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3月16日
靈魂之驅歌 --- 悲慘世界

前夜, 筆者真的忍不住, 有點"眼濕濕". 是的, 一個廿二歲的大男人哭起來實在難為情, 但筆者深信, 便是任何人看到"悲慘世界"的最後一章, 如果他還有一點人性, 還有一點良知, 是不會吝惜淚水的. 如果眼淚能分擔內心的悲痛, 能彰顯人類的善良, 能歌頌仁愛的偉大, 那便讓它流出來吧.


上回完成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的旅途, 接着便開始了雨果登峰造極之作: "悲慘世界"的歷程. 善用地鐵坐着納悶的時間, 花了兩個月, 總算走畢全程, 可以下筆寫一寫感想, 推薦一下給各位讀者.


要說的東西實在太多, 筆者也唯有忍痛擇其精要者述之. 坊間一般的評論是集中在主角, 那三四人的角色探討, 並研究其表達的人生哲學, 生活意義. 筆者不便重覆, 便將焦點放在雨果創作此鉅著的目的, 以及其故事情節的背景分析.

雨果曾明言: "我要揭露的是, 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 如何在文明鼎盛期把人間變成地獄, 使理當幸福的人生, 橫遭慘禍. 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與悲慘, 那麼, 像本書這樣的作品, 也許不會是沒有用的吧!"
(1868年1月1日於奧特維別墅)



在各種的苦難, 困境, 絕望之中; 作者肯定了良心的價值, 正義的真義, 真誠的可貴. 在這本被稱為"苦難時代中高貴靈魂之謳歌"之中, 人性良善的靈魂在黑暗苦難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跨時越代; 時至廿一世紀的今天, 光輝不滅. 經過數十幕感人心肺的演出, 在書中最後一章的高潮, 她也用盡她的力量, 舞出了最動人的舞姿!

"上帝永遠存在於人的心裡, 這是真正的良心, 它禁止火星熄滅, 它命令光記住太陽. 人性必勝, 人心不滅, 這一光輝現象, 可能是我們內心最壯麗的奇蹟."
(Victor Hugo)
是一本不朽的鉅著!
2006年03月14日
香港罕見的"逼宮叛變": 九鐵事件

筆者很少會即時對熱門事件作文章回應, 因為各大電視報紙作出的評論成千上萬, 雞嘴鴨舌一番. 搜集資料需時, 筆者寧可慢工出細貨, 也不願順着熱潮濫竽充數一番. 各位讀者自己也應有獨立的思考, 千萬不可對着那些千多二千多字, 看似"合情合理"的評論盡信. (包括筆者寫的東西.)

簡單一點來描述, 這是一次計劃周詳, 看準時機, 拿揑準確的大膽行動. 本以為香港人只懂弄些雞毛蒜皮的小權小術, 但這樣甚有歷史格局的大型政治風波, 筆者是另眼相看的.



自古以來, “兵變”, “逼宮”者, 十之八九均是出現在國家危難, 或中衰覆亡之時. 而現在九鐵正值"多事之秋, 危機之時", 果然便引起軒然大波. 最終的原因, 便是兩鐵合併將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後的成績是: 在地鐵九鐵同樣的營運正常收入虧蝕下, (地鐵被東涌, 機鐵線拖累; 九鐵則是西鐵, 馬鐵虧損), 地鐵仍能憑地產收益賺逾80億, 而九鐵則因早年管理層的錯誤決定 (放棄地產項目) 而至今仍然財政緊拙. 很明顯, 趁着兩鐵合併的機遇, 九鐵需要徹徹底底的改革.




令次事件的發起人署理行政總裁黎文熹73年美國理科畢業, 77年拿了MBA, 加拿大註冊會計師, 83年加入九鐵, 服務廿多年, 算是楊官門下的老臣子了.
在本年一月時他說過: “要改變根深蒂固的公司文化, 不能單靠"由上而下"的改革, 而是要得員工認同"由下而上"地進行”

可憐的黎文熹自以為做了"烈士", 公然開罪委任田少的特首. 雖說他連同那六位高層已本着"被抄家"的決心, 但在特首"強政勵治"的方針, 錯估公眾反應下, 這次行動必然失敗告終, 黎生的政治火喉還是遠遠不夠......唉~多讀幾本歷史書吧.

