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5月07日
一個跨越觀念, 劃分時代的女作家: Ursula K. Le Guin

是筆者看輕了"地海傳說"的威力了. 本以為寫了三十三篇文章"今年七月, 久候了......地海傳說"後, 再花數天便能讀畢"地海六部曲". 誰不知那五部曲以及六部曲的哲理寓意甚深, 筆者也真的要再花上個多兩星期才能完整體會, 直到今天才下筆短評. 各位書友, 筆者對之前的大言不慚感到抱歉, 望各位見諒見諒.
如同筆者先前的書評所說, 一部著作由作者一字一句地寫下來, 是一段段寄寓了作者心血結晶的文字. 那些博大精深的大作, 更是推進人類文明前進的基石, 筆者二十出頭, 初出茅蘆, 乳臭未乾, 不過是有幸拜讀, 實在沒資格去"評三評四". 在此執筆, 不過是一抒已見, 介紹介紹給各位書友罷了.



娥蘇拉小姐生於一個書香世家, 三位兄長均成學者, 她則攻讀法國以及意大利文學, 取得文學碩士, 在大學任教, 最後成為了一位大眾文學作家. 但與別的小說作家有點不一樣, 娥蘇拉小姐的作品是跨越很多不同類型體材的. 她憑"地海傳說"躋身奇幻文學大師之列; 同時亦憑"黑暗的左手", "一無所有"等成為科幻文學的巨子. 另外還擅長寫實文學, 寫詩, 寫散文, 寫劇本等等也難不倒她. 但最令筆者震撼的, 是身為一個西方土生土長的女作家, 最引其着迷的書籍, 竟然是中國老子的"道德經". 她花費了近四十年的時間去翻譯"道德經"的英文版本, 結果該版本亦獲得高度評價.

不只如此, 她更跨越了東西文化鴻溝, 將老子思想融入西洋小說, 在一向以西方文化作為骨幹的奇幻, 科幻小說中, 完美發揮東方哲學的無為, 相生與均衡慨念. 這種跨越在西方文學上是極為難得的!




各位女性讀者, 筆者誠意推薦"地海傳說"給妳們, 看一看真正由女性角度出發的長篇小說是怎樣的. 在"地海六部曲"中, 男女地位平等, 各自擔當重要的角色, 甚至在整本二部曲"地海古墓"中, 是跟隨着女主角一路歷險, 看着一個少女的成長, 心路歷情的轉折; 以及再去到四部曲"地海孤雛", 六部曲"地海奇風"中, 描寫愛情的真相, 生死的觀念; 不但帶給筆者極大的反思, 相信也能給各位女讀者一個全新的文學視野.

在下一篇, 筆者將集合地海六部曲的中心思想, 引伸為文.
("地海傳說"先後獲得:
1969年波士頓全球號角書奬
美國圖書館協會推薦好書
1971年紐伯瑞銀帶奬
1972年美國國家書卷奬
1990年美國星雲小說奬
亞馬遜網絡書店奇文學必讀書單榜首
亞馬遜網絡書店2001年最佳圖書
2002年軌跡奬最佳選集
2002年世界奇幻奬
......等等共十一項奬項)
2006年05月02日
黑社會II --- 以和為貴

繼續談"黑社會".
昨天刊登了黑社會I, 今早到戲院看了"以和為貴", 現在便寫了這篇文章, 是少見的"效率"了. 承繼着第一集的主題, 在第二集, 是兩年後的世界, 樂少 (任達華演) 做了兩年的"話事人", 又輪到了新一屆選舉. 在第一集中的後輩小生, 現在已經紛紛上馬, 準備"逐鹿中原"一番了.

他的五個"契仔"已各自成為一股新勢力. 五個人的角色性格突出, 可謂各自各精彩. 比第一集中焦點在樂少以及大D (梁家輝) 身上, 這第二集的角色更為多樣化.



