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9月02日
“我們”, 馬家輝
很少書是會令筆者在地鐵看時會忍不住笑出聲來, 但馬家輝這個"混蛋"做到了, 而且做得非常成功. 筆者因為書寫這篇文章, 需要將書大慨看多一次時, 還是忍不住再笑出聲來. 希望先前坐地鐵時坐在旁邊的吊帶可愛少女不要被筆者突如其來的笑聲嚇到了.
對馬家輝的認識, 是於本年三月在明報看到的一篇文章: "天可憐見, 她們是"性奴隸", 不是"慰安婦"", 覺得寫得不錯, 便將之轉戴至本blog (其文章請: 按此). 早陣子於書展漫遊, 看見此書綠色封面上寫著大大兩隻字: "我們", 好奇下拿起一看, 一揭開便是關於"粗口"的文章, 看了幾段, 爆笑出來, 過癮之至, 便買了.
囫圇吞棗地看, 正如書尾所寫: "這是一本議論之書, 卻亦是一本抒情之書. 這本書談國家大事, 卻也細述兒女私情." 而筆者最想從此書中得知的意見, 是作者對香港社會的觀察及分析.
相信如有在看開筆者blog的讀者也會知道, 筆者對香港的人或事是頗反感的. 在"論盡天下事"一欄中關於香港事的文章不多, 反而寫關於中國或經濟的文章更合筆者口味. 不能不承認, 筆者的目光始終於在內地, 對內地的通賬, 失業率, 農轉工的情況知悉得比所謂的香港"時事"還多.
不過始終是個人感情問題, 身在此地, 終不能對其事一無所知.
馬家輝的"我們", 無疑是一本濃縮了的香港時事精華, 其關於香港的文章重點而幽默地勺劃出香港現今的社會大慨面貌.

其實書中"關於我的文字四大天王"一文中已寫出陶傑是其"天王"之一: "他的文章, 談正時愛嬉笑, 開玩笑時又總能說一番大道理......都是香港奶水滋潤出來的大好文章" 看來馬先生是十分喜愛這種寫作手法了.

"......報道框架和結論總帶著"世風日下, 人心不古"或"幸好年輕人尚未全部變壞"之類教晦意味......再在報道旁邊附加"預防情人節失身十八招"之類的所謂資訊, 隱把年輕人的合法性愛假設為危險的事情, 應避則避的事情......總之幾乎每逢到了值得年輕人出神玩樂的喜慶日子, 主流媒體的新聞版例必現一篇"肅殺"之氣, 彷彿危機四伏......至於平常時份, 媒體迂腐的顯著例子在於深深執迷於"處子情結"......隨處可見甚麼"陳議員處男獻聲唱卡拉OK", "黃大狀處女下海街頭宣傳", "李醫生把第一次義工獻給宣明會"等等等等, 文字看似溫情洋溢, 文字背後卻是父權在磨刀霍霍, 一切事情皆以"破處"為榮, 無"處"不歡, 千"處"並舉, 紙墨之間, 隱隱"落紅"遍地."

"兩鐵罪則被炒作成頭條新聞, 一位阿嬸受訪, 表示贊成講粗口判監, 但認為"必須把不同程度的粗口分清界線"云云.
儘管語焉不詳, 這位好市民倒也提供了一個量刑的好主意: 粗口其實應該"分級", 對於"粗爆", "粗粗地", "粗中帶細"等不同類型的粗口予以不一樣的懲罰, 切忌一視同仁, 以免罰錯好人.

替粗口刑罰分類, 除了字數多寡, 大可兼顧其他標準. 譬如說, 密度高低, 若在一分鐘內講超過十句粗口, 即須坐牢; 若講三至五句, 僅須罰錢; 如果只是一或兩句, 則可視作語誤, 無罪釋放, 反而告發者應被判刑, 罪名是"濫用法律"和"浪費警力".

噢, 差點忘了: 萬一粗口內稍稍提及動物或同性戀或亂倫, 應該額外加刑, 因為, 嘖嘖嘖, 太二級了, 太不雅了, 不應被見容於香港特區. 中文大學的小朋友們, 你們說是不是呀?"
又怎能不爆笑呢? 輕輕調笑數段, 便諷刺了這個反智的香港社會. 便是這樣的文字吸引了筆者的眼光, 罕有地閱讀一本有三分一內容關於香港時事的書本.
馬先生顯然對香港本地的人與事有完整自己一套的看法, 其文筆者輕挑之中句句點中事件的要害, 不用明說, 讀者稍用腦筋便不得不自己也笑起來.

反觀作者這樣嬉笑怒罵一番, 也許才是"正確"對待香港時事的態度. 不過筆者不能不提的是, 此書除了港聞外, 還有兩岸三地的社會討論, 民主理念及一些個人感受的文章. 在這些方面, 筆者有很多觀點是與作者不同, 甚至完全相反.

