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24日
HKIFF 7: 皇帝的新衣: 天人之戰
綜觀整個電影節, "天人之戰"算是筆者最失望的作品.
在今屆電影節中, 筆者在觀賞時真正覺得沉悶的, 有兩部電影, 一部便是己介絕過的"蟲師", 其次便要數這部"天人之戰"了. 當然, 一部電影沉悶與否是很主觀的, 與其藝術成就及觀賞價值並不一定掛鈎. 但不論怎樣說, 一部電影的沉悶感或多或少均與其拍攝手法, 剪接等技巧有所關係. 也就是說, 一個沉悶的劇情, 總是可以透過拍攝技巧去改善的. (但筆者當然不敢斷言"沉悶"是不必要的.)
"天人之戰"便是其中一個好例子.
看得出導演是想說很多東西的, 主題也是選得很好的. 以法國一個偏僻農村小鎮的青年男女為軸心, 陪襯著一場現代戰爭 (簡介中說是中東戰事, 但筆者認為不可盡信, 沒有聲名是那一場戰爭也許是導演故意安排的). 說著的是一個青春成長的故事, 男主角只是一位青年農夫, 不知世事險惡; 女主角則在村中過著放蕩不拘的生活, 與男主角有一段微妙的感情關係.
其實便是影片的開頭. 其拍攝手法已令人感到摸不著頭腦. 那部份主要是描述男主角在鄉間的生活, 但導演卻選採了長鏡頭, 定位拍攝, 整個畫面活動極少, 只看見男主角慢慢從屋中走出來, 接著又看著他走去......其實不止這部份, 便是整部影片也是基於以上的拍攝手法製作的.
絕不是使用這種手法便是沉悶, 但於此片劇情用上這種手法便無可避免令人覺得悶氣了.
筆者不理會導演這種拍攝手法是基於那位電影大師的什麼什麼主義, 還是自己自創的. 可以肯定的是, 在這部片子用上這種手法, 那是用錯地方.
以筆者對這種長鏡頭, 定鏡拍攝的認識, 這種技巧在電影世界中, 尤如武林世界中的一陽指一樣, 是一門看似"輕輕一指", 實則"內功深厚"; 看似沒有任何力量, 實則威力極大的技術. 一陽指能開山劈石, 定焦長鏡也能於重要場景中給予觀眾極大的空間思考及感受, 比起一般由導演導引的感覺, 這種由觀眾自身引起的感受來得更為震撼.
這些博大精深的"招式", 極其考驗用者的功力, 本身功力不足但胡亂使用, 別人是可以輕易一眼看穿的, 落得"畫虎不成反類犬"的下場.
不是小朋友隨便一指便是一陽指, 那是需要將全身"內力"引發出來, 導引集中於一點而發功; 定焦長鏡頭的原理一樣, 在經過劇情推進後, 那散落 (或各自發展) 的情感在一個導演"留白"的場景中, 於觀眾腦海交融相織, 震撼由此而來. 而最特別的是, 不同的觀眾因著自身不同的經歷觀念, 在過程中會引發不同而獨立的感受.
同一鏡頭, A君看到與B君看到的, 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是故正如以上所說, 絕不是隨便一個定焦鏡頭便是高手之作. 舉"天人之戰"為例, 實在沒什麼理由男主角在鄉間的生活用上這麼多的定焦長鏡, 沒有任何舖排, 畫面中沒有任何符號, 這又叫觀眾怎樣憑空聯想呢?
其實這部影片前部的描寫, 很應該利用剪接作重點式的跳躍拍攝, 此舉不但能更全面的刻劃其平靜的生活, 令觀眾對各主角們的天真不成熟有更立體的認識, 同時彌補了對白缺少所導致的缺陷 (即沉悶感, 筆者明白這是導演故意在沒有言語的情況下, 表達主角們的無助, 但藝術性的"留白"與真正缺陷性的"空白", 兩者是有分別的, 明顯這次導演的安排屬於後者)
反而真正應該使用定焦長鏡的, 是影片中段描畫戰爭時, 焦點落在男主角的時候. 一個從農村而來, 整個世界只有女主角及家裡田地牛羊的青年, 穿著制服, 打一場不知名的戰爭, 看見數不盡亳無人性, 殘忍冷血的畫面. 只要鏡頭定焦影著他木然的眼睛, 他木然的表情, 他木然的肢體, 一切便盡有不言中了.
