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5日
也來談談情, 說說愛.
不知怎的, 最近身邊的人都好像面對着愛情煩惱, 那個失戀, 這個辛苦…沒完沒了似的. 可能真的是早了點, 筆者中三時開始追求女孩; 矮小, 跟時代脫節, 沒什麼品味的我, 那時就是這樣沒頭沒腦地順着自己荷爾蒙的命令去追. 讀書方面又不見得這麼有恆心, 結果在沒能力有耐力的情況下, 打了一場沒可能, 但卻曠日持久的心靈攻防戰. 過程固然苦不堪言, 而更要命的, 就如歷史中各場長久戰爭一樣, 結果只有兩個: 要不慘勝如敗, 要不徹底毁滅. 而筆者的遭遇當然是後者.
恆心這種東西就像當年君士坦丁堡的雙城牆一樣, 能給予你極強的防禦力以及持久力, 但在長久圍城, 一但失陷後, 憤怒的敵人便如當年土耳其軍隊一樣: 湧進屠城. 回想那時的感覺, 實在不是文字或眼淚可以表達出來的. 本身沒有經驗, 朋友們更是沒有經驗(那些熱戀中的便不說了…), 再加上兩場公開考試的壓力, 筆者也不明白自己是怎樣熬過來的. 但不論怎樣, 如同樣是歷時四年, 同樣是沒頭沒腦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 總算渡過了.
有人說”歷史是人生的縮影”, 筆者親身証明這是正確的. 因為如同當年戰後歐洲一樣, 筆者劫後餘生, 萬物生機, 自己在那時谷底反彈的生命力是筆者到現在也覺得驚訝的; 諷刺的是, 我也和當時的歐洲人一樣, 又有誰會想像得到, 一場更可怕的災難將會降臨呢? 結果筆者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 重整旗鼓, 追求第二位女孩, 面對一場更大的浩劫. 詳細情形很多友人都知道, 不詳述了. 總括而言, 是得到人生第一場小勝利後, 得意忘形, 最後慘遭滑鐵盧.
是的. 愛情的確如戰爭一樣, 是人類不斷重覆做的, 沒什麼理智的行為之一. 看見身邊的朋友的思想好像大受刺激的不斷問自己問題, 思考愛情, 思考兩性關係, 儼如便看見幾年前的自己, 受了苦, 難受, 硬拉着方包走到海邊, 邊思考邊大吐苦水. 大家都是凡人, 不論背景怎樣不同, 原來走的路都是大同小異的.
不知是荷爾蒙分秘少了, 還是痛定思痛, 對愛情已沒什麼渴求執着的了. 經過這樣長久的戰役, 已沒什麼精力再戰江湖. 但在這七年而來, 也真的沒什麼問題是沒有想過的. 最後的感想是: 其實愛情這東西既然是沒什麼理智可言, 那麼還有什麼是需要思考的呢? 曾以為想通, 為愛情立了一套看似”真理”的定律規矩, 以為終於明白相處之道, 誰不知別人一個例子便給推翻了. 人心肉造, 感情本身不可量度, 其引伸出來的行為又怎會可以理性解釋的呢? 試問問那些真正白頭到老的老夫老妻, 他們也是答不到你的, 最多可以給你一點指引, 和你說”關鍵是互相容忍體諒”罷了. 但重要的是, 怎樣”容忍” 怎樣”體諒”呢? 又怎能雙方合拍地做到呢? 請相信筆者一言, 這些問題是需要在人死後, 由上帝來回答你的.
請不要鑽牛角尖了, 愛情只是人生其中一個階段, 每個人因應性格, 背景和經歷的不同, 對這個階段的開始時間, 結束時間以及其長度均人人不同. 有些人早些成熟, 有些人遲些. 兩個人階段不同, 但卻有緣相見走在一起已經是很大的福氣, 既然儘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維繫這段關係, 結果怎樣, 又何必執着呢? 合則來, 不合則去, 自古皆然. 只要他日回首, 不感遺憾便可了.
現在的我, 一切盡量順心而行. 如庖丁解牛一樣, 不違天意, 因勢利道. 培養多些興趣, 讀多點書, 走多點地方, 細心看多點周遭, 思考多點問題, 寫多點文章……世界之大, 是沒有容不下我的地方的. 實在還有太多太多太多有意義的事情等着去做呢!
