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2006年03月16日

靈魂之驅歌 --- 悲慘世界


前夜, 筆者真的忍不住, 有點"眼濕濕". 是的, 一個廿二歲的大男人哭起來實在難為情, 但筆者深信, 便是任何人看到"悲慘世界"的最後一章, 如果他還有一點人性, 還有一點良知, 是不會吝惜淚水的. 如果眼淚能分擔內心的悲痛, 能彰顯人類的善良, 能歌頌仁愛的偉大, 那便讓它流出來吧.

十八, 十九世紀的交接期, 是西方一段萬代流芳的歷史. 1789年7月14日, 文明進步的光輝由巴士底監獄向全世界四射. 舊制度崩潰, 新世界建立. 長達數世紀的壓逼, 階層, 不公平, 歧視以及仇恨, 將舊社會一步步推向邊緣, 也一步步推向重生. 然而這麼大規模, 激烈的改革, 是一定會高低起跌, 路途險阻的. 如法國大革命, 便不只1789年那驚天動地的幾個月. 期後的共和政府, 拿破崙封帝, 波旁王朝復辟, 二次革命等也包含其中. 連綿四十多年, 在觀念衝擊, 社會動盪下, 孕育了西方多位大文豪, 在大時代留下了數十本不朽的文學巨著. 十九世紀法國的雨果 (Victor Hugo) 便是其中之一.

上回完成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的旅途, 接着便開始了雨果登峰造極之作: "悲慘世界"的歷程. 善用地鐵坐着納悶的時間, 花了兩個月, 總算走畢全程, 可以下筆寫一寫感想, 推薦一下給各位讀者.

"悲慘世界"是法國浪漫派文學的中流砥柱, 共五部, 約一百二十萬字. 整本書可以說是主角冉再讓傳奇的一生. 他由一個偷了一條麵包而被判當終身的苦役犯, 越獄後碰見主教深受感動, 改邪歸正; 到海邊城市憑自己努力成為大廠家, 升至市長. 再因保護救人而再陷監牢, 期後為救出他當市長時, 被一可憐婦人所托孤的小女孩, 他再次越獄. 之後與該女孩: 珂賽特相依為命; 直至老年時, 他仍不顧身救出參與巴黎"六月革命"的另一男主角, 珂賽特的意中人: 馬呂斯. 儘管一生背負"苦役犯"越獄的罪名, 但至死時仍堅守主教教晦, 面對良心, 無愧天地, 犠牲自己, 成就了珂賽特一生的幸福.

要說的東西實在太多, 筆者也唯有忍痛擇其精要者述之. 坊間一般的評論是集中在主角, 那三四人的角色探討, 並研究其表達的人生哲學, 生活意義. 筆者不便重覆, 便將焦點放在雨果創作此鉅著的目的, 以及其故事情節的背景分析.

雨果 (1808 – 1885)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出世, 童年及成長時期親眼看見革命中社會的變遷, 一生經歷了漫長而動盪的歲月. 他承繼了法國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初, 那股關心社會低下階層, 窮苦百姓的文學潮流, 綜合自己的人生經歷, 在六十歲時花費十四年時間寫下這本巨作. 書中作者以華麗的筆觸, 恢宏的氣魄, 無邊的想像力, 一頁一頁地道出革命時期的法國貧苦大眾的生活. 在史詩的格局下, 幾條配角的支線, 如芳汀, 沙威, 德納第, 珂賽特, 馬呂斯等, 環繞着主角冉再讓的一生, 並從這些角色的所思所想所做的事情中, 表達其大時代的醜惡混亂.

