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2006年11月19日

西線無戰事: 小兵的悲歌

medium_all_quiet_western_front_11.jpg

也有一段時間沒寫書評了. 筆者並沒有懶惰, 倒是日間正職工作, 晚上兼顧小生意, 看書的時間的確比之前少了, 每天也是只可以利用侯車. 乘交通工具的時間看書. 儘管速度緩慢, 但近日總算給筆者完成了其中一部著作: 西線無戰事.

medium_all_quiet_western_front_9.2.jpg作者是德國人雷馬克 (1896-1970), 他年青時參與過第一次世界大戰, 是歷史上第一批人親身經歷如此巨大的世界性大戰. 親眼看見戰爭的殘酷, 體會人性最醜惡的一面, 如此經歷深深震撼了當年還是年青的作者, 在他的成長路中留下了一個永不磨滅的傷痕, 這便是他在後期寫作”西線無戰事”的背景.

此部作品屬於報告文學, 就如”唐山大地震”一樣, 作者在序言獻詞時, 說了以下的一番話:

medium_all_quiet_western_front_5.jpg”這本書不是控訴, 也不是懺悔, 更不是奇說, 因為在那些挺身面對死亡的人中, 死並不是奇事. 它僅僅是報告一代男兒, 他們雖然躲過了砲彈, 被這場戰爭所毀滅.”

當年的戰爭小說不是反戰 (右派) 便是愛國主義 (左派), 像”西線無戰事”般採取中立的報告文學體裁可以說是別無僅有, 沒有了戰爭英雄, 沒有了說教味道, 沒有了浪漫色彩……用的只是嚴肅角度平實地寫下來. 不以激情歌頌戰爭, 也不是充滿口號的反戰小說, 它只是一本以小兵的角度, 報告了戰事的實況. 各位可以想象, 這種小說這邊不討好的小說, 在當年是不太暢銷的, 但”路遙知馬力”, 自1929年小說問世以來, 經過七十多年的歲月磨光, “西線無戰事”至今不但屹立不倒, 並且更擠身世界名著系列, 在人類文化中閃閃發亮.
medium_all_quiet_western_front_6.jpg

這是一部從人出發戰爭小說, 故事的背景是一次大戰, 但作者並沒有在書中描述其歷史背景及戰局的發展, 整個故事是由一個小兵波默的第一人稱出發, 帶着讀者走進戰事的最前線, 與他的一班中學同學, 一起經歷一個世代在戰爭中的磨滅. 與一般浪漫派戰爭小說不同, 波默並不是什麼戰爭英雄, 又或者有特別的才幹, 他真的只是一個從鄉下長大, 在國家號召下, 聽着”德國的鋼鐵青年”的口號下, 茫茫然參軍的小兵, 他不太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打這場仗, 不清楚戰爭的背景及戰局的進展......

medium_all_quiet_western_front_1.jpg他最記上心頭的, 便是與幾位同伴手足的兄弟情誼, 盡力幫自己及同伴在這場戰爭中保存性命.

他們在戰場親身經歷砲彈, 毒氣, 戰車等等的攻擊, 在陣地戰, 壕溝戰中飽受震撼. 他們目暏成千上萬的死亡, 聽到不絕於耳的子彈, 炮火巨響, 在人生最精采的青春歲月便要天天徊在生死邊緣間, 見証着身邊至親至愛的離逝. 所以在雷馬克的筆下, 書中一眾十八, 九歲的主角們均有着不應是這個年紀所擁有的成熟及自覺, 也許是身處在極殘酷的環境中, 他們這一羣小兵很快就有人生的自覺.

medium_all_quiet_western_front_12.2.jpg誠如此書由梁景峰先生所寫的前言中描述: “他們”驀然間學到了觀察”, 他們知道, 他們還”在生命的門檻上”, “還沒紮根”, 人生才剛要開始, 就被戰爭捲走. 他們很快就見到了受傷和死亡, 知道死亡的痛苦還超過”對帝國盡忠”之類的辭令. 他們已”和以前的生活一刀兩斷”, 同時成人教給他們的世界也已碎成片片. 他們”一霎間孤孤零零得可怕”, 也不曉得戰爭會有什麼收場, 剩下的課題大概是在戰爭中如何自處求生吧.”