今日在友人Franki個Xanga留下一段電影對白, 筆者也引此為此篇文章的結尾:
"In life, there will be no shortage of people who'll tell you how to live. They will have all the answers...what you should do and not do...Don't argue with them, say, "Yes. That's a brilliant idea.". And then, do what you want to do."
""Anything Else"" Woody Allen
當年戲言…
“我真係好鬼覺得你似人地出面個d秘書”
“咁你就快d自己做老闆la”
各位友人同好, 請不要再問筆者為什麼無緣無故自己做點小生意了. 辛苦”非法”經營一年半, 現註冊在即, 回想起她…是的, 是沒有什麼可以遺憾的了.
2005年12月13日
“同志少年殺人事件” --- 一部發人深省, 探討人類良知的紀錄電影
前陣子在同志電影節看了”優之良品”的惡夢還盤迴腦中 (相信和筆者一起看的Peter會更有同感~哈!), 發誓在近期都不會再看這類破格的冷門電影. 但真是出乎意料之外, 近來找尋Christina Ricci電影的旅程中, 在HMV百無選擇下卻找到這部她有份演出的電影: “同志少年殺人事件” (Christina很多前作真是冷門得可以, 連在HMV也找到不多, 真是貴精不貴”俗”~). 沒辦法, 是自己的女神無理由不捧場, 昨夜一看, 深感震撼, 成為筆者近期看過最感觸的電影.
由HBO拍攝, 是真人真事, 整部電影是根據近200多次與當地人訪問改編而成. 所講述的, 是發生在1998年美國一個寧靜小鎮Laramie的悲慘故事. 一九九八年十月六日, 一名平凡的大學生Mattew Shepard被兩名只有廿以及廿一歲的年輕人毒打至死, 原因只有一個: Mattew是同性戀者. 事件令美國全國嘩然, 結果該小鎮便成為著名的仇恨之都. 這部電影便是模仿紀錄片的拍攝手法, 主要以五位主角以及鎮上居民的對話為主, 影片拍得平實有力, 慘劇的細節在追查下一步一步地清晰, 逐漸發現在這個道德的難題上, 原來人是可以這樣殘忍, 這樣地失去人性. 兇手本身固然是罪大惡極, 但人類守舊的思想比起來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停對那少數人進行殘酷無聲的逼害! 例如片中部份反對同性戀的”衞道”之士的言論更令人嘔心, 真是令筆者差點忍不住拍案大駡!
同性戀自古有之. 但西方自從當年神聖羅馬帝國開始尊崇基督教後, 其社會一直視同性戀為禁忌, 整個中世紀均是由基督教以及其相輔相成的封建帝制共同統治. 儘管在十八世紀尾聲, 一場震古爍今的法國大革命爆發, 在”自由, 平等, 博愛”的旗幟下, 打破思想枷鎖, 為人類文明踏進了一大步……但最後依然要等到科技資訊發達的今天, 同性戀者才開始受人公平對待.
筆者自己也是喜好女色, 也是不同意同性戀, 但卻不禁要為人類這樣沒根沒據地, 長達千年地殘殺逼害異己而感到憤慨難過. 筆者不禁要對那些手執”聖經”, 自以為是”正派”的”衞道”之士大聲問一句: 耶穌基督在二千年前, 以神的兒子之尊, 也以謙卑寛恕的心去拯救那人盡可夫的妓女, 你們凡夫俗子算是什麼?! 這個世界除了耶和華之外, 是沒有人有特別權力去剝奪別人的人權自由, 便是不同意也需互相尊重. 筆者不是基督教徒, 在末日審判時注定要下地獄, 但筆者倒是很樂意帶著那些自以為可以上天堂, 守在耶穌腳下的敗類一起共赴地獄的.
好像有點離題太遠, 但請各讀者原諒筆者的義憤, 如法國大文豪雨果說過: 「正義有時是憤怒的.」. 說回電影, 不能不提的是導演的剪接以及駕馭劇本的功力, 這是因為電影以人物訪問為主, 一共出場的角式有多達六十多個, 但筆者在個半小時內卻看得順暢自然, 並沒有混亂的感覺, 無疑出色的剪接是功不可沒的. 至於內裡很多發人反思的對話, 則使筆者深深感受到導演編劇的用心良苦, 他們沒有說過一句判斷性的說話, 只是平實地引導觀眾自己面對自己的良知, 由觀眾自己的良心判斷. 無論你是否同意同性戀, 只要你還有一點血性以及憐憫之心, 筆者深信這部電影一定都會打動你的.