女主角在鄉間過著荒誕淫慾的生活, 直至那精神病爆發出來才洗滌了自身的靈魂, 就如男主角在戰場經歷過生死邊緣返家一樣, 兩個人都長大了, 都成熟了. 但女主角的心理轉變刻劃得模糊不清, 若導演認為這是反映少女真實的一面, 那筆者還是那一句: 藝術性的"留白"與真正缺陷性的"空白", 兩者是有分別的.
導演若是想從畫面帶出訊息的, 那這便是失敗的表達, 觀眾不但感受不到, 甚至連發生什麼事也不太清楚. 便是反映真實的紀錄片也不是這樣拍的啊! 若導演原來是連訊息也沒有, 一切交給觀眾, 這部作品便應放在"前衞眼"而不是"作者風"了~
簡介是寫得很吸引的: "語言失效之後, 就只剩下肉體. 鏡頭巨細無遺逼視身體的無助. 用史詩的幅度, 由外至內講述一場非常戰爭的恐怖". 諷刺的是, "身體的無助"其實正正需要用盡各種語言去表達, 而當表達"失效之後", 才是真正"無助"的體現.
一下子便切入"語言失效", 一下子便"逼視肉體", 那不過是不明不白, 只存在於導演想像中的荒謬世界. 而此後什麼"由外至內的非常戰爭", 更是無從談起了.
其實想批評的還有不少, 這樣好的題材選用這種拍法筆者是覺得很浪費的, 可以改變的地方實在多, 但筆者也不想在此詳述了.
此片奪得康城評審團大奬, 筆者所嗅到的, 反而是一陣陣"皇帝的新衣"的味道......便看看數十年後後世怎樣評價吧! 立此為文, 是走不掉的.
2007年04月20日
HKIFF 6: 人情八寶粥: 婚宴背後
從湖南歸來, 休息了兩天, 重新續電影節的旅程, 於文化中心觀賞了一部北歐電影: "婚宴背後". 同樣是被劇情所吸引, 本來筆者也屬意"超完美地獄", 但因時間不合便放棄了.
在這裡真的不能不說一說電影節那本簡介的介紹, 經過今次電影節的洗禮, 體會到那些簡介與該電影的劇情是可以有很大的出入, 電影本身的重點經常寫錯, 令人很容易帶著錯誤的期望進場. 就好像這部"婚禮背後", 其簡介寫得故作神秘, 不能揭開結局云云......令人以為這是一部描寫用腦鬥智的電影, 誰不知原來是一部描寫貧富, 刻劃感情的細膩電影! 真係估你唔到, 反而那結局(或劇情)倒沒什麼特別的.
這次算是幸運吧~ 因為這部電影比簡介帶給筆者的想像還要好看.
電影講述男主角Jacob (Mads Mikkelsen飾)長年於印度參與扶貧工作, 為當地的孤兒義務提供教育. 他身體力行, 與當地兒童打成一遍. 儘管他熱心慈善, 唯理財不善, 其學校因缺乏經費而瀕臨倒閉. 幸好有一位丹麥富商願意出資贊助, 但唯一的條件便是Jacob需親身飛往丹麥與富商會面.
Jacob便是萬般不願意, 為了當地兒童, 最後還是飛回母國. 富商是一位豪爽的人, 邀請Jacob參與其女兒的婚禮, 而Jacob亦於婚宴中發現原來富商的妻子是自己的前妻......各位可以想像之後的劇情嗎?
其實之所謂”不能揭示結局”, 不過是人物之間的關係弄清後, 究竟那富商秘密贊助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比那誇張了的"懸疑", 此片反而處處拍得人情味濃郁, 細膩情真. 不論內裡的父子, 母女, 夫婦, 情侶等等均有平均而仔細的刻劃, 沒有任何一邊的偏坦, 而每邊的刻劃也絕不膚淺簡單, 而且互相相輔相承.
(以下段落含劇情)
就好像片中富商女兒新婚不久便發現丈夫外遇, 傷心欲絕下找回Jacob及母親依靠, 儘管女兒的感情線於戲中實屬支節, 但卻又巧妙地襯托出她與父母親 (尤其是親生父親) 之間的感情.
所以綜觀整套電影, 每一個角色, 每一段感情均是有其存在的目的, 有其代表的意思, 就算是枝節也絕不多餘. 每一段關係, 每一段感情, 無一不緊緊扣著電影劇情, 層層遞進了每一位角色的情感內涵, 再相互交織, 共同帶領觀眾前往結局的高潮.