就像關中國的問題, 日本戰後責任, 台灣陳水扁問題的文章均沒有了香港時事的調笑感, 其意見思路一字一句地寫下, 其思維明確來自一套對民主理想的堅定思維.

"俞可平在書內雖然口口聲聲"民主是個好東西", 但亦口口聲聲替民主這個”好東西”加上實踐上的框限......俞可平的"民主好東西論", 豈不太像我們向來聽見的對在香港推行普選的擔心嗎? 豈不亦常被用作拖慢香港普選, 剝奪港人普選權利的理由嗎?"
明顯是一位民主鬥士了. 而筆者對"民主", 一向是抱懷疑態度的.

長大了, 書看多了, 想法便不同. 開始懷疑"民主"這個東西, 看上去是一個文明公平的制度, 但有一點民主制度的基礎是沒有說服力的: "為甚麼少數要服從多數?" 這是一個很久之前筆者問過朋友的問題.

筆者需要的, 是理念上的合理性及完整性! 而不是向現實妥協的無奈答案!

而"民主制度"所建基於"少數服從多數"的理念則絕不是甚麼"良知的聲音", 相反, 那是以"社會順利運作, 或運作得更公平更好"為名, 實則對少數意見人士權利的一種剝削侵犯. 這種"以大欺小"的"文明版", 儘管少數種群的聲音多數在"民主社會"可以自由表達爭取 (其實不然, 很多還是不行的), 但爭取不到, "羊群"不理他們, 這班可憐人最後還是會被投票機器強暴剝削, 不論該機器是美式, 英式, 台式還是甚麼式, 均是如此. 其中的悲劇例子, 比比皆是, 筆者也不逐一搬出來詳談了.
"民主制度"在筆者眼中是當人們有了基本人權, 衣食豐足後, 進一步想擁有政治 (即有權力改變社會令自己有更多利益) 權力所想出來, 看似較公平的制度.

筆者重覆強調, 若閣下說"民主制度"是人類社會目前為止想到較好的運作方法, 筆者贊同. 但若說這是另一個"基本人權", 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真理, 則筆者絕不苟同!

哈~ 好像又是說著說著又扯至另一話題自言自語~ 抱歉抱歉, 筆者將來另外撰文再談~
(唉......”爆谷殺人狂”劇評也說另行撰文說"法律的公平性, 與道德價值關係"的文章......如無記錯, 好像遠古時期"看自由貿易與"自由"的約束 (3)"還末寫, 而那篇湖南張家界遊記更是......天呀......)

馬家輝的"我們", 筆者覺得是一本對香港近年重要事件有獨特見解, 極有參考價值的一本書, 其風趣的筆觸令讀者看得哈哈大笑之餘, 不忘對身邊時事的反思思考. 九月開學了, 不是有一科"常識科"嗎? 叫學生看一看這本書吧~
2007年05月21日
維吉爾的靈魂: "但丁俱樂部"


於是維吉爾帶領他穿過地獄, 煉獄, 然後把他交給他一生單戀著的女子靈魂, 與她一起遊歷天堂, 一直到達上帝的腳下.

在現今的西方文學中, 但丁的"神曲", 莎士比亞的歌劇以及歌德的"浮士德"齊名於世, 堪稱文學界中成就最高的三部巨著.

不要小看小小的好奇, 因為它能令你無懼於一萬四千多行的長詩, 由第一句開始攀爬, 越艱難越起勁, 直至站在峰頂上, 俯瞰下來, 才突然驚覺自己已經完成整個旅程.


在但丁的聲譽被破壞殆盡之前, "但丁俱樂部"的成員決定與兇手展開一場文學上的競逐, 看看是兇手快一步執行兇案, 還是學者們快一步阻止其發生......

此書與一般懸疑追兇小說最大分別的是, 其作者明顯是文學高手. 不是說其文筆如何出神入化, 或是其故事結構如何嚴謹細緻......筆者這樣認為, 主要是因為其故事內容包涵了很多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 有普及熱門的, 也有學術冷門的, 內裡的引經據典均有板有眼.
坦白說, 一部描述當年文壇翿楚, 以但丁"神曲"為中心的懸疑故事, 若是少了一點文學知識也難成其事. 揭開封面內頁, 是的, Mathew Pearl正正是哈佛大學英美文學系最高榮譽畢業的.


一舉撥開但丁"神曲"的深奧迷霧, 在懸疑追兇的背景下, 啟發讀者對"神曲"的好奇. 於今時今日, 文學被喻為"無用", "沉悶"及"艱澀"的時候, 這種引子是非常難得的.

除了對"神曲"的介紹, 此書最大的特色, 便是詳細描畫了十九世紀的美國文壇情況. H.W. Longfellow是當時的頂尖詩人, 也是第一位享譽國際的美國詩人, 他與J.R. Lowell及O.W. Holmes均是當年風雲萬變的美國文壇中, 支持改革的中堅分子. (上圖為H.W. Longfellow肖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此書作者雖是現代人, 但卻清楚掌握美國十九世紀時的社會生態, 對其細節每每有令人訝異的仔細描述, 真的是長時間收集資料的結果了. 當時社會對美國第一批黑人警察的歧視, 意大利裔移民的悲慘生活.....其中對內戰剛結束後, 社會及退役軍人所受的創傷尤其描畫出色.

