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y continuing your visit to this site, you accept the use of cookies. These en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our services. Learn more.

2006年05月31日

肺結核的"紅暈美學"

medium_phthisis 3.2.jpg法國詩人波特萊爾在題為"社會上最有意思的東西: 一個女人的面容"的文章中寫過, "美"就是"能夠同時滿足感官並引起愁思的迷濛夢境; 它暗示著憂鬱, 疲倦, 甚至厭膩之感; 或暗示著相反的感覺: 一種熱枕, 一種生活的願望, 與失意或絕望所產生的沉悶心情中的怨恨相混合." 在十九世紀的西方世界, 浪漫主義正處巔峰時期, 它們認為死亡與疾病是無法迴避的命運之劫. 與拙作"一體至衡: 地海傳說"中的其中一個主旨相近, 它們也認為: 只有死亡, 才突顯了生命的美麗. 所以疾病與死亡在浪漫主義文學中, 是"美"其中一個重要的表達. (小圖為詩人波特萊爾)

medium_phthisis 1.gif

這種思想導致了一個疾病史上最有趣的現象: 在十九世紀, 結核病成了美學的最高象徵.
medium_phthisis 4.jpg美國社會學家蘇珊. 桑塔格 (Susan Sontag)在她的名作"疾病的隱喻"中說:"肺結核幾乎就是無產者和中產階級的專利, 在大革命爆發的年代, 肺結核擁有牛虻式的正義性, 它成了一種革命疾病, 被造反倫理所擁戴. 它的幽靈漂浮在巴黎公社街壘上, 彷彿是一些看不見的精魂, 勾勒著起義者不屈的身影." 其實貧窮一直是導玫肺結核病的主要原因, 只要攝取充足夠的高蛋白食物, 有良好的衛生與居住環境, 便能成功杜絕肺結核的流行. 但在十六至十九世紀的西方, 城市中的貧民往往是其受害者. 也由於與貧窮緊密相連, 在大革命年代, 它便成為了"無產階級"的最佳象徵, 被當時處於頂峰期的浪漫主義文學所推崇.
medium_phthisis 6.jpg

除此之外, 還有一種因素令肺結核成為革命時期的美學代表, 那便是它的病徵.

medium_phthisis 7.jpg秋風中脆弱的身體, 蒼白臉頰上病態的紅暈, 潔白手絹上咳出的鮮血等等, 在浪漫主義眼中, 都一一成了美的化身以及熾熱生命力的彰顯. 波蘭鋼琴大師蕭邦 (Frederic Chopin)可謂"肺結核---浪漫藝術家"的典型. 他身體瘦削, 體質虛弱, 嗓音低沉, 愒色的眼眸透著憂鬱; 然而其內心卻有無比的熱情, 白皙纖細的手指能彈奏出強烈的琴聲. 路德維希. 赫爾蒂 (Ludwig Heinrich Christoph Holty) 是德國"格丁根林苑派"最有才華的抒情詩人. 在二十九歲因肺結核瀕臨死亡時, 他以秋葉比喻自己, 說自己是”一片枯萎之後被風帶走的樹葉” 詩人雪萊 (Percy Bysshe Shelley) 在"西風頌"的開頭寫到西風是"秋之生命的呼吸", 他形容"枯死的落葉", "黃的, 黑的, 灰的, 紅得像肺癆, ...呵, 重染疫的一群..." (小圖為鋼琴大師蕭邦)
medium_phthisis 8.jpg

肺結核患者臉上浮現的紅暈, 煥發出死亡逼近時最後的激情. 這便是藝術史上獨特而"病態", 著名十九世紀的"紅暈美學".

medium_phthisis 9.jpg也許再舉一些例子吧. 在小仲馬 (Alexandre Fils Dumas) 的"茶花女中, 女主人公瑪格麗特"難以描繪的風韻"也是來自肺結核病. 她因疾病的消耗身體顥得"頎長苗條"; 因為時常有低熱臉頰呈深紅的"玫瑰色"; 發燒還使她"細巧而挺秀"的鼻子"鼻翼微鼓, 像是對性慾生活的強烈渴望". 然而在冠冕堂皇的上流會中, 紅顏薄命的風塵女子, 注定要為純潔的愛情香消玉隕. 小仲馬近乎完美地闡釋出肺結核所隱含的淒美浪漫主義意象.