如男主角Jacob由影片開始時, 是一位簡單的, 熱心公益的, 身在異鄉的外國人, 再推進往影片中段回祖國後, 與前妻藕斷絲連的感情, 期後再推進往與從未見過, 突然相認的親生女兒的父女情......這些刻劃不但令角色更立體化, 同時亦令劇情戲味十足. 猶如烹調了一碟惹味小菜, 每種味道都剛剛好, 沒有多也沒有少, 看似簡單其實是高手之作, 看得出背後的編劇 (其中一位是導演兼任) 是"酒店大廚"的級數了.
有一點不能不提的是, 這部影片其實是有兩個主題的, 分別是以印度為核心的貧苦對比以及以丹麥為核心的富商家庭感情關係. 筆者覺得將這些放在只有兩個小時的電影中, 是有點太多的. 儘管幕後班底是高手雲集, 劇情並沒有因此混亂鬆散, 但對於一般只觀賞一次的觀眾而言, 實在很難一下子完全感受到兩個深入的主題的.
人們很容易只記得丹麥富商家人與Jacob的關係而忽略了另一條在印度, 描述貧富的主題. 筆者也是要用心想過後才能寫下下面的一段的.
描述貧富也是此片其中一個主題, 也就是不論在什麼環境, 人的感情最終還是一樣的. 在印度, Jacob與其中一位孤兒情同父子, 他離開時萬般不捨. 而Jacob在別國期間, 對那孩子的生日也是念念不忘; 在丹麥, 那富商與其孖生兒子及繼女的父子, 父女情也亳不輸蝕, 那一幕他說事給那孖生兄弟聽, 及繼女對著他哭訴的一幕也是很感人的.
雖然貧富始終有別, 就像Jacob由什麼都缺乏的印度貧民區, 剛剛飛抵丹麥, 住進安排好的酒店時, 那些先進, 舒適, 齊全的傢俱與他之前的生活可謂是極大的對比. Jacob有點不適應, 不禁在房中四處走走, 輕輕觸摸那些幾乎未見過的傢俱, 其若有所思的神情......這一幕便清楚表達出貧富懸殊的現實. 但來到影片後部, 角色關係交織昇華, 人情味開始蓋過了富商那奢華的生活, 從觀眾的角度來看, 不論印度丹麥, 雙方的父子情是沒有分別, 是同樣的感人真摰.
Mads Mikkelsen飾演的男主角很出色, 儘管他表情不多, 但眼神, 身體語言卻交足戲, 最令人難忘的是, 他好像就是看不到臉也能演戲的. 有兩幕, 分別是於印度那孤兒學校及丹麥那婚宴中, 他均是背對著鏡頭, 但觀眾卻清楚感受到他於前者的猶疑爭扎及於後者的憤慨怒氣.
這位於"鐵金剛智破皇家賭場"中的奸角, 觀眾是不會忘記的了.
"婚宴背後"是一部集人們感情大全的電影, 是一碗人情味濃郁非常的八寶粥. 結構清晰嚴謹, 剪接配樂均屬佳品, 看過後不禁很想觀賞其幕後班底: 導演Susanne Bier及編劇Anders Thoms Jeusen的其他作品呢! (左上圖為導演Susanne Bier)
(P.S. 筆者很想買其海報, 只在文化中心看過一次, 不知現在還有沒有呢? 要不然又只可以在外國訂購lu~~~)
2007年04月13日
HKIFF 5: 人性反思的史詩: 黑色名冊
問世間, 又有誰能判定忠奸善惡?
這也正正是電影”黑色名冊”所需探討的主題. 導演保羅韋浩雲磨刀六年之作, 改篇自二戰時一位猶太交際花的真人真事, 一看便知來頭不少, 沒有多加考慮便訂了票. 上月三十一日晚於UA時代廣場觀賞.
明知第二天便需飛往湖南, 可是也顧不了這麼多, 雖然片長達兩個半小時, 看完後己是半夜十二點, 但筆者一點都不抱怨, 因為這部史詩巨製帶給筆者的反思, 是令一切均覺值得.
在荷里活電影中, 二次大戰可以說是其中一門大熱的題材, 內裡眾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令一眾導演愛不釋手, 觀眾們亦甚為受落. 這類電影往往黑白分明, 英雄及大奸角是必須存在的. 可是今次韋浩雲最突出, 或者可以說最成功的地方, 便是在”黑色名冊”中, 幾乎每一個角色都有稱頌正直, 卑劣醜惡的一面. 在人浮於事的大時代中, 交織出一個入世, 有血有淚的人性故事.