雨果曾明言: "我要揭露的是, 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 如何在文明鼎盛期把人間變成地獄, 使理當幸福的人生, 橫遭慘禍. 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與悲慘, 那麼, 像本書這樣的作品, 也許不會是沒有用的吧!"
(1868年1月1日於奧特維別墅)

如同托爾斯泰一樣, 在適當的過場情節, 或面對角色內心矛盾時, 作者便會鉅細無遺地寫下自己的想法以及價值觀. 從這些長達數頁至數十頁的描述中, 可清楚知道作者是一位充沛正義感, 強烈而真誠的人道主義者. 他對當時的政治, 社會, 宗教, 人性等各種問題均寫下了詳細, 震撼人心的見解. 在筆者眼中, 這些描述情節已是人生以及社會問題的哲學層面, 是一個走過了血淚大時代的老人, 一字一句地寫出來的人生智慧, 筆者每到那些章節, 總是忍不住反覆思考的. 別人說這是一部關於下層人民痛苦處境, 最強而有力, 最真摯動人的傑作, 筆者是亳不懷疑的.

如書中前部芳汀的經歷已令筆者思之惻然. 那本來美麗動人, 青春活力的少女, 因未婚懷孕而被逼將女嬰寄宿於旅館, 自己走至小鎮拚命工作, 但社會對女性的壓迫, 階層的歧視令她生活每況愈下, 為了那寄託遠方的女兒, 她賣掉頭髮, 漸漸連潔白的牙齒也賣掉, 最後淪落紅塵. 而冉再讓不過是偷了一條麵包, 便被這個無理可怕的法律制度判了終生苦役. 便是後來重新做人, 見義勇為, 也因迂腐的社會觀念, 不平的法律制度而無法改過自身. 那由人設立的法律制度, 被人奉為至高無上, 卻原來成了歪曲人性的醜陋工具. 人心的各種貪念醜惡, 也在書中被深入剖析, 表露無遺. 這是值得我們在夜深反思的.

書中也有不少大場面的描寫, 如滑鐵盧戰役以及巴黎的"六月革命", 其細節的刻畫是令人讚嘆的. 如沒記錯, 這是筆者至今看過最詳細關於滑鐵盧戰役的描述, 小至士兵對談, 大至整軍衝鋒陷陣, 均令人看得驚心動魄. 以及將"六月革命"對比先前革命的不同之處, 探思革命的本質來源等等, 令筆者自身也受了不少衝擊, 實在受益不盡.

在各種的苦難, 困境, 絕望之中; 作者肯定了良心的價值, 正義的真義, 真誠的可貴. 在這本被稱為"苦難時代中高貴靈魂之謳歌"之中, 人性良善的靈魂在黑暗苦難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跨時越代; 時至廿一世紀的今天, 光輝不滅. 經過數十幕感人心肺的演出, 在書中最後一章的高潮, 她也用盡她的力量, 舞出了最動人的舞姿!

"上帝永遠存在於人的心裡, 這是真正的良心, 它禁止火星熄滅, 它命令光記住太陽. 人性必勝, 人心不滅, 這一光輝現象, 可能是我們內心最壯麗的奇蹟."
(Victor Hugo)

是一本不朽的鉅著!

23:25 發表於 書海浮沉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2006年03月14日

香港罕見的"逼宮叛變": 九鐵事件


筆者很少會即時對熱門事件作文章回應, 因為各大電視報紙作出的評論成千上萬, 雞嘴鴨舌一番. 搜集資料需時, 筆者寧可慢工出細貨, 也不願順着熱潮濫竽充數一番. 各位讀者自己也應有獨立的思考, 千萬不可對着那些千多二千多字, 看似"合情合理"的評論盡信. (包括筆者寫的東西.)

這次有點不同, 筆者要說的, 正是幾天前九鐵的管理風波. 雖然至今結果未知, 但為什麼急着寫? 因為這是香港相當罕見的政治"兵變逼宮"事件. 筆者喜好中外歷史, 尤對中國五千多年累積的宮廷政治智慧深有興趣, 對相類事件爛熟於胸, 也不用什麼資料收集了, 只對相關人物作簡單"起底", 便可執筆為文了.