medium_phthisis 5.2.jpg在黙戈 (Henry Murger)的"波西米亞人的生平"中, 女主人公弗朗辛是位肺結核病人, 她多愁善感, 體質纖弱, "臉色天使一樣蒼白". 然而肺結核使她"玫瑰粉色的皮膚透明得像山茶花一樣潔白", 日益消耗的脆弱軀體中卻是"奔湧著青春的熱血", 充滿對美麗人生的無限憧憬. 死亡的面被描寫得更是唯美, 與情人依偎在一起, 秋日的最後一片樹葉被風吹落在她的身旁, 臉上散發著"聖潔的光輝, 彷彿死於美麗". (小圖為"波西米亞人的生平"的封面)

除了文學, "紅暈美學"涵蓋了整個革命文化, 當中的浪漫派畫法當然也包括其中. 在温斯德所繪的"生命的盡頭"中, 主角是一位患有肺結核的婦人, 她玫瑰紅色的臉頰, 咳在白手帕上的紅血, 更成為了浪漫主義的謳歌經典呢!
medium_phthisis 10.jpg

世事無奇不有, 便是致命的疾病也可以有如此淒美動人的歷史, 甚至影響了整個十九世紀的革命文化. 也許, 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契機, 讓我們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觀看一些我們視之為邪惡可怕的物事, 讓我們更明白歷史, 更了解真相.

(註: 文章參考自"流行病史話"一書)

12:25 發表於 生活隨想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2006年05月25日

從傳染病談蘇東坡


說完一個西洋疾病, 現在不妨把地球儀轉一轉, 我們來看看一些東方中國的有趣疾病資料.

蘇軾是南未著名的文學家, 詩詞歌賦書法等無一不精. 一首"赤壁賦", 震古爍今; 一首"江城子", 流芳百世. 但各位讀者可曾想到, 這位享譽盛名的文壇大師, 其實除了文學貢獻, 吟詩作對, 對月當歌一番之外; 其實對中國還有另一項更重要, 人命關天的貢獻: 那便是他一手設立了中國史上第一間傳染病醫院.

南宋期間, 蘇軾由於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杭州. 任職杭州通判期間, 南方蘇杭一帶爆發了一場巨大的疫症, 其中杭州是重災區, 死亡人數達五十萬人左右. 大疫高峰期過後, 商賈不行, 市場蕭條, 情況令人慘不忍睹. 蘇東坡愛民如己, 儘管自己仕途不順, 但他深明整個縣城百姓生命己危在旦夕.

結果他沒有因為自己不受朝廷歡迎而推卸責任, 反而上書急報朝廷暫緩兩浙供米的時間, 同時請求錢米賑濟災民. 他甚至上神宗上奏揭露一些救災不力的官員. 最後兩淅米價止跌, 社會秩序漸回穩定, 生產開始恢復.

但好景不常, 十多年後, 蘇軾又以龍圖學士出任杭州. 元祐四年 (西元1089年) 夏天, 杭州先是大旱, 接着"饑疫大作". 這次的情況便嚴重得多了. 他再次向中央請求救濟, 免去杭州米稅三分之一, 並且派專人每天燒粥施捨給窮人, 煎藥讓無錢請醫的人服用. 當疫症高峯期時, 他還派人帶醫生在城內挨家挨戶地治病.

可是災情實在巨大, 人命損失在有關措施實行後還持續上升, 傳染病人傳人的速度驚人, 情況已充分顯示單靠政府的力量己不足夠. 結果蘇軾開創了一種革命性的新措施, 發動民間的財力物力 (東坡自己獻出黃金五十兩, 四處籌措紋銀二千兩), 創辦起一所病坊, 名為"安樂坊", 收納貧苦病人, 對傳統病進行集中統一的治療. 期後他以"畜錢糧"作為病坊的運作費用, 公私並用地維持病坊的運作.