這部電影有很多大明星演出各個配角(當然包括我的女神, Christina Ricci, 飾演受害人的朋友), 帶給筆者不少的驚喜. 而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 是在法院判刑當日, Christina以及數名受害人的朋友, 身穿天使的純白長裙, 頭戴金色荊棘冠冕, 在背上撐開一對白袍大翼, 一同以背面圍着那些在法院外示威的那些衞道之士, 流着淚, 不發一言.
好一幕人類良知的表現!
(附註: 1998年此案發生後, 美國舉國震撼, 當時在位總統克林頓發表講話並敦促國會盡快通過"仇恨法案"將其納入國家憲法, 但在保守共和黨反對下最終失敗, 筆者深感人類文明進步實在舉步為艱. 此片於2002年奪美國人道主義奬, 獲柏林影展特別提名以及成為辛丹士獨立電影節開幕電影.)
2005年12月11日
從經濟學角度出發: 看自由貿易以及”自由”的約束 (1)
回想自己在高中那幾年, 自己是十分喜歡在"剪報"中不自量力地寫國際時事評論的. 那些功課一直保存至今, 拿起來重看, 不禁啞然失笑. 在十六, 七歲時, 思想剛開始盟芽, 對身邊世界充滿好奇, 少年熱血, 總是對這個世界的種種不公平大加評擊, 寫下了很多"天真"的建議.
但認識了經濟學, 開宗明義第一條便是: “人是自私的”. 一句話說穿了少年人的理想, 很愕然, 但卻也引起當年筆者強烈的興趣, 結果在張教授的散文引領下, 走進了經濟學的世界. 有人的地方便有社會, 經濟學便是一門研究人在社會中行為的科學. 沒有放入理科是不等於和科學沒有關係的, 在經濟學的範疇內, 很多的研究都是用科學的方法進行, 整個社會儼如一個巨大的"實驗室", 而其中最令筆者感興趣的, 是原來這個實驗遠遠比那些我們安坐在實驗室去做的來得困難. 在自然科學的實驗中, Limitation (約束) 是重要但不難設定的; 可是在人類社會進行的"實驗", 其約束則遠遠來得複雜以及難尋, 稍有不慎, 整個理論便會被推翻. 是困難, 但卻非常過癮. 解決了好奇心也給了自己不錯的滿足感.
另一過癮之處, 是經濟學也如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一樣分了不同的"門派". 因為人的社會實在複雜, 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分析理解, 那些已發展了自己一套理倫結構的角度便自成一家. 小弟不才, 各"門派"認識不多, 但深入接觸的卻有一個, 那便是六七十年代盛極一時的"芝加哥學派". 該學派以價格理論為核心, 由需求定律以及"局部平衡"廷伸發展, 解釋各種經濟活動. 主力提倡自由市場, 反對干預政策.
筆者是信奉"芝加哥學派"的. 但請容筆者特別指出一點, 經濟學只是用來解釋世事, 或許相應作出某些推斷, 至於是否真實地採用成為國家政策, 則是政治的問題. 筆者這樣說, 是因為以下的內容將涉及一個很敏感的話題: 全球自由貿易. (小圖為芝加哥學派核心人物: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得奬者, Milton Friedman, 攝影者為張五常教授)
看過之前的介紹不難估出"芝加哥學派"是支持自由貿易, 也就是經濟一體化的. 這是因為該學派認為在經濟資源有限的環境下, 自由市場競爭會令其資源作出最有效率的分配. 但如先前所說, 解釋“自由貿易帶來益處”的理論若要成功建立, 就必須有清楚明確的"約束". 長話短說, 這些約束包括法律的健全, 人均教育水平, 資源的分怖等等, 呼籲一羣在森林深處居住的野蠻部落討論"自由貿易"是沒有意義的. 儘管新古典經濟學(即"芝加哥學派")能在指定的"約束"下成功推論自由貿易對社會的好處, 但困難的, 便是那些"約束"的選擇以及介定. 例如成功指出兩個發達國家進行自由貿易能令雙方獲得最大的利益, 是必須建立在"發達國家"以及"自由貿易"的兩個"約束"之上, 所以真正問題是: 何謂"發達"? 何謂"自由"? 這是經濟哲學的層面了.