單單就這點來, 這與筆者前陣子所讀的"西線無戰事", 從一個小兵去看一次世界大戰, 視角方向是極為相似的.
每一宗兇案背後, 都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罪行, 是但丁所描繪的"罪"與"罰"的世界中, 不可饒恕, 需受永恒懲罰, 根自人類罪性的罪行. 相比起兇手的手段, 每個受害者背後的罪行更是可惡, 看似岸貌道然, 實則無良無知. 但丁在地獄行中遇見的, 便是一個個像這樣的罪人.

各位對文學還有一點點與趣嗎? 還想從中學到人類文明一點點的精筆嗎? 對但丁的地獄旅程有一點點的好奇, 對其想有多一點點的認識嗎? 那不妨拿起這本"但丁的俱樂部"看一看吧~ 因為它猶如維吉爾的靈魂一樣, 令讀者在"艱深", "高階"及"沉悶"的三頭猛獸阻嚇下, 引領各位走另一條路, 進入但丁光芒四射的文學世界.
2006年11月19日
西線無戰事: 小兵的悲歌

也有一段時間沒寫書評了. 筆者並沒有懶惰, 倒是日間正職工作, 晚上兼顧小生意, 看書的時間的確比之前少了, 每天也是只可以利用侯車. 乘交通工具的時間看書. 儘管速度緩慢, 但近日總算給筆者完成了其中一部著作: 西線無戰事.

此部作品屬於報告文學, 就如”唐山大地震”一樣, 作者在序言獻詞時, 說了以下的一番話:

當年的戰爭小說不是反戰 (右派) 便是愛國主義 (左派), 像”西線無戰事”般採取中立的報告文學體裁可以說是別無僅有, 沒有了戰爭英雄, 沒有了說教味道, 沒有了浪漫色彩……用的只是嚴肅角度平實地寫下來. 不以激情歌頌戰爭, 也不是充滿口號的反戰小說, 它只是一本以小兵的角度, 報告了戰事的實況. 各位可以想象, 這種小說這邊不討好的小說, 在當年是不太暢銷的, 但”路遙知馬力”, 自1929年小說問世以來, 經過七十多年的歲月磨光, “西線無戰事”至今不但屹立不倒, 並且更擠身世界名著系列, 在人類文化中閃閃發亮.

這是一部從人出發戰爭小說, 故事的背景是一次大戰, 但作者並沒有在書中描述其歷史背景及戰局的發展, 整個故事是由一個小兵波默的第一人稱出發, 帶着讀者走進戰事的最前線, 與他的一班中學同學, 一起經歷一個世代在戰爭中的磨滅. 與一般浪漫派戰爭小說不同, 波默並不是什麼戰爭英雄, 又或者有特別的才幹, 他真的只是一個從鄉下長大, 在國家號召下, 聽着”德國的鋼鐵青年”的口號下, 茫茫然參軍的小兵, 他不太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打這場仗, 不清楚戰爭的背景及戰局的進展......

他們在戰場親身經歷砲彈, 毒氣, 戰車等等的攻擊, 在陣地戰, 壕溝戰中飽受震撼. 他們目暏成千上萬的死亡, 聽到不絕於耳的子彈, 炮火巨響, 在人生最精采的青春歲月便要天天徊在生死邊緣間, 見証着身邊至親至愛的離逝. 所以在雷馬克的筆下, 書中一眾十八, 九歲的主角們均有着不應是這個年紀所擁有的成熟及自覺, 也許是身處在極殘酷的環境中, 他們這一羣小兵很快就有人生的自覺.



“我年輕, 才二十歲, 然而我對人生, 除了絕望, 死亡, 恐懼, 和投射在悲傷深淵上渺渺茫茫的膚淺外, 一無所知. 我看到了各民族如何彼此攻擊, 在默默中, 無知地, 愚蠢地, 馴從地, 幼稚地殺戳對方……我們對生命的知識僅限於死亡, 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我們又會變成什麼?”


嚴肅的主題固然引起人不斷的反思, 但最令筆者窩心的, 是一班小兵們那種令人感動深刻的兄弟情誼, 其實比起死亡的恐懼, 更令主人翁悲痛的, 莫過於看着自己一個又一個的兄弟在戰火下一個一個地陣亡……一直到小說末尾, 也就是世界大戰臨將終結, 他在軍醫院養傷時聽到最後一位同伴也傷重死亡. 雷馬克於這一刻的描述是看似冷卻, 實則在故尾結局時帶給讀者無比的震撼:

“一九一八年十月, 他死了. 那一天很安定, 整個前線都平平靜靜. 軍團報告裡, 一句話就說完了: "西線無戰事"”
2006年07月02日
奇幻啓矇之作: 夢之國的殞落

王子向女子的身影大叫:「茲麗塔!(尤雅語--女舞者)」纖細苗條的身影停下來, 轉身對著伊凡, 微弱的月光輕照她的側臉, 透現了一張輪廓分明的美臉......"