簡單一點來描述, 這是一次計劃周詳, 看準時機, 拿揑準確的大膽行動. 本以為香港人只懂弄些雞毛蒜皮的小權小術, 但這樣甚有歷史格局的大型政治風波, 筆者是另眼相看的.

無疑這是一場計算準確的"叛變". 首先, 廖秀東局長週四飛往日本公幹, 黎文熹便週五發信, 在沒有相關負責局長留港, 特首一無所知下, “叛黨”有充足時間應變; 其次, 兩日間收集四千個簽名, 你說是純粹員工自發而沒有組織, 筆者是打死都不相信的. 第三, 看準員工怨氣達頂, 政府對田主席有點不滿的時候出手, 水到渠成. 第四, 規模這麼大, 事前卻一點風聲也沒有, 顯示是經過周密安排的.

在前管理層主席兼任行政總裁的楊啓彥主政下, 港府全資擁有的九鐵可謂一個獨立王國. 有自己的處事作風, 外人一律不得過問, 儼如是一個政府部門, 充滿腐臭的官僚. 後來特區政府四年前因有構思兩鐵合併, 而九鐵管理層權力過大將是一大阻礙, 為方便制衡, 決定將主席以及行政總裁分柝. 由屬商界出身, 強硬改革作風的田北辰當主席, 配合由工務出身, 在"官僚"制度下慢慢向上爬的黎文熹當署理行政總監. (有關文人治軍, 筆者將在下篇解釋.)

自古以來, “兵變”, “逼宮”者, 十之八九均是出現在國家危難, 或中衰覆亡之時. 而現在九鐵正值"多事之秋, 危機之時", 果然便引起軒然大波. 最終的原因, 便是兩鐵合併將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面對兩鐵合併, 地鐵與九鐵的反應是完全不同的. 同樣是公營大眾運輸, 在楊官主理時, 九鐵的官僚作風變本加勵, 種種制度弊病根深柢固; 反觀地鐵自99年近半公司股權私有化(政府51%)後, 漸趨有私人公司的作風, 效率快速, 致力資源增值; 反觀九鐵仍然墨守成規, 傾向制度保障飯碗. 簡單一例: 各位試想想, 那九鐵的月台站長除了站之外, 這個職位究竟還有什麼需要繼續設有的呢? 02年政府開始考慮兩鐵合併後, 地鐵上下努力經營, 加強實力; 而九鐵上下則日憂夜憂, 不思進取, 只懂要求管理層保障他們的未來. 以筆者所知, 從來都只聽見九鐵員工激烈爭嚷, 從未聽過地鐵員工有何不滿反抗.

最後的成績是: 在地鐵九鐵同樣的營運正常收入虧蝕下, (地鐵被東涌, 機鐵線拖累; 九鐵則是西鐵, 馬鐵虧損), 地鐵仍能憑地產收益賺逾80億, 而九鐵則因早年管理層的錯誤決定 (放棄地產項目) 而至今仍然財政緊拙. 很明顯, 趁着兩鐵合併的機遇, 九鐵需要徹徹底底的改革.

在回歸後因經濟不景而積累的民怨下, 問責, 提高透明度之風橫掃整個政府. 在官僚作風盤根錯結的九鐵, 自然不能自身事外. 結果和其他政府部門一樣, 成為傳媒監測焦點. 西鐵通車不久的訊號事故, 今年1月的“裂紋”事件等等負面新聞接踵而來. 而執意改革的田主席主張向公眾交代, 主動承擔責任, 帶頭對屬下機構批評嚴責, 與機構傳統官僚包庇, 卸責, 不了了之的作風正面衝突. 筆者欣賞田主席的理念, 也佩服這種一夫當關, 與整個腐敗制度為敵的氣慨. 但能這樣被敵人一招殺下馬, 明知改革令下層地震也不安插幾個"自己人"密切監測, 穩住大局, 也着實有點"志大才疏".

