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24日
HKIFF 7: 皇帝的新衣: 天人之戰
綜觀整個電影節, "天人之戰"算是筆者最失望的作品.

"天人之戰"便是其中一個好例子.

看得出導演是想說很多東西的, 主題也是選得很好的. 以法國一個偏僻農村小鎮的青年男女為軸心, 陪襯著一場現代戰爭 (簡介中說是中東戰事, 但筆者認為不可盡信, 沒有聲名是那一場戰爭也許是導演故意安排的). 說著的是一個青春成長的故事, 男主角只是一位青年農夫, 不知世事險惡; 女主角則在村中過著放蕩不拘的生活, 與男主角有一段微妙的感情關係.

絕不是使用這種手法便是沉悶, 但於此片劇情用上這種手法便無可避免令人覺得悶氣了.

以筆者對這種長鏡頭, 定鏡拍攝的認識, 這種技巧在電影世界中, 尤如武林世界中的一陽指一樣, 是一門看似"輕輕一指", 實則"內功深厚"; 看似沒有任何力量, 實則威力極大的技術. 一陽指能開山劈石, 定焦長鏡也能於重要場景中給予觀眾極大的空間思考及感受, 比起一般由導演導引的感覺, 這種由觀眾自身引起的感受來得更為震撼.

不是小朋友隨便一指便是一陽指, 那是需要將全身"內力"引發出來, 導引集中於一點而發功; 定焦長鏡頭的原理一樣, 在經過劇情推進後, 那散落 (或各自發展) 的情感在一個導演"留白"的場景中, 於觀眾腦海交融相織, 震撼由此而來. 而最特別的是, 不同的觀眾因著自身不同的經歷觀念, 在過程中會引發不同而獨立的感受.
同一鏡頭, A君看到與B君看到的, 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是故正如以上所說, 絕不是隨便一個定焦鏡頭便是高手之作. 舉"天人之戰"為例, 實在沒什麼理由男主角在鄉間的生活用上這麼多的定焦長鏡, 沒有任何舖排, 畫面中沒有任何符號, 這又叫觀眾怎樣憑空聯想呢?



導演若是想從畫面帶出訊息的, 那這便是失敗的表達, 觀眾不但感受不到, 甚至連發生什麼事也不太清楚. 便是反映真實的紀錄片也不是這樣拍的啊! 若導演原來是連訊息也沒有, 一切交給觀眾, 這部作品便應放在"前衞眼"而不是"作者風"了~

簡介是寫得很吸引的: "語言失效之後, 就只剩下肉體. 鏡頭巨細無遺逼視身體的無助. 用史詩的幅度, 由外至內講述一場非常戰爭的恐怖". 諷刺的是, "身體的無助"其實正正需要用盡各種語言去表達, 而當表達"失效之後", 才是真正"無助"的體現.

其實想批評的還有不少, 這樣好的題材選用這種拍法筆者是覺得很浪費的, 可以改變的地方實在多, 但筆者也不想在此詳述了.
此片奪得康城評審團大奬, 筆者所嗅到的, 反而是一陣陣"皇帝的新衣"的味道......便看看數十年後後世怎樣評價吧! 立此為文, 是走不掉的.
2007年04月20日
HKIFF 6: 人情八寶粥: 婚宴背後
從湖南歸來, 休息了兩天, 重新續電影節的旅程, 於文化中心觀賞了一部北歐電影: "婚宴背後". 同樣是被劇情所吸引, 本來筆者也屬意"超完美地獄", 但因時間不合便放棄了.


電影講述男主角Jacob (Mads Mikkelsen飾)長年於印度參與扶貧工作, 為當地的孤兒義務提供教育. 他身體力行, 與當地兒童打成一遍. 儘管他熱心慈善, 唯理財不善, 其學校因缺乏經費而瀕臨倒閉. 幸好有一位丹麥富商願意出資贊助, 但唯一的條件便是Jacob需親身飛往丹麥與富商會面.

其實之所謂”不能揭示結局”, 不過是人物之間的關係弄清後, 究竟那富商秘密贊助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比那誇張了的"懸疑", 此片反而處處拍得人情味濃郁, 細膩情真. 不論內裡的父子, 母女, 夫婦, 情侶等等均有平均而仔細的刻劃, 沒有任何一邊的偏坦, 而每邊的刻劃也絕不膚淺簡單, 而且互相相輔相承.
(以下段落含劇情)

所以綜觀整套電影, 每一個角色, 每一段感情均是有其存在的目的, 有其代表的意思, 就算是枝節也絕不多餘. 每一段關係, 每一段感情, 無一不緊緊扣著電影劇情, 層層遞進了每一位角色的情感內涵, 再相互交織, 共同帶領觀眾前往結局的高潮.



人們很容易只記得丹麥富商家人與Jacob的關係而忽略了另一條在印度, 描述貧富的主題. 筆者也是要用心想過後才能寫下下面的一段的.




"婚宴背後"是一部集人們感情大全的電影, 是一碗人情味濃郁非常的八寶粥. 結構清晰嚴謹, 剪接配樂均屬佳品, 看過後不禁很想觀賞其幕後班底: 導演Susanne Bier及編劇Anders Thoms Jeusen的其他作品呢! (左上圖為導演Susanne Bier)
(P.S. 筆者很想買其海報, 只在文化中心看過一次, 不知現在還有沒有呢? 要不然又只可以在外國訂購lu~~~)

2007年04月13日
HKIFF 5: 人性反思的史詩: 黑色名冊
問世間, 又有誰能判定忠奸善惡?