2006年03月10日
令人怒極而笑的政府: 西九奇案

駡完自己, 是時候駡一駡別人了.
筆者要駡的, 也是筆者最喜歡駡的, 是我們的政府. 一朝為官, 要是沒有本事, 便註定是要給人駡的. 覺得委屈嗎? 做官從來便是辛苦, 便是委屈的. 那些傻小子以為進政府做官員前途便一片光明, 不要說笑了, 少一點本事也不行. 制訂政策, 牽涉到社會各方利益, 壓力之大, 難以想像, 越是民主的社會便越難當官.


眉精眼企的人相信一看, 便知筆者以上說的是特區的教育政策. 但筆者今天想說的, 是特區的西九龍發展計劃. 曾特首, 許仕仁司長, 請不要以為耍少少政治技巧, 趁着二月底時, 新聞焦點在禽流感 (2月頭開始) 以及財政預算案 (2月22日), 草草宣佈西九計劃推倒重來 (2月21日), 便可逃過老子的"法眼". 筆者偏偏便要在這個全香港都差不多忘記 (又不至於完全忘記) 的3月9日, 花千多二千字慢慢細談這個計劃推倒重來的失誤, 讓大家回憶回憶一下吧.

(荒謬! 筆者雖稱不上博學多材, 但對中國歷代明爭暗鬥, 深謀遠慮的政治技術; 西方風起雲湧, 激烈多變的政治技巧素有少少研究, 這兩個混蛋耍這些低劣的注意力轉移便可暪過老子?! 筆者還用在此執筆寫文的嗎?)

八年的工作, 現在推倒重來, 究竟中間發生了什麼事呢? 各位小市民, 就讓筆者慢慢地告訴你吧.


文委會那裡去了? 原來經過三年的”研究研究”, 03年中它終於提交了報告, 作了點建議.



政府領導層, 立法會等, 行政立法為了各種政治考慮推來推去, 擾攘了八年結果從頭來過. 十八世紀政治學家孟德斯鳩提出的三權分立並不是這樣的. 從此事件可清晰看到, 這樣的政府以及立法機關, 其着眼點根本不是香港市民. 由始至終, 那不過是一場接着一場的政治角力, 無視經濟環境惡劣, 造成真正的勞民傷財.
回歸九年, 八年來西九龍那一大片的綠油油的草地, 背負了七百萬香港人的血汗錢; 呈現了回歸後, 香港政府, 立法機關那令人齒冷的爭鬥.

附註一:
劉Rex提提你: 那時正值前特首民望最低谷的時期, 97年的”八萬五”, 98年金融風暴, 樓市泡沫爆破, 99年嘛~~~是香港低谷中的低谷. 董生在這個時候或許想借一借這個”玫瑰園”, 扶一扶特區吧~~~哈哈!
2006年03月09日
罪己詔(2): 七宗罪

既然決定評擊自己, 便不可窩囊地處處保留, 每每解釋. 自幼已知”待人以寬, 律己以嚴”的道理. 看來, 今天要好好地實踐了.

罪一. 自以為是, 不可一世.
只是家境比別人好一丁點兒, 看多幾本書, 卻已經以為自己是萬事通, 每每以專家身份與人討論. 實質是東拉西址, 故弄玄虛, 亳不深入. 是懂很多學科或其他學問, 但全部不過是沾上了邊, 順手掂來嚇嚇小朋友罷了. 即是變相有很多把刀帶在身邊, 卻把把都是開信刀. 要是遇上有真材實學的人, 單單一把削骨刀, 輕輕一掃, 筆者那十多把開信刀便集體應聲而斷; 慢慢一插, 筆者便可腸穿肚爛, 當場斃命.

罪二. 尖酸刻薄, 不留餘地.
不過是講說話快了一點, 想得快了一點, 便得寸進尺, 不留餘地. 和別人爭論時尤其明顯. 有時別人不過是好言相勸, 便口手並用地, 如狼似虎地, 逐字逐句地加以反駁. 極盡心思地撃倒別人. 讀書的記性又不見得這樣好, 別人的冒犯倒是記得一清二楚, 便是他人已改過道歉, 還故意在其他人忘記的時候, 舊時重提. 不知是否天生腦中長有很多鹽, 每隔一段時間便需在別人的傷口上”排泄”一番. 此外, 還將其化成”幽默”笑話讓其他人記住. 這樣的”小聰明”, 這樣的”幽默感”, 在十八世紀的法國, 早就被人推上斷頭台了.