如同歷史上的宿命一樣, 不論好壞, 改革從來便是一條荊棘路, 是會不斷得罪人, 是會阻力重重的. 田主席的做法明顯造成員工普遍的不滿, 導致行政管理層壓力大增, 再加上田主席的硬朗作風, 公仇私怨, 日積月累, 攘成"兵變逼宮", 在歷史上也是屢見不鮮的. (最精彩的, 莫過於清朝雍正的新政'士紳一體當差, 一體納糧", 在八爺黨背後策劃下, 所有官員讀書人羣起反對, 京城兵變逼宮, 幾乎逼了雍正退位.)

結果如何? 筆者不敢妄自猜測. 但這種公然, 大規模地"叛變", 無可置疑雙方都已水火不容, 不是你死, 便是我亡. 黎文熹, 田北辰等均五十多歲, 大不了辭職不幹. 黎文熹以為這次行動可以一箭三鵰地逼田主席下台 (私怨), 拖延兩鐵合併 (次要), 拖慢改革 (重要). 但以詳細策劃這種陰謀的手法, 一心本着拖慢改革的無恥目的, 不論成功與否, 筆者都是看不起並認為其人格低下的. 公然對抗社會改革大勢, 大幅損害政府管治威信, 均暗示着這次"逼宮"將失敗告終. 反而對於特首則是個難得的機會, 實行"強政勵治". 是時候借此機會徹底更換整個管理層, 他們以死相脅, 便真的讓他們去死(<--當然是風頭過後慢慢徹換). 是時候聯絡地鐵方面準備人手接管了.

令次事件的發起人署理行政總裁黎文熹73年美國理科畢業, 77年拿了MBA, 加拿大註冊會計師, 83年加入九鐵, 服務廿多年, 算是楊官門下的老臣子了.

在本年一月時他說過: “要改變根深蒂固的公司文化, 不能單靠"由上而下"的改革, 而是要得員工認同"由下而上"地進行”

能說出這樣大廢話的人, 充分顯示出其根本不熟中外歷史. 是故看完他的各項資料後, 筆者看來看去他也不像那種英明至可以策劃如此大膽, 準確而周詳的"叛變". 但若說是讀歷史系出身, 在港英政府官場打滾了四十年的楊官(對田主席素有私怨, 大家已清楚知道) 這隻老狐狸在背後推波助瀾, 那筆者便覺順理成章了. (事成了他高興田少下台, 事敗他不關事地繼續退休, 絕對是人中之渣滓.)

可憐的黎文熹自以為做了"烈士", 公然開罪委任田少的特首. 雖說他連同那六位高層已本着"被抄家"的決心, 但在特首"強政勵治"的方針, 錯估公眾反應下, 這次行動必然失敗告終, 黎生的政治火喉還是遠遠不夠......唉~多讀幾本歷史書吧.

2006年03月10日

令人怒極而笑的政府: 西九奇案


駡完自己, 是時候駡一駡別人了.

筆者要駡的, 也是筆者最喜歡駡的, 是我們的政府. 一朝為官, 要是沒有本事, 便註定是要給人駡的. 覺得委屈嗎? 做官從來便是辛苦, 便是委屈的. 那些傻小子以為進政府做官員前途便一片光明, 不要說笑了, 少一點本事也不行. 制訂政策, 牽涉到社會各方利益, 壓力之大, 難以想像, 越是民主的社會便越難當官.

難度越高越能顯示自己的能力? 這的確是不少高材學子的天真想法. 不是全錯, 只是他們忽略了一點: 自己的能力, 學歷佔的最多只是四成左右; 餘下的, 純粹是你的經驗以及應變能力. 自回歸後的特區政府, 那個官員不是普林斯頓, 不是哈佛, 不是牛頓劍橋的. 但其政績如何? 遇上金融風暴, 運氣差固然不幸, 但很明顯其為官之道是劣中之劣的. 簡單一例, 便是沒有在前線的經驗, 卻要為前線制定政策, 弄得不好是必然的. 要說自己不是那一行不懂這些, 只是無可奈何被政府空降接管有關當局, 這也不是理由. 自己不熟嘛~~簡單的一招"按兵不動, 蕭規曹隨"便可了, 卻被人批評幾下便立即解釋變動, 朝令夕改, 結果越演越烈, 弄至天怒人怨. 為官者, 失敗至此, 若早百多年生在清朝, 早被人拉至午門監斬了.

