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5月31日
肺結核的"紅暈美學"
法國詩人波特萊爾在題為"社會上最有意思的東西: 一個女人的面容"的文章中寫過, "美"就是"能夠同時滿足感官並引起愁思的迷濛夢境; 它暗示著憂鬱, 疲倦, 甚至厭膩之感; 或暗示著相反的感覺: 一種熱枕, 一種生活的願望, 與失意或絕望所產生的沉悶心情中的怨恨相混合." 在十九世紀的西方世界, 浪漫主義正處巔峰時期, 它們認為死亡與疾病是無法迴避的命運之劫. 與拙作"一體至衡: 地海傳說"中的其中一個主旨相近, 它們也認為: 只有死亡, 才突顯了生命的美麗. 所以疾病與死亡在浪漫主義文學中, 是"美"其中一個重要的表達. (小圖為詩人波特萊爾)

這種思想導致了一個疾病史上最有趣的現象: 在十九世紀, 結核病成了美學的最高象徵.


除此之外, 還有一種因素令肺結核成為革命時期的美學代表, 那便是它的病徵.


肺結核患者臉上浮現的紅暈, 煥發出死亡逼近時最後的激情. 這便是藝術史上獨特而"病態", 著名十九世紀的"紅暈美學".


除了文學, "紅暈美學"涵蓋了整個革命文化, 當中的浪漫派畫法當然也包括其中. 在温斯德所繪的"生命的盡頭"中, 主角是一位患有肺結核的婦人, 她玫瑰紅色的臉頰, 咳在白手帕上的紅血, 更成為了浪漫主義的謳歌經典呢!

世事無奇不有, 便是致命的疾病也可以有如此淒美動人的歷史, 甚至影響了整個十九世紀的革命文化. 也許, 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契機, 讓我們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觀看一些我們視之為邪惡可怕的物事, 讓我們更明白歷史, 更了解真相.
(註: 文章參考自"流行病史話"一書)
2006年05月25日
從傳染病談蘇東坡

說完一個西洋疾病, 現在不妨把地球儀轉一轉, 我們來看看一些東方中國的有趣疾病資料.


結果他沒有因為自己不受朝廷歡迎而推卸責任, 反而上書急報朝廷暫緩兩浙供米的時間, 同時請求錢米賑濟災民. 他甚至上神宗上奏揭露一些救災不力的官員. 最後兩淅米價止跌, 社會秩序漸回穩定, 生產開始恢復.



至於當年所爆發的是何種疫症己無所稽考了, 一般相信是在旱災饑荒後, 因餓死者屍體眾多, 加上夏天杭州潮濕炎熱而縣城衞生設施落後, 結果便造成大瘟疫. 但很幸運有蘇東坡這種"愛民官"在, 他臨危不亂, 審時度勢, 不拘泥於傳統, 實施革命性的抗災措施. 結果在一千年後的今天, 他的事蹟依然為當地人所紀念.

2006年05月21日
幸福的絕症: 丘比特之病

"丘比特之病"便是一例.

筆者剛從台灣訂購了一本關於流行病與歷史的書, 內有簡述各式各樣東西方的疾病如何影響歷史, 突然看見"丘比特之病", 大感興趣, 讀畢後便執筆為文.
丘比特之病其實是一個絕症, 無藥可醫, 陪隨一生; 而病徵則只有一個: 病者一生都會處於戀愛之中. 更令人驚訝的是, 此病的病源: 引致此"浪漫之病"的病毒, 竟然是令人聞風喪膽的梅毒病毒.

先說一說背景吧! 梅毒是由蒼白螺旋體(Treponemapallidum)引起的一種慢性疾病, 便如感冒一般令你發燒喉嚨痛流鼻水一樣, 梅毒則一般引致性器官發炎潰爛. 但間中也會有例外的. 例如感冒菌入腦, 便容易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梅毒也一樣, 要是病毒不幸入腦, 便會引致不同的病變, 那一種病變則要視乎被入侵的是腦那一部份, 而其中一種便是"丘比特之病".


病毒會破壞了該部份的組織, 令"催情激素"失去控制不停分秘. 也就是說, "丘比特之病"病發時, 該病人會處於強烈"愛"的感覺之中. 更有趣的是, 在該組織細胞被病毒破壞後, 並不能重生"復修". 換言之, 這是一個絕症, 病人在餘生均會處於戀愛之中.


這個"丘比特之病", 能將一個早就接受現實, 生活充滿無奈的成年人, 帶返少年時的青春初戀世界, 比一個家財萬貫的商賈, 隻手遮天的官吏等等都要幸福得多. 在筆者眼中, 這的確是一個令人羨慕的絕症啊~

(順帶一提, 現在的同事或早年的同學往往誤會了筆者是文科或商科畢業, 但其實筆者是應用生物系出身的...^_^"...在之後筆者將會寫幾篇有趣疾病的小文章讓大家輕鬆一下的.)
2006年05月14日
一體至衡: 地海傳說
惟黑暗, 成光明;
惟死亡, 得再生;
鷹揚虛空, 燦兮明兮.
"伊亞創世歌"

單看以上的詩歌, 便可略知"地海傳說"主題的一二了. 先說一說故事背景. 地海世界是一個由海島以及海洋組成的世界, 魔法是整個世界運行的動力, 正因如此, 能運用魔法的法師握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卻同時必須謹慎維護整佪世界的均衡.
頭三部曲"地海巫師", "地海古墓"以及"地海彼岸", 是敍述一位少年巫師: 格得長大成人至大法師的三段冒險故事, 藉由奇幻世界的特殊背景, 深刻呈現了青少年成長的心路歷程. 而"地海古墓"更是罕有地以女性作為第一女主角, 仔細剖析了一個少女的思想改變.