medium_all_quiet_western_front_7.jpg筆者對書中的一幕是尤其深刻的, 那是主人翁波默在一次前線偵察的經歷. 他因為迷路而被逼在一個大彈坑中躲過敵人的監察, 在那裡有一位敵軍也剛巧掉進去, 波默毫不猶豫地將他殺掉, 但敵人尚未斷氣, 而波默也突然軟弱起來, 再舉不起手來攻擊他.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 一個小兵, 一個差不多傷重斷氣的敵人共處於彈坑, 四周均是激烈的戰鬥…..在心靈的交戰中, 波默忍不住出手要救回這個他親手攻擊的敵人……”這是我第一個親手殺死的人, 近得看得見, 他的死是我幹的……可是他每一聲喘息, 都揭露了我的內心. 這個奄奄一息的人還有點時間, 他有把看不見的匕首在朝我戳: 時間, 和我的想法.” 最後敵人死了, 波默一個人在這個垂死的人面前獨自經歷痛苦非常的內心交戰. 最後他在屍體身上找到那敵軍妻子的照片, 並發誓一定會親筆寫信給她……
medium_all_quiet_western_front_10.2.jpg

“我年輕, 才二十歲, 然而我對人生, 除了絕望, 死亡, 恐懼, 和投射在悲傷深淵上渺渺茫茫的膚淺外, 一無所知. 我看到了各民族如何彼此攻擊, 在默默中, 無知地, 愚蠢地, 馴從地, 幼稚地殺戳對方……我們對生命的知識僅限於死亡, 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我們又會變成什麼?”

medium_all_quiet_western_front_2.jpg若只是一般的報告文學, 是不足以擠身世界名著之列的. 是故除了戰況外, 這部著作還仔細記下了一代小兵在作戰之餘如何生活, 如何求生. 就像他們如何對付他們的長官, 如何覓食, 偷抓肥鵝, 除蝨子, 打老鼠, 打牌, 打賭空戰那方會被擊落, 士兵上軍樂園及如何找尋法國姑娘等等, 這些真實而人性的片斷和戰況穿插, 令這部嚴肅文學增添不少生動的色彩, 幫助讀者更能身心投入故事裡頭, 體會各人的感情. 儘管採取中立描述的立場, 但”西線無戰事”還是揭露了戰爭的政治背景和階層因素, 其實敵對雙方的士兵均是一樣, 在故事中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親友愛人的感情, 大家原來沒有仇恨, 不是敵人……

medium_all_quiet_western_front_4.jpg就如主人翁說出: “打仗對有些人有益處”, “後面一定還有人靠戰爭發財”……對戰爭的批判, 便是再中立的小說也不能不說的.

嚴肅的主題固然引起人不斷的反思, 但最令筆者窩心的, 是一班小兵們那種令人感動深刻的兄弟情誼, 其實比起死亡的恐懼, 更令主人翁悲痛的, 莫過於看着自己一個又一個的兄弟在戰火下一個一個地陣亡……一直到小說末尾, 也就是世界大戰臨將終結, 他在軍醫院養傷時聽到最後一位同伴也傷重死亡. 雷馬克於這一刻的描述是看似冷卻, 實則在故尾結局時帶給讀者無比的震撼:
medium_all_quiet_western_front_8.3.jpg

“一九一八年十月, 他死了. 那一天很安定, 整個前線都平平靜靜. 軍團報告裡, 一句話就說完了: "西線無戰事"”

18:05 發表於 書海浮沉 | 永久網址 | 留言 (1)

留言

糟啦, 我約兩年前買了西線無戰事(1930)dvd, 從未看過...

發表人: Agnes | 2006年11月21日

Th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