很多東西都是看上困難而不可能, 但只要嘗試過, 便會慢慢適應習慣, 不少人更會從此迷上, "閱讀"便是如此. 筆者身處在這個電腦互聯網的時代, 眼看着成千上萬的青少年終日埋首於鍵盤, 不要說閱讀, 便是簡單的寫字書法也幾乎不懂, 看見厚達數百頁的小說, 是很難想像他們能耐心看完第一頁的.

"夢之國的殞落", 一篇由本地作者所寫作品, 則總算打破了奇幻小說"厚, 長, 難"的悶局, 是一篇較少見的短篇小說. 文章是以西方奇幻風格寫成, 內容描述一個由海島組成的世界, 夢之國是一個理想的國度, 由尤雅族管治; 而鄰近則是一個由人類世界構成的現實之國. 兩族原本有着互利共生的和平關係, 相互幫助相互發展.

閱讀經驗豐的讀者, 相信看見以上簡介後, 也大約知道其小說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描述人類的陰暗面, 從而反思自我, 洗淨自身的靈魂, 在黑暗中帶出光明與正義, 幾乎是很多西方奇幻文學的共同處, 也同時反映了西方文明對正義的追求熱愛.

此文章的作者也明顯深受該思想影響, 在這篇短篇小說刪除了東方文明講求陰陽平衡色彩, 改而全面吸納西方風格, 如果不是看見作者名稱, 也真的會以為這是一篇西方作家的作品, 而想像不到這是一位東方少女寫成的.

而這篇"夢之國的殞落"的作者則相當認真, 儘管這是一篇短篇小說, 但仍詳細而不累贅地在文章中作出不少的背景描寫, 令之後的故事令人看得明白舒服. 這點細節對一篇"入門級"的奇幻文學來說, 是非常重要的.


而"夢之國的殞落"採取了以對話形式作主要結構, 在其他較長的描述適當地增加分段, 令節奏明快之餘, 更可令初接觸者迅速投入其中.

幸好角色們的形象相當鮮明, 雖然沒什麼深入描寫, 但也已給予讀者一個足夠的性格大概去投入劇情. 始終是作者初試啼聲之作, 心理性格刻劃難度甚高, 如要求連這點也做得出色, 那未免是對新人太苛刻了. 總不能一開始便與托爾金比較吧~


是一部用心寫作的奇幻作品, 難能可貴地是一本青少年奇幻文學, 絕對適合初接觸的讀者觀賞. 儘管故事劇情較為單薄, 但出色的背景描寫埋下大量可觀的伏線, 也充滿空間作加長修改, 進而成為一本高階奇幻文學. 雖則是處女作, 篇幅較短, 但已怖下恢宏的格局結構, 相信待作者思慮周詳後, 一部波欄壯濶, 深入人性的奇幻之旅便會成形. 十多數的香港少女, 能有這樣氣度的寫作, 筆者還真的是第一次在本地看到.
小說最後一句:

(P.S. 筆者將積極游說作者討論作長篇寫作, 並將之定期刊登於"光影世界"的附屬blog, 希望能多一機與其他奇幻同好者共同分享.)
2006年06月26日
震撼靈魂的鉅著: "罪與罰"

去年十一月, 筆者辭去了舊時的貿易公司的工作, 之後便全身投入了自己的小生意以及開始寫作文章. 至今八個多月, 一直閱讀不少文學書藉, 尤以西方文學為主. 對筆者這個廿歲出頭的黃毛小子來說, 這大半年來可以說是眼界大開, 對西方先哲總算有了皮毛認識.

"罪與罰"是杜思妥也夫斯基奠定世界聲譽的代表作. 以聲名算, 俄國三大文豪 (還有托爾斯泰以及屠格湼夫), 以他為首. 屠格湼夫以擅長用寫實筆法刻畫俄國社會新的知識份子, 討論人倫關係而著稱於世. 長期旅居歐洲, 最後客死巴黎的屠格湼夫, 儼然成為當時俄國介紹西歐思想的代言人. 筆者半年前看過他的長篇小說"父與子", 便體會到當年時代轉變對家庭倫理所造成的衝擊.

至於杜思妥也夫斯基, 則迴異於上述的文豪, 他將自己怪異, 受難, 貧窮, 病痛, 流放, 負債的生涯投射於自己的小說. 結果他以旺盛的創作生命力, 給後世留下了一系列光芒四射的作品.
"罪與罰"的主人翁是拉斯柯尼科夫. 他是一位貧窮的大學生, 居於彼得堡的窄小房間裡; 罹患憂鬱症. 他的情緒始終處於緊張, 焦躁的狀態中. 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與外界之間, 失去調和, 這樣的結果產生一個計劃: 殺死一個放高利貸的老太婆, 奪取她的財產, 做有益於社會的工作. 他將這個計劃付諸實行, 而且輕易成功, 可是, 也一併殺害了正巧來到現場的老太婆的妹妹麗莎佩達.