儘管是支持全球自由貿易, 並肯定其好處, 但若忽視考慮其相關約束, 是完全行不通的. 不知世界貿易組織是否故意忽略這些因素, 但在筆者眼中, 它只是片面地從經濟理論中選取對它有利的部份, 以此粉飾自身的目的. 目的是什麼? 請各位重視經濟原則第一條: 既然人是自私的, 當然是會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 而最有能力這樣做的, 是那些在發達國家的有錢人.
至於從"芝加哥學派"看起來, 真正的"自由貿易"應該是怎樣, 應該基於什麼的"約束"上進行, 世界貿易組織究竟在做些什麼等問題. 小弟將在之後兩篇文章詳述.
2005年12月09日
在孤獨中, 遇愛, 被愛, 自愛---談電影”水牛’ 66”
近來不知怎的, 筆者瘋狂的愛上了一位女演員---Christina Ricci. 相信香港觀眾唯一對她有印象的, 便是在數年前那部電影”無頭谷”中, 那位美艷動人的少女主角. 其實筆者在那時已經很喜歡這位女演員, 不過淡忘了一段時間, 前陣子重看”無頭谷”, 便不能自拔. 就像本身很喜歡一種酒, 忘記喝掉放在櫃裡, 幾年後突然記起再拿出來品嚐, 這段時間的發酵只會令酒更香醇無比, 使人難以抗拒.
Christina Ricci是一位很有性格, 很會選擇劇本拍戲的女演員. 所以在她所演出的39部電影中, 除了”鬼馬小靈精”, “愛登事家庭”以及”無頭谷”外, 其餘的相信很多香港人連聽也沒聽過. 不過在筆者這位”有心人”四處找尋下, 還是找到其中不少的電影, 包括這部叫”水牛’ 66”的電影.
這是一部低成本, 導演Vincent Gallo自己自導自編自演的獨立電影, 在那時亳無知名度的他, 膽粗粗的將剛寫好的劇本寄給Christina Ricci, 想不到她一口答應演出. 在筆者看後, 深深偑服她的選戲智慧. 在電影的一開始, 便看見白雪茫茫中, Billy(Vincent飾)在監獄中走出來, 四顧茫然, 不知何處去, 結果便在監獄外的長椅上睡着了; 睡了一會, 便走回監獄問那位獄卒: “請問有洗手間用嗎?”……這位男主角放了監出來, 要做的只有三件事: “去洗手間, 擄走一位女孩假扮自己的妻子見見父母以及報仇”. 結果, 他擄走了Layla (Christina飾)……開始了一個出人意表的故事.
此片的鐘頭運用非常特別, 令人最深印象的, 莫過於那場Layla在男主角家中與他父母吃晚飯的一幕. 使用固定的舊式鏡頭角度拍攝, 令觀眾只集中在主角們的對話以及其表情, 別具平實的個人風格, 而那不少突如其來的回憶鏡頭, 則在平實中加了不少趣味, 往往令人捧腹不已. 在槍殺時的定格鏡頭, Layla的tip tak舞以及那充滿懷舊色彩的歌舞等等, 配合着劇情的高低突然出現, 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男女主角的演出是不可不提的. 兩個都不是俊男美女, 反而有點奇裝異服, 在低成本沒有任何特技花巧下, 會憑劇本的奇情以及演員們的演技支撐整部電影, 特別的拍攝手法則令人看後留下有力的印象, 突顯了導演的個人風格.
劇情不斷推進, 當更多Billy的往事被知道後, 觀眾便會突然明白他其實是一個非常孤獨的人, 受盡傷害. 但Layla這個女孩的出現後, 卻令他的人生在24小時內180”轉變過來! Layla被擄後不單沒有反坑掙扎, 反而半推半就送上門, 而且戲假情真! 寂寞的他抱着一死的念頭去報仇, 但孤獨的心突然遇上愛情, 突然間天堂地獄, 連筆者也給劇情殺了個措手不及!
究竟突然遇上真愛, Billy能否接受, 在一心求死報仇下如何被愛自愛呢? 相信看這部戲的觀眾在尾段時都會突然意識到, 在這個奇情故事的背後, 原來導演想表達的, 便是愛情的力量, 是遠遠你不能想像的.
Christina, 我真是愛死你了~~~
(附註: 此獨立電影於1998年奪得西雅圖, 佛羅里達州電影節, 美國國家影評協會以及歐洲影展多項大奬, 此片也成為導演Vincent Gallo的成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