明知第二天便需飛往湖南, 可是也顧不了這麼多, 雖然片長達兩個半小時, 看完後己是半夜十二點, 但筆者一點都不抱怨, 因為這部史詩巨製帶給筆者的反思, 是令一切均覺值得.


地點是1944年德軍佔領時期的荷蘭, 鏡頭一直跟隨著美麗的猶太女孩Rachel Stein的腳步, 從收藏身之所被毁, 到逃難時目睹至親被殺, 到加入地下游擊隊, 到遇上一位德國軍官Muntze, 到拯救行動失敗, 以至她被敵對雙方追殺等......擺脫了一貫二戰電影中猶太人永遠宿命地, 手無摶雞之力地殺害, 片中的漂亮女主角選擇與命運對抗, 運用自己的美貌孤身混入敵軍中, 化成一朵交際花, 不單為自己尋找活路, 也毫無懼色地與德軍對抗報復.

相信Carice晉身荷里活一線女星是指日可待了~

這也正正是筆者最想說, 也是筆者於此片子中最喜歡的一點: 人生複雜, 善惡難分; 善良中藏著邪惡, 黑暗中透著光明.

人不願看見複雜, 害怕複雜, 拒絕複雜, 所以將一切事物簡單化. 納粹等於邪惡, 地下軍於正義; 德國人等於屠夫, 盟軍等如英雄. 我們只著眼寫於歷史書上經過選擇的文字, 忘記了其實他們都是人, 與你和我一樣, 我們有時會抵受不了魔鬼的誘惑犯下罪行, 但有時也會一股熱血捍衛正義殺身成仁. 不論你同不同意, 人便是人.

筆者於此片中最喜歡的一幕, 就是女主角知道Muntze被行刑之後, 突然崩潰痛哭大叫: "什麼時候才會完結啊!!!"

但是與Muntze便不同了, 雙方由敵對, 一心置對方於死地的關係, 到慢慢相處, 兩人交心相愛, 最後變為患難與共的鴛鴦, 那是兩心交纏的相愛啊! 失去他才是真正入心入骨的至痛, 想不到真正的災難, 是在戰後由自己的同袍帶給她的.

是保羅韋浩雲高章之作, 亂世中冷眼穿人性, 什麼口號上的"正義", 什麼表面上的"邪惡", 通通是自欺欺人, 解釋自己是正確的手段. 能按良心辦事, 真心相待自己的愛人, 己是我們所能做的最好, 足夠站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後的審判了.

但看見Rachel的結局, 總算令人感到安慰.
物換星移, 唯人性不變. 戰爭衝突邪惡罪行自古恒有, 和平友愛良知正義同樣千古不滅, 光明黑暗隨人心而存, 唯有透過上帝賜與人類的良知去看世界, 才有機會看清真相, 才有機會明白自己存在的目的及意義.
保羅韋浩雲, 又一次讓筆者驚喜不已!
2007年04月07日
HKIFF 4: 平凡中的震撼: 獵男閉路
抱歉遲了個多星期才上戴文章, 這是因為筆者繼安徽黃山之旅後, 再踏上中國旅遊之路. 今次的目的地是湖南張家界, 另一處中國著名的世界自然遺產. 筆者將會在這一系列電影節的文章後, 補登最後兩篇的黃山遊記, 之後便立即刊登"湘旅: 張家界" (倒真的是欠債累累呢......= =")

上月廿八日, 筆者於大會堂刻院觀賞了一部英國電影: 獵男閉路 (Red Road), 一部別出體材的作品. 故事環繞著一位女保安員的經歷, 於政府城市監察器中心工作的她, 每天均監察著數百部閉路電視. 她的生活一直都空虛孤獨, 直至有一天, 她從一處監察器中看到一位男子, 他可是她日夜放在心上的仇人啊~

從此之後, 她平靜的生活便這樣打亂了.


筆者相信, 在場的觀眾在電影後半部是看得很專心緊張的, 導演成功地帶領觀眾隨著女主角的腳步走進各個角色的內心世界, 最後解開整件事件的謎團. 就筆者而言, 其結局是帶給筆者不少震撼的.
(以下段落有少量劇情)


還有在戲中女主角對男主角的著迷跟踪, 對他若即若離的神情演得實在是入木三分, 是筆者在此片中最為激賞的一部份! 配合劇情完美地帶領觀眾墜入五里霧中, 最後才恍然大悟, 令觀眾深感震撼. 無可否認, 女主角的演出是本片的靈魂之處.

也不知這是優點還是缺點, 本片繼承了英國電影注重故事細節的特色, 在影片前半段將故事內的各項細節慢慢交代組織, 佈局完成後觀眾突

總體來說, 獵男閉路是一部細心創作, 導演有話想說的電影, 剛巧站在藝術片及商業片的中間位, 相信對電影抱有一定興趣的觀眾, 是能有所得著地步出戲院的.

本片榮獲2006年康城影展評審團特別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