主角拉斯柯尼科夫, 他所代表的, 是俗世中, 憑着理性, 認為人可分為兩類: 平凡與不平凡兩種, 前者需要根據普通的法律與道德生存, 後者却可獲得破壞那種道德與法律的權利. 為了完成有益於人類的事業, 犠牲他人是情有可原的, 歷史上的偉人即是一例.


將"罪與罰"的主題作一次概說. 我們若只依靠理性, 則必受到拉斯柯尼科夫超人論的引導, 世上存在不平凡的人, 然後否定神. 但若只依存本能, 則必陷入史比杜里凱洛夫的無道德主義. 如何才能走出這樣的迷宮呢? 作者認為, 接受神的恩寵, 如聖經中相信拉薩路的復活. 這是經由蘇妮雅說出來的. 最初, 拉斯柯尼科夫並未意, 直至在流放西伯利亞, 他才重新憶起.


自從沙特以來, 杜思妥也夫斯基被公認為文學存在主義的先驅者. 但這裡所提出的是: 擁有"本身的存在就是目的"的人之理念, 被無數的拿破崙等人踐踏, 而將來, 像拿破崙等這一類的"超人"亦不會消失. 並不是萬人都肯定拉薩路的復活, 可以拉薩路必須復活的強烈願望, 悄悄潛藏在我們的心中.

只要生活在世上, 每一個人都會對其存在感到不安, 我們真的要不明所以地終其一生嗎? 究竟為了什麼呢? 是的, 作者在"罪與罰"中已清楚表示了人不論何其墜落, 也應該"存在", 沒人可以奪取. 但存在的本質呢? 這實在是人類哲學最高的範疇了. 杜氏以抽絲剝繭的推理小說手法, 透過仔細刻劃角色們的心理, 處理這個嚴肅的主題, 難怪別人說他是把存在主義精髓藝術化的先驅. 他所探討的問題, 明確表示了作者是探索靈魂的勇者, 在百多後的今天, 其作品的光輝永恒不滅.
"在如棺材般窄小, 幾乎要窒息的一個小房間裡發生的思想劇, 流經遼闊的俄羅斯草原, 直到西伯利亞, 伊爾托希河的河邊, 在拉斯尼科夫抱了蘇妮雅的一刻完美結束."

2006年06月12日
追尋張愛玲: "色戒"

"罪與罰"的旅程終於結束了. 很大的震撼, 無比的感動, 本想六月初便刊登其書評, 但又一次高估自己的寫作能力, 唯有等待下一篇才能登於此處. 在這段真空期, 筆者突然注意到張愛玲的一篇短文: 色戒.

這次追尋"色戒"的過程卻有點不一樣, 因為筆者費盡九牛二虎之力, 於各間圖書館也找不到 (由於張愛玲有很多短篇集, 是故不能網上找尋, 需去各間圖書館逐本逐本打開目錄看一看). 花了差不多一星期也找不到, 逼不得已於網上向我們的中國同胞求救. 皇天不負有心人, 終於讓筆者找到了.

1950年, 她寫下"色戒", 這部小說深得張愛玲的喜愛, 經過30年的不斷修改, 1978年才將與其他兩個小故事結集出版. 而筆者想找尋的, ;則是最原初的版本.
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上海, 是一部集欲望與謀殺於一體的懸念小說. 故事講述一群進步青年為刺殺一位漢奸特務頭子易先生, 派出最漂亮的女子王佳芝實施"美人計". 但在就要刺殺得手之際, 劇情卻戲劇性地發生逆轉---王佳芝在老易為其買鑽戒的過程中, 深受感動而改變初衷.

由於是短篇小說, 筆者很快便看完. 雖然篇幅短了點, 但內裡的劇情節奏卻相當明快. 以王佳芝的心理刻劃以及刺殺過程交叉出現於情節當中, 我們可以從中看見一位熱血少女在一次愛國行動中的心理轉折.

猶如"斷背山"一樣, 筆者看後是很難用文字描寫其情感感受的, 單單說是"少女情懷總是詩"是膚淺的, 一個少女的愛情根本便不能詳細的分析, 但從張愛玲的文字中, 我們可以隱約知道其實這首"詩", 包含了純真, 包含了嫉妒, 包含了信任, 包含了反叛, 包含了希望......筆者看完最後一節後, 感覺到王佳芝的愛戀之情緊緊的盤纏心中, 濃郁深厚, 也許真的只有青年男女才能有產生這樣的情懷, 可以說是最接近"愛情"的原味吧~

"他覺得她的影子會永遠依傍他, 安慰他. 雖然她恨他, 她最后對他的感情強烈到是什麼感情都不相干了, 只是有感情. 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 虎與倀的關系, 最終极的占有. 她這才生是他的人, 死是他的鬼."

