: 湯丸的xanga, 打開時便會附隨此歌. 各位其實只要有心, 也是可以塑造一個出色的xanga的!

淡淡的磁性男女聲線, 配合婉約的結他聲, 帶出以下淒楚唯美的故事:

女孩離開了男孩, 春蠶絲盡, 蠟炬成灰; 男孩割心難忘, 一年一年過去, 他一杯一杯地下肚......設法忘掉前塵往事, 可是酒入愁腸更添愁, 直到一天的晚上......

他飲下最後一杯酒, 扣下板機. 我們發現他時, 他面向牀靜靜躺下, 身邊放着一張字條: “我愛她. 愛至生命終結時.” 最後, 我們把他葬在柳樹下.
他終於掙脫了記憶的拁鎖, 她的回憶鬆開了他, 隨他的生命逝去.

男孩離開了世界, 人言可畏, 謠言四起; 女孩偒心欲絕, 一年一年過去, 她一杯一杯地下肚......設法忘掉前塵往事, 可是自責已深難自拔, 直到一天的晚上......

她飲下最後一杯酒, 扣下板機. 我們發現她時, 她面向牀靜靜躺下, 身邊放着一張相片: “我愛他. 執着一生一世.” 最後, 在柳樹下, 我們把她葬在他身邊.
她終於掙脫了記憶的折磨, 他的回憶放開了她, 隨她的生命消失.

生命短暫, 但此刻的力量卻巨大無比. 真摰的愛情, 超過了生命的價值, 在天使的安魂曲陪伴下, 化作永恒.

也許是時候暫時放下老師社工的說教了. 筆者假設各讀者也應是成年人, 是思想成熟的人. 不論道理怎樣正確, 我們不得不承認, 為情自盡自故有之, 其實在我們身邊社會是經常出現. 大家當然可以說那些為情自殺的人實在傻, 生命這樣珍貴, 前途漫漫充滿機會, 究竟有什麼是放不下要走上絕路呢? 各位, 大道理人所皆知, 問題是: 不論那些人是多傻多愚蠢, 但那面對死亡的勇氣是無可抹殺的. 面對死亡, 從來不是容易的事. 一件愚蠢至極的事竟同樣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氣的事.

筆者不想作任何判斷, 任何定論. 只是想引伸一個問題讓各讀者思考:
"當脆弱的心靈長期受到無止境的折磨, 當本應予人最大幸福, 賦予豐盛生命的"愛", 變成給人最大傷害的"愛"時, 它可以大至摧毀生命嗎? 由心生愛, 不論是幸福是傷害也會陪隨你一生. 人從失敗中重新站起也需要很大的勇氣, 但當痛失至愛, 痛不欲生時, 其摧毀的力量是有可能大過重新站起的力量嗎?"

筆者是心碎過, 但未經歷過如此大的痛苦 (如突然痛失至親至愛), 不能體會那些為情放棄生命的心情, 也絕不願意去經歷. 因此以上的問題筆者實在沒有答案. 但筆者認為, 除非讀者們真的明白那種痛苦, 否則便不應胡亂污辱批評那些殉情的靈魂. 至少, 那份對感情的執着, 對犠牲的勇氣, 我們是應認真看待並給予尊重的.

(筆者前一篇文章"天使的笑容"並沒有附圖, 這是經考慮後的決定. 為什麼? 也不用畫公仔畫出腸~如經歷過愛的讀者, 是應該明白的. ^_^)

13:20 發表於 生活隨想 | 永久網址 | 留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