地點是1944年德軍佔領時期的荷蘭, 鏡頭一直跟隨著美麗的猶太女孩Rachel Stein的腳步, 從收藏身之所被毁, 到逃難時目睹至親被殺, 到加入地下游擊隊, 到遇上一位德國軍官Muntze, 到拯救行動失敗, 以至她被敵對雙方追殺等......擺脫了一貫二戰電影中猶太人永遠宿命地, 手無摶雞之力地殺害, 片中的漂亮女主角選擇與命運對抗, 運用自己的美貌孤身混入敵軍中, 化成一朵交際花, 不單為自己尋找活路, 也毫無懼色地與德軍對抗報復.
與上一部"獵男閉路"一樣, 這部片子無疑又是女主角獨當一面的作品. 女主角Carice van Houten 於片中光茫四射, 不單漂亮清秀, 氣質逼人, 那發自一眉一笑的演技令人看得極為投入, 將女主角坎坷的經歷活現於大銀幕. 實在是美麗不可芳物! 於戲中不少的情慾鏡頭將她拍得美極了! 相信在場的男士們也看得心神俱醉, 有幾幕筆者也看得傻了眼呢~ (坦白說片中情慾鏡頭不少, 不愧是"本能"大導演韋浩雲~)
相信Carice晉身荷里活一線女星是指日可待了~
男角們多是綠葉角色, 分配頗為平均, 較為突出的是飾演德國軍官的Sebastian Koeh, 也就是於"竊聽者"中飾演男作家的演員, 同樣演活了一位富同情心, 抱現實主義, 對女主角情深一往的男人, 是令人感到好感的角色. 就筆者所見, 戲中較為率真的, 也真只有這兩位男女主角而已, 其餘的, 均善惡不明的灰色人物, 而其中幾個猶太人更是國賊, 以出賣同胞生命換取一己私利.
這也正正是筆者最想說, 也是筆者於此片子中最喜歡的一點: 人生複雜, 善惡難分; 善良中藏著邪惡, 黑暗中透著光明.
人不願看見複雜, 害怕複雜, 拒絕複雜, 所以將一切事物簡單化. 納粹等於邪惡, 地下軍於正義; 德國人等於屠夫, 盟軍等如英雄. 我們只著眼寫於歷史書上經過選擇的文字, 忘記了其實他們都是人, 與你和我一樣, 我們有時會抵受不了魔鬼的誘惑犯下罪行, 但有時也會一股熱血捍衛正義殺身成仁. 不論你同不同意, 人便是人.
導演透過女主角雪亮的眼晴去看清這個世界, 就如比起納粹德軍的大奸大惡, 來自身邊朋友同袍的出賣更是可恨. 在群眾面前是抗戰英雄, 怎料背後"陰質"事做盡, 翻轉豬肚盡是骯髒之事; 反而惡名昭彰的德軍情報頭子, 竟然是一位熱愛集郵的斯文書生, 甘願為女主角以身犯險, 正直有良心, 最後被那所謂的"盟軍"胡亂判死, 令人不勝唏噓.
筆者於此片中最喜歡的一幕, 就是女主角知道Muntze被行刑之後, 突然崩潰痛哭大叫: "什麼時候才會完結啊!!!"
Rachel親眼看見自己的親人被殺, 但幾乎是冷靜地接受現實, 是痛心, 可是始終於戰爭中天各一方, 大家各自藏匿, 相處時間不多, 是故親人離世還未至於是切膚之痛.
但是與Muntze便不同了, 雙方由敵對, 一心置對方於死地的關係, 到慢慢相處, 兩人交心相愛, 最後變為患難與共的鴛鴦, 那是兩心交纏的相愛啊! 失去他才是真正入心入骨的至痛, 想不到真正的災難, 是在戰後由自己的同袍帶給她的.
是保羅韋浩雲高章之作, 亂世中冷眼穿人性, 什麼口號上的"正義", 什麼表面上的"邪惡", 通通是自欺欺人, 解釋自己是正確的手段. 能按良心辦事, 真心相待自己的愛人, 己是我們所能做的最好, 足夠站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後的審判了.
全片以史詩格局拍攝, 氣勢恢宏, 兩個多小時的時間絕無冷場. 雖然是一部商業電影, 但片中主題實在值得讓人一再反思. 就如片中的主色調一樣, 看完此片是讓人有點灰暗暗, 有點沉重的.