張愛玲語寫道: "這個小故事曾經讓我震動, 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 在改寫的過程中, 絲毫也沒有意識到三十年過去了, 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所謂"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筆者行年廿二, 只追求過兩個女孩, 而兩個也是同一類的女孩, 均是心扉不易打開, 喜歡將自己真實感情收藏的人. 顯而易見, 她們真的不易, 甚至不希望, 戀愛. 而像筆者這樣條件惡劣的男生大着膽子追求, 其下場各位是容易猜着的. 為什麼這麼傻, 千選萬選偏偏要選這一類呢? 因為筆者一直等待着一刻......
我疲累地望着她, 她微笑地望着我; 心感覺到心, 門打開了. 不論將來如何, 那一刻, 她是愛我的.

(附註: "色戒"已確認為李安下一部電影的劇本, 梁朝偉確認為男主角, 並將於香港, 上海等地取景拍攝. 筆者將期待其大作早日完成.)
2006年05月14日
一體至衡: 地海傳說
惟黑暗, 成光明;
惟死亡, 得再生;
鷹揚虛空, 燦兮明兮.
"伊亞創世歌"

單看以上的詩歌, 便可略知"地海傳說"主題的一二了. 先說一說故事背景. 地海世界是一個由海島以及海洋組成的世界, 魔法是整個世界運行的動力, 正因如此, 能運用魔法的法師握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卻同時必須謹慎維護整佪世界的均衡.
頭三部曲"地海巫師", "地海古墓"以及"地海彼岸", 是敍述一位少年巫師: 格得長大成人至大法師的三段冒險故事, 藉由奇幻世界的特殊背景, 深刻呈現了青少年成長的心路歷程. 而"地海古墓"更是罕有地以女性作為第一女主角, 仔細剖析了一個少女的思想改變.

便是首部曲一開始, 老法師對少年格得說的一番話已值得深思:
"格得, 你仔細聽好, 你是不是從來沒想過, 為什麼危險必然環繞力量, 正如黑影必然環繞光亮? 魔法不是我們為了好玩或讓人稱讚而玩的遊戲. 想想看: 我們法術裡說的每個字, 做的每項行動, 若不是向善, 就是向惡. 所以在張口或行動之前, 一定要知道事後的代價!"

年少氣盛, 往往以為一句簡單的道理, 什麼"一體至衡", 什麼"黑暗代價", 自己腦筋轉得快, 只消看一眼便全然明白, 有什麼困難? "世間萬物當然是相互平衡發展, 不用什麼解說嘛~" 這是多麼幼稚的想法啊! 越深奧的道理, 往往看上去是越顯淺的. 就像當首部曲第二次提及物化平衡, 層次已全然不同:

好像還是很容易明白似的, 真的嗎? 那麼請看看以下一句更深入, 但與以上相同的道理:
"但事實是, 一個人真正的力量若增強, 知識若拓寬, 他得以依循的路途反而變窄. 到最後他什麼也不挑揀, 只能全心從事必須做的事......"
這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生體會了.
大至整個宇宙, 整個系統, 整個人生; 小至一個人, 一件小事, 一種觀念; 一切均掌握在上帝手中. 但衪矇上雙眼, 塞着耳朵, 手裡握着的, 只有一個平衡的天平.

另外如同上一篇所說, "地海傳說"另一出色之處是對男女的成長心理轉折,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描繪出來. 頭三部曲中的格得是一位充滿天份, 力量的少年人; 但少年傲氣, 最終犯下無可彌補的錯誤. 驕傲釋放了心中的黑影, 而它一旦被自己釋放出來, 自身力量越大, 那黑影也越強大, 並且一生追趕着自己的心靈. 儘管他用盡勇氣力量智慧去克服自己的黑暗, 但最後還是留下了陪隨一生的"傷痕". 格得結果在"傷痕"中長大成人, 成為中土世界最偉大的一位大法師.

這樣深入內心描寫, 觸動人心的女性角度小說, 筆者還真的是頭一次看到! 不只如此, 在整個地海系列中, 作者會更深入地對女性心理作出令人印象難忘的刻劃, 由一個女孩成長至女人, 對人生, 愛情, 生命的觀念轉折均鉅細無遺地寫下.

說完平衡世界, 女性角度的核心思想, 最後要說的, 是作者在尾三部曲展現了對生死, 對愛情, 並對人類前途的描述. 是繼頭三部曲完成後, 蘊釀了二十五年的入世大作. 也是筆者覺得最難落筆的部份.

筆者當然不會斷章取義地認為醫學是一切的罪魁禍首, 並呼籲各位放棄科技, 只是筆者認為我們人類科技一日千里, 是否應該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正在做什麼? 為什麼這樣做? 而做了之後的後果又會如何呢? 就舉醫學為例, 究竟它應該以為人延長壽命為目的? 還是為病人減輕痛苦為主呢? 要是沒有死亡的存在, 生命又有什麼意義呢?