便是首部曲一開始, 老法師對少年格得說的一番話已值得深思:
"格得, 你仔細聽好, 你是不是從來沒想過, 為什麼危險必然環繞力量, 正如黑影必然環繞光亮? 魔法不是我們為了好玩或讓人稱讚而玩的遊戲. 想想看: 我們法術裡說的每個字, 做的每項行動, 若不是向善, 就是向惡. 所以在張口或行動之前, 一定要知道事後的代價!"

年少氣盛, 往往以為一句簡單的道理, 什麼"一體至衡", 什麼"黑暗代價", 自己腦筋轉得快, 只消看一眼便全然明白, 有什麼困難? "世間萬物當然是相互平衡發展, 不用什麼解說嘛~" 這是多麼幼稚的想法啊! 越深奧的道理, 往往看上去是越顯淺的. 就像當首部曲第二次提及物化平衡, 層次已全然不同:

好像還是很容易明白似的, 真的嗎? 那麼請看看以下一句更深入, 但與以上相同的道理:
"但事實是, 一個人真正的力量若增強, 知識若拓寬, 他得以依循的路途反而變窄. 到最後他什麼也不挑揀, 只能全心從事必須做的事......"
這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生體會了.
大至整個宇宙, 整個系統, 整個人生; 小至一個人, 一件小事, 一種觀念; 一切均掌握在上帝手中. 但衪矇上雙眼, 塞着耳朵, 手裡握着的, 只有一個平衡的天平.

另外如同上一篇所說, "地海傳說"另一出色之處是對男女的成長心理轉折,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描繪出來. 頭三部曲中的格得是一位充滿天份, 力量的少年人; 但少年傲氣, 最終犯下無可彌補的錯誤. 驕傲釋放了心中的黑影, 而它一旦被自己釋放出來, 自身力量越大, 那黑影也越強大, 並且一生追趕着自己的心靈. 儘管他用盡勇氣力量智慧去克服自己的黑暗, 但最後還是留下了陪隨一生的"傷痕". 格得結果在"傷痕"中長大成人, 成為中土世界最偉大的一位大法師.

這樣深入內心描寫, 觸動人心的女性角度小說, 筆者還真的是頭一次看到! 不只如此, 在整個地海系列中, 作者會更深入地對女性心理作出令人印象難忘的刻劃, 由一個女孩成長至女人, 對人生, 愛情, 生命的觀念轉折均鉅細無遺地寫下.

說完平衡世界, 女性角度的核心思想, 最後要說的, 是作者在尾三部曲展現了對生死, 對愛情, 並對人類前途的描述. 是繼頭三部曲完成後, 蘊釀了二十五年的入世大作. 也是筆者覺得最難落筆的部份.

筆者當然不會斷章取義地認為醫學是一切的罪魁禍首, 並呼籲各位放棄科技, 只是筆者認為我們人類科技一日千里, 是否應該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正在做什麼? 為什麼這樣做? 而做了之後的後果又會如何呢? 就舉醫學為例, 究竟它應該以為人延長壽命為目的? 還是為病人減輕痛苦為主呢? 要是沒有死亡的存在, 生命又有什麼意義呢?

"死後, 我可以吐回讓我存活的氣息, 可以將未做的一切還諸世界, 所有我可能成為與不能成為的一切, 所有我未做的選擇, 失去, 耗用及浪費的一切, 可以全部還諸全世界, 送給當未活過的生命. 那將是我對世界的回報, 感謝它賜予我活過的生命, 愛過的摯愛, 與吸過的氣息."

"一體至衡"四字一直貫穿了整個地海六部曲的核心, 是西方對中國老子道家思想一次淋漓盡致的演譯, 出自一位美國女作家手中, 其深度筆觸令筆者讚嘆不已! 同時不禁莞爾, 這種獨特完整的思想源自中國, 五千年來卻沒有什麼人藉此寫下一兩本文學小說.

另外筆者一直忽略不提的, 是整個系列中一個極重要的角色: 龍族.
這可是全系列最精彩的一環, 筆者還是賣個關子, 讓有興趣的讀者自己慢慢發掘吧!
"很久以前, 人與龍是同一族, 說同一種語言, 但因追求不同事物, 雙方同意分開. 人往東, 龍往西; 人放棄創生語, 換來雙手技術, 手藝, 擁有雙手所能創造的事物; 龍則放棄一切, 保留太古語以及翅膀. 龍選擇自由, 乘馭他風; 人選擇重擔, 擁有技藝."
"人害怕死亡, 龍則不然......"

再次推薦即將上映的日本宮崎吾朗導演動畫: 格得戰記.
電影預告片(中文字幕): 按此觀賞預告片
電影預告片: 按此下戴預告片 (所用上戴網站為Megaupload.com, 開啓連結後左上方會有一分鐘的倒數. 倒數完結時, 廣告會彈出, 但不用理會廣告, 把它關掉, 那便會見到download的link, 按該連結下戴便可.)
(註: 奇幻旅程已告一段落, 筆者現正攻讀俄國文豪杜思妥也夫斯基的代表作"罪與罰", 長路漫漫, 相信要五月尾六月初才能刊登其書評, 期間筆者會輕鬆一點, 寫回一得趣味短文章給各位觀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