反而在第二集中, Jimmy仔 (古天樂飾) 的角色則取代了第一集中的大D, 成為主角. 作為一個"讀過書"的知識份子, 他一直想擺脫社團轉從正當生意, 也想過正常人普通生兒育女的生活. 本亦無意當"話事人", 但當得知需當選後才能到內地發展, 也唯有一爭到底. 這個角色可以算是兩集中杜sir最想刻畫的角色, 由每一集的鋪排到每二集的發揮, Jimmy仔的際遇轉變, 由低層向上爬, 到充滿理想大志到接受現實, 就算親手殺人達到目的, 但最後還是逃不過命運的譏諷, 在最後一幕無奈地接受連累下一代的事實. 這也許暗示了杜琪峰已經人到五十, 是"知天命"的階段了吧~

任達華是連續兩集的男主角, 角色陰險深沉, 不突出但型格鮮明, 其眼神言語完全告訴你他便是當今幫會的"話事人", 是令人懾服的.


黑社會二部曲充滿了導演的宿命論, 並藉着選舉幫主的過程, 影射世界上任何一個所謂的"民主政治", 不過是一個看似公平公道的權力轉移遊戲罷了. 筆者想其實導演最想說的, 是凡是由人組成的社會, 政府或組織, 任憑其制度如何完美, 但人性還是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有人會忠心, 服從, 犠牲, 理想; 也有人會貪婪, 殘暴, 陰謀, 惡毒. 而各種不同的人性交織一起, 表現出來的平衡便是"秩序"了. 就像那公安副科長對古天樂說的一番話: “只有一個要求, 以後的話事人, 也要由你做. 因為你不像樂少那樣不擇手段, 你在, 香港的地下秩序便可以安定下去.”

不是二十多三十歲年青人的理想熱情了, 什麼什麼建立廉潔, 無罪惡的社會云云, "黑社會"二部曲所表達的, 是不論黑道白道, 都只是平衡秩序的一部分, 失衡了, 便引發混亂, 流血, 衝突......直至另一個秩序的建立, 周而覆始, 生生不息. 是導演"五十而知天命"的思想了.
(後記: 關於"平衡"一詞, 筆者將於日後的"地海傳說"的書評中作更詳細的描述解釋. 一物兩面; 一體至衡, 自古皆然也.)
2006年05月01日
黑社會I --- 一部真正"香港特色"的港產片


但以下筆者要寫的, 是一部港產片. 討論的人不太多, 這是一部讓人覺得是"港產大片, 沒其他西片看時便看吧"的電影. 當然絕不是"伊沙貝拉" (另一跟紅頂白, 本是一部好電影, 但亂來談論的人太多, 不用筆者寫的了), 而是杜琪峯的"黑社會".

"黑社會"前後兩集均是描述一個香港的大幫派選舉新領袖所引發的內鬥. 杜琪峯導演一直鐘愛拍攝黑社會題材, 其代表作幾乎清一色是地下秩序的影片. 說他是香港黑社會的研究學者, 是絕不為過的. 這部電影更是開宗明義名為"黑社會", 是爐火純青之作了.

香港彈丸之地, 卻住了七百多萬人, 其人口密度全球最高. 這個中國人的國際都會, 其黑社會的組織以及結構也是舉世無雙的, 是筆者覺得除了"老婆餅", "維港夜景"之外真正具有"香港特色"的東西, 是深入我們身邊的社會, 植根於我們的文化的. 以此為題拍電影, 反映的是香港社會的地下世界, 沒有什麼比這更"港產"的電影了.


在全片昏暗的舞台下, 故事內容的深度更為突出, 就如片中警長(姜大衛)所說: "黑社會選話事人, 比香港選特首早一百年", 明顯地, 是諷刺整個香港社會風氣了. 為了維護組織內各勢力的平衡, 其選舉過程公平嚴謹的. 而這種權力結構改變的過程, 往往也是各勢力蓄勢待發, 風起雲湧的時候, 是故認為這是一部深度政治電影, 筆者是覺得絕不為過的.


正如"黑社會"第一集所展示的世界, 真實的黑社會並不是大家想像中動不動便開槍殺人, "哂馬"踩場; 相反, 在現實中, 殺一個人其實是一件逼不得已, 極複雜, 極困難的事......(下集續寫"黑社會II之以和為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