"死後, 我可以吐回讓我存活的氣息, 可以將未做的一切還諸世界, 所有我可能成為與不能成為的一切, 所有我未做的選擇, 失去, 耗用及浪費的一切, 可以全部還諸全世界, 送給當未活過的生命. 那將是我對世界的回報, 感謝它賜予我活過的生命, 愛過的摯愛, 與吸過的氣息."

"一體至衡"四字一直貫穿了整個地海六部曲的核心, 是西方對中國老子道家思想一次淋漓盡致的演譯, 出自一位美國女作家手中, 其深度筆觸令筆者讚嘆不已! 同時不禁莞爾, 這種獨特完整的思想源自中國, 五千年來卻沒有什麼人藉此寫下一兩本文學小說.

另外筆者一直忽略不提的, 是整個系列中一個極重要的角色: 龍族.
這可是全系列最精彩的一環, 筆者還是賣個關子, 讓有興趣的讀者自己慢慢發掘吧!
"很久以前, 人與龍是同一族, 說同一種語言, 但因追求不同事物, 雙方同意分開. 人往東, 龍往西; 人放棄創生語, 換來雙手技術, 手藝, 擁有雙手所能創造的事物; 龍則放棄一切, 保留太古語以及翅膀. 龍選擇自由, 乘馭他風; 人選擇重擔, 擁有技藝."
"人害怕死亡, 龍則不然......"

再次推薦即將上映的日本宮崎吾朗導演動畫: 格得戰記.
電影預告片(中文字幕): 按此觀賞預告片
電影預告片: 按此下戴預告片 (所用上戴網站為Megaupload.com, 開啓連結後左上方會有一分鐘的倒數. 倒數完結時, 廣告會彈出, 但不用理會廣告, 把它關掉, 那便會見到download的link, 按該連結下戴便可.)
(註: 奇幻旅程已告一段落, 筆者現正攻讀俄國文豪杜思妥也夫斯基的代表作"罪與罰", 長路漫漫, 相信要五月尾六月初才能刊登其書評, 期間筆者會輕鬆一點, 寫回一得趣味短文章給各位觀賞的~)
2006年05月07日
一個跨越觀念, 劃分時代的女作家: Ursula K. Le Guin

是筆者看輕了"地海傳說"的威力了. 本以為寫了三十三篇文章"今年七月, 久候了......地海傳說"後, 再花數天便能讀畢"地海六部曲". 誰不知那五部曲以及六部曲的哲理寓意甚深, 筆者也真的要再花上個多兩星期才能完整體會, 直到今天才下筆短評. 各位書友, 筆者對之前的大言不慚感到抱歉, 望各位見諒見諒.
如同筆者先前的書評所說, 一部著作由作者一字一句地寫下來, 是一段段寄寓了作者心血結晶的文字. 那些博大精深的大作, 更是推進人類文明前進的基石, 筆者二十出頭, 初出茅蘆, 乳臭未乾, 不過是有幸拜讀, 實在沒資格去"評三評四". 在此執筆, 不過是一抒已見, 介紹介紹給各位書友罷了.



娥蘇拉小姐生於一個書香世家, 三位兄長均成學者, 她則攻讀法國以及意大利文學, 取得文學碩士, 在大學任教, 最後成為了一位大眾文學作家. 但與別的小說作家有點不一樣, 娥蘇拉小姐的作品是跨越很多不同類型體材的. 她憑"地海傳說"躋身奇幻文學大師之列; 同時亦憑"黑暗的左手", "一無所有"等成為科幻文學的巨子. 另外還擅長寫實文學, 寫詩, 寫散文, 寫劇本等等也難不倒她. 但最令筆者震撼的, 是身為一個西方土生土長的女作家, 最引其着迷的書籍, 竟然是中國老子的"道德經". 她花費了近四十年的時間去翻譯"道德經"的英文版本, 結果該版本亦獲得高度評價.

不只如此, 她更跨越了東西文化鴻溝, 將老子思想融入西洋小說, 在一向以西方文化作為骨幹的奇幻, 科幻小說中, 完美發揮東方哲學的無為, 相生與均衡慨念. 這種跨越在西方文學上是極為難得的!




各位女性讀者, 筆者誠意推薦"地海傳說"給妳們, 看一看真正由女性角度出發的長篇小說是怎樣的. 在"地海六部曲"中, 男女地位平等, 各自擔當重要的角色, 甚至在整本二部曲"地海古墓"中, 是跟隨着女主角一路歷險, 看着一個少女的成長, 心路歷情的轉折; 以及再去到四部曲"地海孤雛", 六部曲"地海奇風"中, 描寫愛情的真相, 生死的觀念; 不但帶給筆者極大的反思, 相信也能給各位女讀者一個全新的文學視野.