眉精眼企的人相信一看, 便知筆者以上說的是特區的教育政策. 但筆者今天想說的, 是特區的西九龍發展計劃. 曾特首, 許仕仁司長, 請不要以為耍少少政治技巧, 趁着二月底時, 新聞焦點在禽流感 (2月頭開始) 以及財政預算案 (2月22日), 草草宣佈西九計劃推倒重來 (2月21日), 便可逃過老子的"法眼". 筆者偏偏便要在這個全香港都差不多忘記 (又不至於完全忘記) 的3月9日, 花千多二千字慢慢細談這個計劃推倒重來的失誤, 讓大家回憶回憶一下吧.

(荒謬! 筆者雖稱不上博學多材, 但對中國歷代明爭暗鬥, 深謀遠慮的政治技術; 西方風起雲湧, 激烈多變的政治技巧素有少少研究, 這兩個混蛋耍這些低劣的注意力轉移便可暪過老子?! 筆者還用在此執筆寫文的嗎?)

西九龍填海發展計劃, 於1998年10月7日由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華正式宣佈. 至今八年, 如各位香港市民所見, 海, 很快便填了; 地, 還是空地一塊. 很難想像這會發生在以效率高, 節奏快而聞名世界的香港, 就算是新界一大片荒廢爛地也還罷了, 這樣成半個九龍這麼大的荒地, 放在全球知名的維港旁邊也可如此, 是令人震撼的. 真是小朋友也生了兩個, 還是看到西九一片綠油油.

八年的工作, 現在推倒重來, 究竟中間發生了什麼事呢? 各位小市民, 就讓筆者慢慢地告訴你吧.

首先是香港旅遊協會在98年初的研究建議香港極需興建更多表演場地, 其後工務委員會在98年9月正式建議西九龍填海計劃, 10月由前特首董先生宣佈. 請記緊, 原先旅協只是建議5.5公頃的用地, 建三四個場地成表演中心便可. 但99年11月, 董先生卻不知何故連同行政會議發出行政命令, 整個計劃需從"根本檢討" 大大加大發展規模, 希望成為”世界級藝術以及文娛綜合區” (附註一). 最荒謬的是: 在該年12月, 政府自己向自己的規劃地政小組"解釋"為何將工程升級, 而該小組亦很快地"認同"有關的升級加建. 結果因用途的徹底改變, 那已花掉的2,400萬的已完成工程費便白白浪費掉. 所以在06年的推倒重來並不是第一次, 第一次早在99年已發生了, 還真金白銀地把錢扔掉.

其後2000年成立文化委員會, 以及公怖概念規劃比賽, 又研究又諮詢又委託顧問報告, 花了近兩年, 2002年2月才選出設計得勝者, 那"馳名"的天幕便是這個設計而來的. 結果在近五年的擾攘後, 才由前政務司曾生領導"西九龍督導委員會". 不錯, 又是一個委員會. 而令人怒極而笑的是, 同年11月, 康文署竟然又建議一項"重整計劃", 由先前的"世界級藝術以及文娛綜合區"改成"全港性新設施的重點地區".

文委會那裡去了? 原來經過三年的”研究研究”, 03年中它終於提交了報告, 作了點建議.