罪三. 孤芳自賞, 亳不合羣.
孤芳自賞也不算罪過, 但亳不合羣便不太應該了. 沒什麼學問卻極自負, 不喜歡”埋堆”, 說得難聽一點, 便是經常看不起人. 雖然自己一個生活是沒什麼問題, 將來的人際網絡可想而知是不太寬濶的, 而這樣的性格也很容易造成自己的想法太主觀, 沒什麼身邊人可以提點. 這樣有好有不好, 好的便是自己有自己的風格, 獨立思考, 有自己的主見; 但不好的便是萬一走錯了路, 便極容易走火入魔, 遠途難返, 一失足成千古恨. 比較起來, 還是弊多於利.

罪四. 壞頭壞腦, 一肚壞水
不是指真的去做壞事, 而是書雖則讀得不少, 但卻一整天都在想些壞點子. “如何做取笑……?” “如何挖苦……?” “如何設局……” “如何走捷徑……?”…….雖則有時是做實事做好事, 但始終未免太過智謀, 經常在正邪之間走綱線, 太陰謀, 見光死. 為人領導者, 行的是光明王道, 走得正坐得正, 須坦坦蕩蕩. 也就是說, 充其量只可做好一個幕後謀臣, 或一個靈活商人. 但什麼問責局長, 政府領導等等, 是想也不用想的. (這一點筆者倒是有一點自知之明)

罪五. 喜歡比較, 偏愛易嫉
早些年這罪更大, 但經歷情海翻波後已有所收歛. 可能自小有病, 矮小孱弱; 親友又有不少同齡同輩, 經常給人比較取笑, 慢慢的便養成自己習慣, 什麼也喜歡比較一番, 爭強好勝, 可謂不擇手段. 但後來連自己都覺得心煩, 索性離羣獨居. 結果成就了自己罪三的性格. 本來這樣也沒什麼大問題, 但拍拖和女孩相處便絕不可取了. 偏愛易嫉的性格令筆者極為敏感, 相處時令她覺得辛苦透不過氣來, 最後便自食其果了. 這罪比較特別, 因為現在筆者連自己都覺得, 經過這7年 (特別是上一段感情) 的時間, 真的是再尖的綾角也給磨平磨滑了. 現在的筆者, 可以說是連想嫉妒的念頭也沒氣提起. 不過既是自己以前的大過, 倒不可故意忽略不寫的. (如筆者的前女友看到, 該感出了一口大惡氣的~)

罪六. 時勤時惰, 太過隨心
不得承認自己是倔強的. 不用說, 對自己有興趣的事, 便非常勤力, 非常上心. 簡單一例, 便是全世界反對批評嘲笑, 筆者也可以自己一人創業, 還做了一年半, 有兩個同伴, 由一部電影做至十三部電影, 算是有所小成了. 但對自己沒有興趣的事, 便極為懶惰, 亳不在乎現實環境. 簡單一例, 對上一份工作不滿, 亳不猶豫, 立即辭工, 拍拍屁股長揚而去. 世事往往不如人意, 這樣的性格, 如罪三一樣, 還是弊多於利的.

罪七. 嫉惡如仇, 亳不手軟: 惡即斬.
這也是罪?! 是的. 而且是最大的罪狀. 因為這是一種只顧自己, 不顧身邊人的自私想法. 自幼看得多電影, 看不少小說, 耳濡目染, 對罪惡可謂深痛惡絕, 不得不除之為後快. 但其實世間事往往難分黑白, 法國大文豪雨果說過: “罪惡有兩個母親, 兩個全是後母: 無知和貧困.” 世間罪惡從來不是無中生有的, 令人吃驚的是, 原來它們往往是由我們所以為的”公平法治”社會逼出來的. 筆者自幼養成的盲目”嫉惡如仇”而不問原因, 並對之作殘忍對付, 只會引起更多的仇恨. 自己獨身一人大不了一死了之, 但如有妻兒家庭, 這便是最差最劣的自私做法了.

看一看以上的清單, 自己也有點膽戰心驚, 是好好地反思自己了. 希望他日回首自己看回自己這篇文章, 能感激自己曾經公開, 仔細地審視自己. 但願將來自己不過再寫一次罪己詔吧.
(附註: 說起來, 筆者前女友也真的聰明啊~~~說不定早就看穿了以上寫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