在下一篇, 筆者將集合地海六部曲的中心思想, 引伸為文.
("地海傳說"先後獲得:
1969年波士頓全球號角書奬
美國圖書館協會推薦好書
1971年紐伯瑞銀帶奬
1972年美國國家書卷奬
1990年美國星雲小說奬
亞馬遜網絡書店奇文學必讀書單榜首
亞馬遜網絡書店2001年最佳圖書
2002年軌跡奬最佳選集
2002年世界奇幻奬
......等等共十一項奬項)
2006年03月16日
靈魂之驅歌 --- 悲慘世界

前夜, 筆者真的忍不住, 有點"眼濕濕". 是的, 一個廿二歲的大男人哭起來實在難為情, 但筆者深信, 便是任何人看到"悲慘世界"的最後一章, 如果他還有一點人性, 還有一點良知, 是不會吝惜淚水的. 如果眼淚能分擔內心的悲痛, 能彰顯人類的善良, 能歌頌仁愛的偉大, 那便讓它流出來吧.


上回完成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的旅途, 接着便開始了雨果登峰造極之作: "悲慘世界"的歷程. 善用地鐵坐着納悶的時間, 花了兩個月, 總算走畢全程, 可以下筆寫一寫感想, 推薦一下給各位讀者.


要說的東西實在太多, 筆者也唯有忍痛擇其精要者述之. 坊間一般的評論是集中在主角, 那三四人的角色探討, 並研究其表達的人生哲學, 生活意義. 筆者不便重覆, 便將焦點放在雨果創作此鉅著的目的, 以及其故事情節的背景分析.

雨果曾明言: "我要揭露的是, 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 如何在文明鼎盛期把人間變成地獄, 使理當幸福的人生, 橫遭慘禍. 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與悲慘, 那麼, 像本書這樣的作品, 也許不會是沒有用的吧!"
(1868年1月1日於奧特維別墅)



在各種的苦難, 困境, 絕望之中; 作者肯定了良心的價值, 正義的真義, 真誠的可貴. 在這本被稱為"苦難時代中高貴靈魂之謳歌"之中, 人性良善的靈魂在黑暗苦難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跨時越代; 時至廿一世紀的今天, 光輝不滅. 經過數十幕感人心肺的演出, 在書中最後一章的高潮, 她也用盡她的力量, 舞出了最動人的舞姿!

"上帝永遠存在於人的心裡, 這是真正的良心, 它禁止火星熄滅, 它命令光記住太陽. 人性必勝, 人心不滅, 這一光輝現象, 可能是我們內心最壯麗的奇蹟."
(Victor Hugo)
是一本不朽的鉅著!
2005年12月23日
人間鉅著 --- 戰爭與和平

第一次寫書評, 不同於普通時事評論或電影評論, 用心看一本書是要用相當多時間的, 慢慢細味, 心領神會, 方能寫得較像樣的評論. 但與其說是評論, 倒不如說是推薦文, 因為相比這些著作作者的想像力, 其文學深度相比, 筆者的書寫功力不過是其皮毛中的小毛, 是沒有資格寫什麼"評論"去審核先輩的傑作, 但推薦一下給各位讀者, 倒是可以的.
書評產量少而難寫, 但文學作為人類文化中的骨幹, 筆者喜歡電影, 喜歡文化, 是沒有理由不喜歡文學的. 故筆者將盡力看多點書, 寫多點文章. 同樣是表達人類的感情, 有人說過: “如影像表達的是震撼, 那文字表達的, 便是深度.” 一些文學鉅著便是如此, 往往會花好十多頁帶領讀者去思考, 反思人性的本質. 看完一本書, 猶如給了腦子一個文化哲學的洗禮, 開展了一個你所沒有想像過的世界. 所以首先不要怕, 只看前言後記, 直覺找對了, 便不要理會其厚度, 只管打開第一頁, 作者自會帶領你走過整個旅程的.



但更重要的是, 作者絕對不是單一的對人性作思考, 他還對由人性所引發的各歷史事件作了另一角度的解釋, 對現代通俗的歷史描述作了狠狠的批評. 很多時在每一個將要描述的歷史事件的章節開頭, 作者便會將自己的想法仔細無遺地寫下, 將一些普通歷史的謬誤批評得體無完膚, 看後又實在不能不承認作者對資料收集的詳細, 佩服其獨特的見解深度, 很多時候, 筆者都不禁覺得作者的講法是比筆者過往看過的歷史描述更為接近真相. 文學鉅著便是有這樣的功力, 是可令人深深折服的.

這千多字實在只是對這本小說極其膚淺的簡述, 不過是一家之說, 其真正的內涵精蘊, 還是要交由讀者自己在夜深人靜時, 開着枱燈, 拿起書, 慢慢一字一行地領會的. 筆者已經完成了俄國<<戰爭與和平>>的旅程, 實在衷心感激托爾斯泰帶給筆者一個思想的新天地, 給予筆者人生一個全新的深度. (下圖為托爾斯泰筆耕時的肖像)

現在筆者已開始了另一段旅程, 今次地方要轉一轉, 由俄國南下, 來到了人類的感性文化搖籃---法國. 看的是另一個同期的大文豪: 雨果的<<悲慘世界>>.