結果, 病坊設立前後三年, 治癒的病人數以千計, 但更重要的是, 由於革命性的主動收集病源 (專門收集疫症病人, 其他疾病病人免問), 令傳染病的傳播速度大大減低, 疫情最終得到控制減輕. 而"安樂坊"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公私集資合辦的傳染病醫院.

至於當年所爆發的是何種疫症己無所稽考了, 一般相信是在旱災饑荒後, 因餓死者屍體眾多, 加上夏天杭州潮濕炎熱而縣城衞生設施落後, 結果便造成大瘟疫. 但很幸運有蘇東坡這種"愛民官"在, 他臨危不亂, 審時度勢, 不拘泥於傳統, 實施革命性的抗災措施. 結果在一千年後的今天, 他的事蹟依然為當地人所紀念.

我們去歷史人物的評價, 往往只有很片面的了解. 希特拉嗎? 我們只知道他殺了很多猶太人, 是個大壞蛋. 但各位又可否知道他少年時是個畫家, 又有誰知道1923年, 他在獄中口述寫成"我的奮鬥"一書呢? 只讀過幾頁西史書便隨便給予歷史人物評價嗎? 絕不! 人是很複雜的生物, 歷史人物在豐功偉績的背後, 往往也矛盾地製造了很多的禍害. 便如這篇文章的主角蘇東坡, 我們從來只有文學書上認識他, 把他單純地定性為一位傑出文人. 其實, 他可是一位愛民如己的大好官呢!

06:15 發表於 生活隨想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2006年05月21日

幸福的絕症: 丘比特之病

萬物相生相尅, 凡事必有正反兩面. 好人必有缺點, 壞人必有優點; 生存可以痛苦, 死亡也有積極的一面. 疾病也不例外, 有令人痛不欲生的小病, 也有令人感覺幸福的絕症.

"丘比特之病"便是一例.

沒聽過這個病嗎? 那各位讀者不妨估一估這是一個怎樣的疾病呢? 若從字面上出發也真的是頗難猜的. 丘比特不是希臘神話中帶來愛情的天神嗎? 幹嗎會和疾病有關係呢?

筆者剛從台灣訂購了一本關於流行病與歷史的書, 內有簡述各式各樣東西方的疾病如何影響歷史, 突然看見"丘比特之病", 大感興趣, 讀畢後便執筆為文.

丘比特之病其實是一個絕症, 無藥可醫, 陪隨一生; 而病徵則只有一個: 病者一生都會處於戀愛之中. 更令人驚訝的是, 此病的病源: 引致此"浪漫之病"的病毒, 竟然是令人聞風喪膽的梅毒病毒.

先說一說背景吧! 梅毒是由蒼白螺旋體(Treponemapallidum)引起的一種慢性疾病, 便如感冒一般令你發燒喉嚨痛流鼻水一樣, 梅毒則一般引致性器官發炎潰爛. 但間中也會有例外的. 例如感冒菌入腦, 便容易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梅毒也一樣, 要是病毒不幸入腦, 便會引致不同的病變, 那一種病變則要視乎被入侵的是腦那一部份, 而其中一種便是"丘比特之病".

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負責分秘人體的各種激素, 其中兩種是多巴胺(Dopamine)以及苯乙胺(Mescaline), 他們兩種協同內啡呔(Endorphin)產生催情, 愛情的感覺. 不論男女, 只要身處熱戀中 (或處於愛的感覺之中), 腦中均會大量分秘此等激素(合一統稱為"催情激素"); 先催情, 後繁殖, 這是人類繁殖的天然本能, 極其重要. 是故生理學上, "催情激素"可以說是令人類產生"愛"的感覺的物質. 在人類青少年時期, 此等激素的分秘尤其厲害. 少年戀事多, 其實是有科學解釋的.

如不幸患了梅毒的病人, 在患病或治療期間梅毒螺旋體入腦, 儘管期後治療成功, 治癒了第一期梅毒, 但在病人或醫生矇然不知的情況下, 那潛伏腦部的病毒便一直隱藏在腦部, 演變成晚期梅毒, 直至多年後突然病發. 如病毒潛伏的位置剛巧在腦下垂體中控制"催情激素"的部份時, 那病發時便相當有趣了.