好了好了, 有了督導會, 什麼什麼委員會又交了不少建議, 總可以開始吧! 不要天真了, 三個月後城規會才交了修訂書, 又兩個月後, 政府才發出建議邀請書. 什麼?! 又"建議"?! 是的, 又是"建議邀請書". 算了算了, 終算一切正式開始了. 花了整個04年去處理五份建議書選了三份. 04年底又進行公眾諮詢, 加長諮詢期後, 05年底才知道結果. 結果是什麼呢? 06年2月底, 西九第二次推倒重來.

中國政府SARS期間7日建成一間醫院, 西班牙畢爾包十年便將整個150公頃的填海區發展成歐洲大西洋的文化經濟重鎮. 香港呢? 幾個不同委員會, 數次長短不一的諮詢, n個顧問研究, 用了八年時間無數公帑無數人力物力, 換來是先後兩次的推倒重來. 筆者實在不知駡什麼才好. (圖為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


政府領導層, 立法會等, 行政立法為了各種政治考慮推來推去, 擾攘了八年結果從頭來過. 十八世紀政治學家孟德斯鳩提出的三權分立並不是這樣的. 從此事件可清晰看到, 這樣的政府以及立法機關, 其着眼點根本不是香港市民. 由始至終, 那不過是一場接着一場的政治角力, 無視經濟環境惡劣, 造成真正的勞民傷財.

回歸九年, 八年來西九龍那一大片的綠油油的草地, 背負了七百萬香港人的血汗錢; 呈現了回歸後, 香港政府, 立法機關那令人齒冷的爭鬥.


附註一:
劉Rex提提你: 那時正值前特首民望最低谷的時期, 97年的”八萬五”, 98年金融風暴, 樓市泡沫爆破, 99年嘛~~~是香港低谷中的低谷. 董生在這個時候或許想借一借這個”玫瑰園”, 扶一扶特區吧~~~哈哈!

2006年03月09日

罪己詔(2): 七宗罪


既然決定評擊自己, 便不可窩囊地處處保留, 每每解釋. 自幼已知”待人以寬, 律己以嚴”的道理. 看來, 今天要好好地實踐了.

罪一. 自以為是, 不可一世.

只是家境比別人好一丁點兒, 看多幾本書, 卻已經以為自己是萬事通, 每每以專家身份與人討論. 實質是東拉西址, 故弄玄虛, 亳不深入. 是懂很多學科或其他學問, 但全部不過是沾上了邊, 順手掂來嚇嚇小朋友罷了. 即是變相有很多把刀帶在身邊, 卻把把都是開信刀. 要是遇上有真材實學的人, 單單一把削骨刀, 輕輕一掃, 筆者那十多把開信刀便集體應聲而斷; 慢慢一插, 筆者便可腸穿肚爛, 當場斃命.

罪二. 尖酸刻薄, 不留餘地.

不過是講說話快了一點, 想得快了一點, 便得寸進尺, 不留餘地. 和別人爭論時尤其明顯. 有時別人不過是好言相勸, 便口手並用地, 如狼似虎地, 逐字逐句地加以反駁. 極盡心思地撃倒別人. 讀書的記性又不見得這樣好, 別人的冒犯倒是記得一清二楚, 便是他人已改過道歉, 還故意在其他人忘記的時候, 舊時重提. 不知是否天生腦中長有很多鹽, 每隔一段時間便需在別人的傷口上”排泄”一番. 此外, 還將其化成”幽默”笑話讓其他人記住. 這樣的”小聰明”, 這樣的”幽默感”, 在十八世紀的法國, 早就被人推上斷頭台了.

罪三. 孤芳自賞, 亳不合羣.

孤芳自賞也不算罪過, 但亳不合羣便不太應該了. 沒什麼學問卻極自負, 不喜歡”埋堆”, 說得難聽一點, 便是經常看不起人. 雖然自己一個生活是沒什麼問題, 將來的人際網絡可想而知是不太寬濶的, 而這樣的性格也很容易造成自己的想法太主觀, 沒什麼身邊人可以提點. 這樣有好有不好, 好的便是自己有自己的風格, 獨立思考, 有自己的主見; 但不好的便是萬一走錯了路, 便極容易走火入魔, 遠途難返, 一失足成千古恨. 比較起來, 還是弊多於利.

