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24日
HKIFF 7: 皇帝的新衣: 天人之戰
綜觀整個電影節, "天人之戰"算是筆者最失望的作品.

"天人之戰"便是其中一個好例子.

看得出導演是想說很多東西的, 主題也是選得很好的. 以法國一個偏僻農村小鎮的青年男女為軸心, 陪襯著一場現代戰爭 (簡介中說是中東戰事, 但筆者認為不可盡信, 沒有聲名是那一場戰爭也許是導演故意安排的). 說著的是一個青春成長的故事, 男主角只是一位青年農夫, 不知世事險惡; 女主角則在村中過著放蕩不拘的生活, 與男主角有一段微妙的感情關係.

絕不是使用這種手法便是沉悶, 但於此片劇情用上這種手法便無可避免令人覺得悶氣了.

以筆者對這種長鏡頭, 定鏡拍攝的認識, 這種技巧在電影世界中, 尤如武林世界中的一陽指一樣, 是一門看似"輕輕一指", 實則"內功深厚"; 看似沒有任何力量, 實則威力極大的技術. 一陽指能開山劈石, 定焦長鏡也能於重要場景中給予觀眾極大的空間思考及感受, 比起一般由導演導引的感覺, 這種由觀眾自身引起的感受來得更為震撼.

不是小朋友隨便一指便是一陽指, 那是需要將全身"內力"引發出來, 導引集中於一點而發功; 定焦長鏡頭的原理一樣, 在經過劇情推進後, 那散落 (或各自發展) 的情感在一個導演"留白"的場景中, 於觀眾腦海交融相織, 震撼由此而來. 而最特別的是, 不同的觀眾因著自身不同的經歷觀念, 在過程中會引發不同而獨立的感受.
同一鏡頭, A君看到與B君看到的, 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是故正如以上所說, 絕不是隨便一個定焦鏡頭便是高手之作. 舉"天人之戰"為例, 實在沒什麼理由男主角在鄉間的生活用上這麼多的定焦長鏡, 沒有任何舖排, 畫面中沒有任何符號, 這又叫觀眾怎樣憑空聯想呢?



導演若是想從畫面帶出訊息的, 那這便是失敗的表達, 觀眾不但感受不到, 甚至連發生什麼事也不太清楚. 便是反映真實的紀錄片也不是這樣拍的啊! 若導演原來是連訊息也沒有, 一切交給觀眾, 這部作品便應放在"前衞眼"而不是"作者風"了~

簡介是寫得很吸引的: "語言失效之後, 就只剩下肉體. 鏡頭巨細無遺逼視身體的無助. 用史詩的幅度, 由外至內講述一場非常戰爭的恐怖". 諷刺的是, "身體的無助"其實正正需要用盡各種語言去表達, 而當表達"失效之後", 才是真正"無助"的體現.

其實想批評的還有不少, 這樣好的題材選用這種拍法筆者是覺得很浪費的, 可以改變的地方實在多, 但筆者也不想在此詳述了.
此片奪得康城評審團大奬, 筆者所嗅到的, 反而是一陣陣"皇帝的新衣"的味道......便看看數十年後後世怎樣評價吧! 立此為文, 是走不掉的.
Th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