病毒會破壞了該部份的組織, 令"催情激素"失去控制不停分秘. 也就是說, "丘比特之病"病發時, 該病人會處於強烈"愛"的感覺之中. 更有趣的是, 在該組織細胞被病毒破壞後, 並不能重生"復修". 換言之, 這是一個絕症, 病人在餘生均會處於戀愛之中.

不知各位讀者有何感想呢? 大家不妨試試想像一下該病人的世界是怎樣的. 也許是一個充滿感性激情的世界吧~ 不論男女, 不論任何年紀, 不論結婚獨身, 每一天起牀時均有甜蜜幸福的感覺. 在路上看見自己心儀的異性, 立刻便戀上了對方, 幾乎每一天都有一段 (甚至數段) 新的暗戀發生; 儘管只是碰巧匆匆一眼, 也足夠自己樂上數小時! 甚至沒有失戀的出現, 因為數小時或數天後, 便會戀上另一人了. 整天也沉醉在感性之中, 便是一位八十歲的老婆婆, 也會含情脈脈地暗戀鄰居的帥哥呢~ 筆者一想到這裡, 不禁覺得這個"絕症"倒也真的幸福得很~ 稱為"丘比特之病", 實在是最貼切的名字了.

平常人的一生, 少年戀事最為刻骨銘心, 但隨着年紀的增長, 入世愈深, 天真與浪漫的想法便隨之消失, 換來的是現實與比較. 科技越先進, 娛樂越多姿多彩, 人類便越容易忘記很多根本的意義: 自己生存的意義 (很多城市人的慨念中, 生存即努力讀書努力賺錢然後退休老死), 愛情的本質 (很多青少年的慨念中, 愛情即感覺, 有feel便愛, 無feel便分, 直到人老珠黃便隨便選一個.) 等等......

這個"丘比特之病", 能將一個早就接受現實, 生活充滿無奈的成年人, 帶返少年時的青春初戀世界, 比一個家財萬貫的商賈, 隻手遮天的官吏等等都要幸福得多. 在筆者眼中, 這的確是一個令人羨慕的絕症啊~

(順帶一提, 現在的同事或早年的同學往往誤會了筆者是文科或商科畢業, 但其實筆者是應用生物系出身的...^_^"...在之後筆者將會寫幾篇有趣疾病的小文章讓大家輕鬆一下的.)

02:05 發表於 生活隨想 | 永久網址 | 留言 (0)

2006年05月14日

一體至衡: 地海傳說

惟寂靜, 出言語;
惟黑暗, 成光明;
惟死亡, 得再生;
鷹揚虛空, 燦兮明兮.

"伊亞創世歌"


單看以上的詩歌, 便可略知"地海傳說"主題的一二了. 先說一說故事背景. 地海世界是一個由海島以及海洋組成的世界, 魔法是整個世界運行的動力, 正因如此, 能運用魔法的法師握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卻同時必須謹慎維護整佪世界的均衡.

頭三部曲"地海巫師", "地海古墓"以及"地海彼岸", 是敍述一位少年巫師: 格得長大成人至大法師的三段冒險故事, 藉由奇幻世界的特殊背景, 深刻呈現了青少年成長的心路歷程. 而"地海古墓"更是罕有地以女性作為第一女主角, 仔細剖析了一個少女的思想改變.

便是首部曲一開始, 老法師對少年格得說的一番話已值得深思:

"格得, 你仔細聽好, 你是不是從來沒想過, 為什麼危險必然環繞力量, 正如黑影必然環繞光亮? 魔法不是我們為了好玩或讓人稱讚而玩的遊戲. 想想看: 我們法術裡說的每個字, 做的每項行動, 若不是向善, 就是向惡. 所以在張口或行動之前, 一定要知道事後的代價!"

請各位讀者不要忘記, 這只是一本青少年讀物而已, 你可說"做事前先要先想後果"是老生常談, 沒甚大不了. 但頭兩句便真的不是簡單的: 力量伴隨危險, 黑影環繞光亮. 這個主題在地海傳說的整個系列故事裡不斷重覆, 陪隨着故事中的險惡危機或重大轉折時出現, 並每次均將此主題推得更深, 演譯得更遠, 也就是說, 幾乎每次均能給作者莫大的反思.