但看見Rachel的結局, 總算令人感到安慰.
物換星移, 唯人性不變. 戰爭衝突邪惡罪行自古恒有, 和平友愛良知正義同樣千古不滅, 光明黑暗隨人心而存, 唯有透過上帝賜與人類的良知去看世界, 才有機會看清真相, 才有機會明白自己存在的目的及意義.
保羅韋浩雲, 又一次讓筆者驚喜不已!
2007年04月07日
HKIFF 4: 平凡中的震撼: 獵男閉路
抱歉遲了個多星期才上戴文章, 這是因為筆者繼安徽黃山之旅後, 再踏上中國旅遊之路. 今次的目的地是湖南張家界, 另一處中國著名的世界自然遺產. 筆者將會在這一系列電影節的文章後, 補登最後兩篇的黃山遊記, 之後便立即刊登"湘旅: 張家界" (倒真的是欠債累累呢......= =")
如閣下正在看著這篇文章的話, 那表示筆者還有幸留著性命回來. 此文是於飛機上寫的, 看著窗外白雲寫作感覺很特別, 在往湖南省會長沙的個多小時航程中, 在這晴空陪伴下, 筆者是在極佳的心情下下筆的.
上月廿八日, 筆者於大會堂刻院觀賞了一部英國電影: 獵男閉路 (Red Road), 一部別出體材的作品. 故事環繞著一位女保安員的經歷, 於政府城市監察器中心工作的她, 每天均監察著數百部閉路電視. 她的生活一直都空虛孤獨, 直至有一天, 她從一處監察器中看到一位男子, 他可是她日夜放在心上的仇人啊~
從此之後, 她平靜的生活便這樣打亂了.
故事其實很簡單, 說穿了就是叫人們不要給外表所暪騙, 要放開仇恨, 放開過去, 也就是放開自己, 以寬恕之心活著才是真正的過活. 主旨雖然簡單, 但其表達的方式卻相當高手, 那無處不在的閉路電視己看得令人目不睱及, 女主角突然發現男主角的出現, 及其後廢寂忘餐的追踪, 直到她親身介入對方的生活......
這一切的佈局均令人越看越好奇其背後的故事是什麼, 以至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等等......
筆者相信, 在場的觀眾在電影後半部是看得很專心緊張的, 導演成功地帶領觀眾隨著女主角的腳步走進各個角色的內心世界, 最後解開整件事件的謎團. 就筆者而言, 其結局是帶給筆者不少震撼的.
(以下段落有少量劇情)
但相比導演(Andrea Arnold, 兼為編劇)的巧妙安排, 女主角(Kate Dickie飾)的演出更為突出悅目, 絕對是揮灑自如之作. 最特別的, 便是隨著故事的內幕揭開, 觀眾才突然明白女主角在電影前半段中許多神情, 許多小動作的背後原因. 就好像她每晚滿臉慈愛地抱著兩個罐子睡覺, 開始時看得令人摸不著頭腦.
但最後當知道那兩個罐子裝載的, 是她丈夫及孩子的骨灰時, 她與她丈夫家人的矛盾, 與男主角之間的恩怨便完美地串成一線. 再加上她在戲中那神秘謎樣的表情, 令觀眾即時有一種悲從中來的感覺湧上來.
還有在戲中女主角對男主角的著迷跟踪, 對他若即若離的神情演得實在是入木三分, 是筆者在此片中最為激賞的一部份! 配合劇情完美地帶領觀眾墜入五里霧中, 最後才恍然大悟, 令觀眾深感震撼. 無可否認, 女主角的演出是本片的靈魂之處.
也不知這是優點還是缺點, 本片繼承了英國電影注重故事細節的特色, 在影片前半段將故事內的各項細節慢慢交代組織, 佈局完成後觀眾突
然對劇情恩由豁然開朗, 再緊接被帶領往結局高潮. 安排超卓但所犠牲的, 便是其前半段的緩慢沉悶感, 需要觀眾集中精神, 用心記憶其細節才行. 若抱著看一部娛樂電影的觀眾很可能會大失所望了.
總體來說, 獵男閉路是一部細心創作, 導演有話想說的電影, 剛巧站在藝術片及商業片的中間位, 相信對電影抱有一定興趣的觀眾, 是能有所得著地步出戲院的.
本片榮獲2006年康城影展評審團特別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