罪四. 壞頭壞腦, 一肚壞水

不是指真的去做壞事, 而是書雖則讀得不少, 但卻一整天都在想些壞點子. “如何做取笑……?” “如何挖苦……?” “如何設局……” “如何走捷徑……?”…….雖則有時是做實事做好事, 但始終未免太過智謀, 經常在正邪之間走綱線, 太陰謀, 見光死. 為人領導者, 行的是光明王道, 走得正坐得正, 須坦坦蕩蕩. 也就是說, 充其量只可做好一個幕後謀臣, 或一個靈活商人. 但什麼問責局長, 政府領導等等, 是想也不用想的. (這一點筆者倒是有一點自知之明)

罪五. 喜歡比較, 偏愛易嫉

早些年這罪更大, 但經歷情海翻波後已有所收歛. 可能自小有病, 矮小孱弱; 親友又有不少同齡同輩, 經常給人比較取笑, 慢慢的便養成自己習慣, 什麼也喜歡比較一番, 爭強好勝, 可謂不擇手段. 但後來連自己都覺得心煩, 索性離羣獨居. 結果成就了自己罪三的性格. 本來這樣也沒什麼大問題, 但拍拖和女孩相處便絕不可取了. 偏愛易嫉的性格令筆者極為敏感, 相處時令她覺得辛苦透不過氣來, 最後便自食其果了. 這罪比較特別, 因為現在筆者連自己都覺得, 經過這7年 (特別是上一段感情) 的時間, 真的是再尖的綾角也給磨平磨滑了. 現在的筆者, 可以說是連想嫉妒的念頭也沒氣提起. 不過既是自己以前的大過, 倒不可故意忽略不寫的. (如筆者的前女友看到, 該感出了一口大惡氣的~)

罪六. 時勤時惰, 太過隨心

不得承認自己是倔強的. 不用說, 對自己有興趣的事, 便非常勤力, 非常上心. 簡單一例, 便是全世界反對批評嘲笑, 筆者也可以自己一人創業, 還做了一年半, 有兩個同伴, 由一部電影做至十三部電影, 算是有所小成了. 但對自己沒有興趣的事, 便極為懶惰, 亳不在乎現實環境. 簡單一例, 對上一份工作不滿, 亳不猶豫, 立即辭工, 拍拍屁股長揚而去. 世事往往不如人意, 這樣的性格, 如罪三一樣, 還是弊多於利的.

罪七. 嫉惡如仇, 亳不手軟: 惡即斬.

這也是罪?! 是的. 而且是最大的罪狀. 因為這是一種只顧自己, 不顧身邊人的自私想法. 自幼看得多電影, 看不少小說, 耳濡目染, 對罪惡可謂深痛惡絕, 不得不除之為後快. 但其實世間事往往難分黑白, 法國大文豪雨果說過: “罪惡有兩個母親, 兩個全是後母: 無知和貧困.” 世間罪惡從來不是無中生有的, 令人吃驚的是, 原來它們往往是由我們所以為的”公平法治”社會逼出來的. 筆者自幼養成的盲目”嫉惡如仇”而不問原因, 並對之作殘忍對付, 只會引起更多的仇恨. 自己獨身一人大不了一死了之, 但如有妻兒家庭, 這便是最差最劣的自私做法了.

看一看以上的清單, 自己也有點膽戰心驚, 是好好地反思自己了. 希望他日回首自己看回自己這篇文章, 能感激自己曾經公開, 仔細地審視自己. 但願將來自己不過再寫一次罪己詔吧.

(附註: 說起來, 筆者前女友也真的聰明啊~~~說不定早就看穿了以上寫的東西了.)

00:25 發表於 生活隨想 | 永久網址 |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