年少氣盛, 往往以為一句簡單的道理, 什麼"一體至衡", 什麼"黑暗代價", 自己腦筋轉得快, 只消看一眼便全然明白, 有什麼困難? "世間萬物當然是相互平衡發展, 不用什麼解說嘛~" 這是多麼幼稚的想法啊! 越深奧的道理, 往往看上去是越顯淺的. 就像當首部曲第二次提及物化平衡, 層次已全然不同:

"宇宙是平衡的, 處在一體至衡的狀態. 巫師的變換能力或召喚能力, 會動搖天地平衡, 那種力量是危險的, 非常危險. 所以, 務必依知識而行, 務必視需要而做. 點亮一盞燭光, 即投出一道黑影."

好像還是很容易明白似的, 真的嗎? 那麼請看看以下一句更深入, 但與以上相同的道理:

"但事實是, 一個人真正的力量若增強, 知識若拓寬, 他得以依循的路途反而變窄. 到最後他什麼也不挑揀, 只能全心從事必須做的事......"

這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生體會了.

大至整個宇宙, 整個系統, 整個人生; 小至一個人, 一件小事, 一種觀念; 一切均掌握在上帝手中. 但衪矇上雙眼, 塞着耳朵, 手裡握着的, 只有一個平衡的天平.

另外如同上一篇所說, "地海傳說"另一出色之處是對男女的成長心理轉折,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描繪出來. 頭三部曲中的格得是一位充滿天份, 力量的少年人; 但少年傲氣, 最終犯下無可彌補的錯誤. 驕傲釋放了心中的黑影, 而它一旦被自己釋放出來, 自身力量越大, 那黑影也越強大, 並且一生追趕着自己的心靈. 儘管他用盡勇氣力量智慧去克服自己的黑暗, 但最後還是留下了陪隨一生的"傷痕". 格得結果在"傷痕"中長大成人, 成為中土世界最偉大的一位大法師.

另外一個在整個系列中, 和格得同等重要的角色: 恬娜. 在其少女時被族人選為神聖墓地的守護者, 自小已被教導一生將會駐守在那裡, 地位超然卻無限孤獨. 墓穴地洞四通八達, 結構複雜龐大, 收藏着該民族, 以至中土世界自古以來不少的秘密......結果少女遇上四處飄泊的格得, 兩人一起深入地下墓穴, 展開一個解開中土世界秘密, 同時深入自己內心的冒險旅程. 而令筆者最感驚喜的, 是作者利用一個龐大, 複雜, 黑暗的地下墓穴, 影射着一位少女被根深柢固, 無法解釋的世俗觀念綑綁一生, 而她在格得的幫助下決意向這個"墓穴"挑戰, 揭開世俗看上神秘, 看似神聖不可侵犯的面紗, 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這樣深入內心描寫, 觸動人心的女性角度小說, 筆者還真的是頭一次看到! 不只如此, 在整個地海系列中, 作者會更深入地對女性心理作出令人印象難忘的刻劃, 由一個女孩成長至女人, 對人生, 愛情, 生命的觀念轉折均鉅細無遺地寫下.

筆者絕不讚同因為作者是女性身份才寫下這樣的小說, 相反, 筆者覺得其實這樣才是作者真正體會老子陰陽平衡, 能公平客觀地對兩性作出描寫的功力表現. 對東西方長期以來, 一直以男性作主導的失衡體材, 可以說是作了一次性別革命的文字平反. "地海傳說"當然也有更詳細的男性 (就像格得便是) 心理描寫, 但相比起同樣在金庸小說隨處可見的同類描述, 筆者覺得其對女性的突破性文字更值筆者細談.

說完平衡世界, 女性角度的核心思想, 最後要說的, 是作者在尾三部曲展現了對生死, 對愛情, 並對人類前途的描述. 是繼頭三部曲完成後, 蘊釀了二十五年的入世大作. 也是筆者覺得最難落筆的部份.

