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1日
從"金髮女郎之戀"看捷克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固然在電影史的長流中投下一顆大石子, 激起的浪花影響了往後的電影發展, 但其浪頭過後, 所遺下的餘波也是不能忽視的. 就好像緊接着法國新浪潮出現的德國新浪潮; 以及在"布拉格之春"時期出現的捷克新浪潮.

捷克, 一個東歐小國, 地理上夾在西邊的德國及東邊的俄國之間, 自古以來, 一直受到東西兩大民族的文化及政治衝擊, 這個邊緣小國中, 其患難文化, 隨時國破家亡的觀念彌漫在整個捷克的國土. 也許就是這種獨特的背景, 捷克造就了豐富的文化創作氣氛. 在歐洲文化史中, 捷克大師人材輩出: 文學出了一個近代小說之父卡夫卡, 電影則出了一個捷克新浪潮.



故事是這樣的: "小鎮上女多男少, 寄宿的金髮姑娘安杜娜渴望愛情, 她不愛愛她的湯達,她愛的鋼琴家米爾達卻只想跟她上床. 一個周末下午, 她毅然走訪米爾達, 接待的卻是米爾達的父母, 他們讓安杜娜在兒子的房間度宿, 愛情夢回歸到現實去, 這一晚她思如潮湧……"

看似一個很簡單的故事, 但科曼其中一個最特別之處, 就是他擅長從熱鬧喜劇的角度來看緩慢流動的人生, 就像片中那幾位女生參加軍隊歡迎舞會的一幕便可盡見功架; 貌似機智幽默, 但其實處處是新與舊, 個人與集體的自覺寫照. 影片細節豐富, 很窩心, 每格畫面都經過細心觀察. 另外影片內容很低調, 毫不造作, 突顯出黑白──沒有高反差、沒有戲劇化的場面, 令觀眾注目於優越的演出與故事. 攝影、構圖、燈光等也無一不是出自大師手筆. 值得一提的是, 此作炮製捷克銀幕的首個裸體, 也成了新浪潮破禁的一大象徵. 真的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呢!

現在觀看這部約近五十年前的舊片, 不禁有明日黃花的感覺. 但當時捷克國營影片儘管是行共產政權, 但倒不是高壓控制, 甚至可以說得上是自由開放, 而當年的民生從片中可以看到也是不錯的, 好像片中常見的情色牀上戲以及飲酒作樂, 中間又夾雜不少大膽鏡頭, 輕輕狂狂, 可見當年的拍片不大受到限制, 自由倒大的. 重看米路斯科曼的"金髮女郎之戀", 描寫工廠妹的「失身」初戀, 其細緻實感和人情妙趣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相比科曼的其他影片(如"消防員舞會"), 其政治諷刺味道明顯減少很多, 反而着重當年年青人的感情刻劃.



1968年布拉格之春提出"具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 捷克電影亦發展至極盛, 五年間湧現佳作六十餘部. 但同年八月, 五千蘇聯坦克壓境, 將這朵璀璨的新浪潮之花壓破. 捷克新浪潮雖成歷史, 但卻等同"一切皆可能"的電影辭彙, 其不流於形式框框的生氣與勇氣, 對電影的熱切與盼望, 令他們的作品永不過時. 新浪潮其後另覓他地開花, 科曼, 巴薩與雷米克等人先後到了美國. 而科曼更繼續拍下"飛越瘋人院"與"莫札特傳"兩部經典.
Th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