也真的不知道如何能用一兩段去寫這樣寛濶深入的思想. 筆者所體會到的, 是作者狠狠地評擊人類因為貪婪利己的心態, 肆無忌憚地破壞萬物的平衡. 並不是那些簡單的環保議題, 便是人類過於貪生怕死也會對平衡世界造成毁滅性的破壞. 當然所有生物也會想盡辦法求生, 但牠們並沒有意識去追求長生不老, 並自然接受死亡. 但人類不同, 因為人類有思想, 有意識. 儘管我們知道死亡最終會來臨, 但我們還是會利用科技 (也就是醫學) 設法延長生命, 暫緩死亡. 請各位讀者注意, 用醫學延長壽命絕不等同在原野中鹿隻逃避獅子追捕的逃跑! 鹿隻最後便是不死於獅子爪下, 最後也會死於自然衰老或疾病, 是自然界生死循環平衡的一部份. 但人類把各式各樣的疾病醫好, 大幅延長壽命, 破壞的, 可是天地創始而終的生死平衡啊! 看看現在全球的人口爆炸吧, 所造成的生態, 自然禍害是有目共睹的.

筆者當然不會斷章取義地認為醫學是一切的罪魁禍首, 並呼籲各位放棄科技, 只是筆者認為我們人類科技一日千里, 是否應該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正在做什麼? 為什麼這樣做? 而做了之後的後果又會如何呢? 就舉醫學為例, 究竟它應該以為人延長壽命為目的? 還是為病人減輕痛苦為主呢? 要是沒有死亡的存在, 生命又有什麼意義呢?

"死後, 我可以吐回讓我存活的氣息, 可以將未做的一切還諸世界, 所有我可能成為與不能成為的一切, 所有我未做的選擇, 失去, 耗用及浪費的一切, 可以全部還諸全世界, 送給當未活過的生命. 那將是我對世界的回報, 感謝它賜予我活過的生命, 愛過的摯愛, 與吸過的氣息."

在地海傳說的最後一部曲"地海奇風"中, 描述着一個斜坡原野, 中間有一條長長的矮石牆, 一邊是光明, 另一邊是灰暗; 一邊是生界, 另一邊是死界. 有一位地海修補師每晚都看見自己來到這個原野, 聽見自己心愛的過世妻子呼喚自己的聲音, 人類破壞生死平衡已到了嚴重的地步了......死者呼喚生靈, 要求解脫......其實作者也暗示着真摰的愛情是能穿越生死的石牆, 再不是肉身所能綑綁的.

"一體至衡"四字一直貫穿了整個地海六部曲的核心, 是西方對中國老子道家思想一次淋漓盡致的演譯, 出自一位美國女作家手中, 其深度筆觸令筆者讚嘆不已! 同時不禁莞爾, 這種獨特完整的思想源自中國, 五千年來卻沒有什麼人藉此寫下一兩本文學小說.

另外筆者一直忽略不提的, 是整個系列中一個極重要的角色: 龍族.
這可是全系列最精彩的一環, 筆者還是賣個關子, 讓有興趣的讀者自己慢慢發掘吧!

"很久以前, 人與龍是同一族, 說同一種語言, 但因追求不同事物, 雙方同意分開. 人往東, 龍往西; 人放棄創生語, 換來雙手技術, 手藝, 擁有雙手所能創造的事物; 龍則放棄一切, 保留太古語以及翅膀. 龍選擇自由, 乘馭他風; 人選擇重擔, 擁有技藝."
"人害怕死亡, 龍則不然......"

再次推薦即將上映的日本宮崎吾朗導演動畫: 格得戰記.
電影預告片(中文字幕): 按此觀賞預告片

電影預告片: 按此下戴預告片 (所用上戴網站為Megaupload.com, 開啓連結後左上方會有一分鐘的倒數. 倒數完結時, 廣告會彈出, 但不用理會廣告, 把它關掉, 那便會見到download的link, 按該連結下戴便可.)

(註: 奇幻旅程已告一段落, 筆者現正攻讀俄國文豪杜思妥也夫斯基的代表作"罪與罰", 長路漫漫, 相信要五月尾六月初才能刊登其書評, 期間筆者會輕鬆一點, 寫回一得趣味短文章給各位觀賞的~)

17:30 發表於 書海浮沉 | 永久網址 |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